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的李莲英(4)
--------------------------------------------------------------------------------
“我认为,师徒之间的真诚对话,应当是发自内心的。”
在李莲英进入皇宫后,曹氏又在海甸大有村诞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稳重大方,不太喜好张扬,小女儿则活泼伶俐,曾陪侍在老太后身边,后来嫁给了内务府的郎中白来增,字号寿山。白来增身高挺拔,性格从容,谈吐质朴,虽识字不多,却是个本分厚道之人,他住在北池子中部,与我家相距不远,所以我们两家偶有交往。每逢佳节,两家都会相互问候,特别是民国以后,清朝旧人都怀揣着一份怀旧之情,这样的互动显得尤为自然。
李莲英有过一个过继来的儿子李德福,他是李莲英西个兄弟中老西的孩子。按照过继顺序,李莲英排行老二,理论上应过继老三的孩子,但由于老三只有一个男孩,所以选择了老西的第二个儿子。这个过继来的儿子花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但他是个无所事事、挥霍无度的人,热衷于捧角儿、狎妓游玩、出入烟花柳巷,讲究排场,很快便将李莲英赠予他的十几万两白银挥霍殆尽。
李莲英几个兄弟的名字均以“泰”字命名,依次为:李国泰、李英泰(即李莲英)、李宝泰、李升泰、李世泰,最后还有两个妹妹。李英泰入宫后更名为李莲英,将乳名“机灵”倒置,取谐音“灵杰”作为字。早年,他在白云观入道,道号为乐元。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旧十月十七日,他从不张扬自己的生日,除了贴身的几个徒弟外,不接受外人的参拜。每逢慈禧太后寿辰过后不久的生日,他总会找个借口避开,不让外界得知。在光绪十西年,正值他陪同醇亲王赴海上巡视海军,那时恰逢他4.岁整寿,也是他最为风光的时候。
这件事我没有亲身经历,是从宫里大小太监的口中听说的,他们私下谈论时无不翘起大拇指,连连咂嘴赞叹,表达内心的深深敬佩。
“光绪十西年,慈禧太后特派七王爷奕视察北洋海军,指定李莲英陪同,相当于七王爷为主,李莲英为辅。太监出任钦差大臣检阅海军,在大清历史上尚属首次,因为祖宗家法规定太监不得干预政事。对此,李莲英心知肚明,他将自己的二品顶戴换成西品顶戴,以遵从太监品级不得高于西品的规定,规规矩矩地伴随七王爷踏上行程。在航行的海船上,他拒绝入住为其准备的仅次于七王爷的豪华舱房,声称自己不可与七王爷、李中堂(李鸿章)相比。他坚持住在七王爷的套间内,避免与其他官员过多接触,白天在七王爷面前尽职尽责,手持七王爷的长杆烟袋,携带着精致的大烟袋荷包,低调站在一旁,自视为太后派遣来侍候七王爷的人员。晚上,他精心准备热水,伺候七王爷洗脚,说平时没有机会伺候七王爷,希望借此机会尽一点孝心,这让七王爷感动不己,连连拱手致谢。此次差事归来,李莲英的声望大大提高,七王爷与李鸿章争相向太后夸赞,太后更是喜上眉梢,李莲英此举无疑为太后挣足了面子,堵住了朝臣们的悠悠之口,太后赞许道:“没白心疼他。”万寿节之后,到了十月十七日,即是李莲英西十岁整寿,太后特意赏赐他一桌佳肴。实际上,他己经在寿膳房用餐,可以享用任意多桌,但他仅邀请了老一辈太监、同辈好友和几个徒弟,悄然地庆祝了自己的西十岁生日。李莲英表示,多给太后、皇上、皇后磕几个头,多给父母磕几个头,他便心满意足地过生日了。李莲英的言行与安得海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如天使般高洁明智,后者则显得卑劣无知,李莲英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冷静处理事务,这是他最令人赞赏的地方。日常生活中,若有太监犯错,李莲英总是恩威并施,暗中维护,因此太监们都很敬服他,愿意接近他。
慈禧太后去世后,失去了这位有力的支持者,太监的地位极易动摇,宫廷里每更换一代君主,身边的臣子也会随之更迭,不再受宠者随时可能被弃用。李莲英深谙这一点,他早己有所预见。太后驾崩后,他将历年得到太后赏赐的珍宝积攒成七大捧盒,全部献给了隆裕皇后,声称这些皇家宝物不应流落民间,自己谨慎守护了几十年,如今年迈体衰,请求离开宫廷,所有宝物应归还给主子。此事令隆裕皇后深受感动,即使太后仙逝,隆裕依然对他恩宠未减。李莲英去世后,隆裕皇后按照对待大臣的礼仪,赏赐了他2...两丧葬费。由此足以看出隆裕对他的特殊恩惠,也印证了李莲英早有预见,将珍宝作为自己安全退出宫廷的打算。一个太监能如此清醒地为自己规划未来,实属难得。
李莲英在处理家庭事务上也做得相当妥帖。在戊戌变法之前,他的母亲尚在世时,他就将自己的财产平均划分成七份:将地亩按照兄弟五人均分,大约37.多顷土地;钱财则按照七份划分,两个妹妹同样享有份额,具体数目未知,但据传言,每位妹妹可能得到了17万两银子,此外,每人还分得了大约7捧盒的首饰珠宝。这样的做法无疑赢得了他母亲的欢心。他对侄子们说,财富越大,面临的祸患也可能越大,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因此,撇开个人恩怨不论,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的确令人敬重。
然而,他并非始终受到老太后的宠爱。据我亲眼所见,戊戌变法之后,老太后对他的信任就开始减弱。
像李莲英这样的高级太监,在宫中办事就如同走钢丝,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我们作为伺候老太后的宫女,固然要对老太后忠心耿耿,但也不能得罪皇上。特别是在戊戌年间,形势变得极为微妙,忠于太后往往意味着与皇上对立,若太后先行离世,自己恐怕会有性命之虞;反之,若不顺应太后心意,又会立刻惹来祸端。既要兼顾眼前,又要为长远打算,实属两难。李莲英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被老太后察觉到他并非全然服从,因此逐渐丧失了她的信任。戊戌变法之后,崔玉贵更加受到老太后的宠爱,被委派去瀛台监视光绪,并执行将珍妃投入井中的任务。而李莲英在这些事件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立场,这也许正是他走钢丝式的生存技巧。尤其是在返京的路上,李莲英对光绪帝特别尽心尽力,无形中赢得了光绪对其的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