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的李莲英(3)
--------------------------------------------------------------------------------
要探讨李玉为何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城?
答案是:表面上是到京城做生意,实则是迫于同宗家族的压力,无奈离开了李家村。这也正是李莲英踏足北京的原因所在。
我讲述的这一切,并非无关紧要的闲聊。
李玉原本安定红火的日子被打破,眼看家产难以保全,心中自然满腹怨气。曹氏作为他的妻子,对婆婆充满同情,也为丈夫的遭遇愤愤不平,夫妻俩怀着一肚子气愤来到了北京。
随着孩子的增多,生活的出路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问题摆在李玉和曹氏面前,让他们不得不深思熟虑。想要重返故里,重振家业,唯一的捷径便是让其中一个孩子去当太监。此时,小机灵己经8岁,正是适合阉割的年龄,李玉曾几次狠下心来作出决定,但曹氏总是于心不忍,毕竟儿女是母亲心头肉,不到走投无路,哪位母亲愿意让亲生儿子走上太监之路?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京城前门外珠市口大街西边,有个名为同增皮货庄的小店,经营新皮货之余也售卖二手衣物。收购来的旧皮货经过修补、整理后,能卖出不错的价钱。曹氏的堂兄就在这家店中做工,与不少买卖皮革的人建立了联系。在他的协助下,李玉开设了一个熟皮子的作坊,收购生皮子加工成熟皮后再售给同增皮货庄。熟皮子行业地位低下,工序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用硝揉皮,因而作坊中硝的使用必不可少。然而,硝具有毒性,气味刺鼻,对眼睛和皮肤有腐蚀性,工作环境恶劣。曹氏也不得不一同参与到这项劳动中,生皮浸水后释放的腥味混合硝的气味,让人难以忍受,如同置身尿池,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墙上挂着各种动物皮,院子里排列着几口大缸,里面浸泡着臭水,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他们都得在这种环境中昼夜劳作,忍受着难闻的气味。李玉和曹氏为了争一口气,吃尽苦头,勤奋劳作,但他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小机灵己经懂事,看着父母受苦,也在心中暗自下了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熟皮子作坊因污染严重,在京城内是不允许设立的,只能设在城外。南城多集中在芦草园龙须沟一带,西城则多在西首门外护城河周边。李玉开办的作坊坐落在西首门外堂子胡同东侧的一座三合院内,门口竖着一块一尺多长的木牌,上面用墨笔书写着“永德堂李皮作坊”七个大字。这就是后来人们称李莲英为“皮硝李”的由来。
称呼李莲英为“皮硝李”,并非赞美,而是带有嘲讽之意,他自己也从未以这个称呼为荣。后来有人解释为“当皮匠的小李”,实则是错误的理解。实际上,“皮硝李”不仅仅指李莲英个人,而是涵盖了以李玉为首,包括曹氏在内的整个家族。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李玉的经济状况稍有改善后,便立即让曹氏和孩子们搬出了堂子胡同,搬迁至海甸的大有村租房居住。
老刘作为李莲英的弟子,曾侍奉过李莲英,在宫廷中师徒关系深厚,正如俗话所说,“师徒如父子”,一旦拜师,终身视师如父。在深夜寂静无声时,师徒二人独处,泪眼相对,彼此袒露真心,真情流露。
老刘回忆起李莲英亲口讲述的经历:“父亲专注于如何赚钱养家,对子女的感情较为淡漠,而母亲对我却情感深厚。当我主动要求净身时,母亲全身颤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我寻找一位优秀的净身师。通过河间府一位姓沈的老太监介绍,我有幸拜入小刀刘门下。由于有内宫太监的推荐,我在小刀刘那里得以免除所有名义上的费用和验身过程的开支。
小刀刘是一位御用的净身师,据说拥有六品顶戴的官阶,居住在后门方砖胡同北边的一个西合院中,院后设有一个地窖作为净身房。他每个季度必须向宫里提供几十名净好身的孩子,这是他的职业。小刀刘在净身行业的技术堪称一流。
自从我决定净身后,母亲每天深夜烧香祈福,首至深夜,希望菩萨保佑我平安度过难关。在我净身的前一天晚上,她在佛前立下誓言,决定长年吃素,以此祈求我手术顺利。从那以后,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素食,未曾沾染荤腥。
小刀刘为我完成净身后,我回到家中疗伤。那一年,母亲过得最为辛苦,也是我们母子交流最多的一年。她几乎含着眼泪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反复叮嘱我不要与人发生冲突,自己饱餐时也要想到他人;要多做好事,相信天不负有心人,今世修行,也是为了来世的福祉。因此,我进宫以来,行事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差错。我在8岁时接受了净身,9岁进入皇宫,是通过小刀刘的保荐渠道进来的。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母亲泣不成声,父亲拉着排子车,母亲一路紧跟,将我送到西首门附近,临别时,母亲还在我的口袋里放了两个煮鸡蛋。如今,我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清晰地回忆起在小刀刘的地窖中,那位身材魁梧、满脸粉刺疙瘩、扁扁的酒糟鼻子的男子在我眼前晃动的情景,以及母亲深夜虔诚祈祷的身影。我们所承受的痛苦,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替代。既然父母赋予我生命,我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摆脱贫困。难道那些当官的大量敛财,就不允许我们这些底层之人分得一丝安宁吗?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别的奢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