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的李莲英(2)
--------------------------------------------------------------------------------
“李柱夫妇准备替儿子李玉提亲,这是家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夫妇俩节衣缩食积攒下的微薄家产,自然不肯轻易给予外人。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还是老太太的意见占了上风,决定迎娶自家娘家的侄女进门,这样一来,家业得以保留在自家血脉之中。这位老太太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李莲英的母亲曹氏。
曹氏之所以有名,并非因其貌美,而是因其能干出众。曹氏虽不算美丽,但五官端正,给人一种稳重扎实的印象。她既能干农活又能料理家务,对公婆极为孝顺,与邻里和睦相处,毫无市井小民那种尖酸刻薄的习气。尤其是她对婆婆的孝敬之心使得家庭和谐,婆媳关系融洽进而促进了整个家庭的和睦,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炭火般温暖。第二年,曹氏更是为家里诞下一个健壮可爱的男婴,这对于原本可能断后的家庭而言,无疑带来了极大的喜悦。曹氏不仅勤劳肯干,还极具生育能力,一口气接连生下了五个男孩。其中,老大憨厚老实,尽管稍显愚钝,整天只知道吃饭睡觉,但脾气温顺,任劳任怨。而老二却聪明伶俐,眼睛虽然不大,却炯炯有神,颇得爷爷奶奶的喜爱,因此被取名为“机灵”,也就是后来名震一时的李莲英。
按照民间的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精明与否往往从小就显现出来。
冀南地区虽然土地贫瘠,却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每当冬季田间地头无事可做之时,各家各户就会安排孩子们去上所谓的“冬学”。这不是正式的学校,也不是私塾,只是一种简朴的冬季识字班,大约从立冬开始,至腊月十五左右结束。请一位能教授识字的老师,找一间闲置的房子,这就算是开学了。哪家的孩子愿意来都可以,座位也不固定,搬个小板凳坐在炕沿边即可。家长们无需支付学费,有的送来一筐柴火,有的拿几颗枣子,甚至有时当下不给任何东西,等到夏天蔬菜丰收时,摘一把菜送给老师作为酬谢,这就是乡下人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方式。
冬学的老师最高学问在于能诵读《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学生们也主要学习这些内容,而老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家长将孩子送到学堂就意味着将教育孩子的权力交给了老师,若孩子不听话,老师有权严加管教,即便打伤了孩子,家长也不会责怪老师。老师常叼着烟袋,抽得烟油吱吱作响,若是哪个孩子让他不满意,只需用烟袋锅轻轻一点,孩子的脑门上便会留下一个肿包。虽然孩子们如同一群无法驾驭的野马,自然不会甘愿受罚,在朗朗读书声中,往往会混入一些调皮捣蛋的童谣:“……周吴郑王,老师歇息床上;冯陈褚卫,老师盖上纸被;人之初,性本善,烟袋锅炒鸡蛋,越打爸爸越不念。”
不用我说,这些都是老刘详细跟我讲述的,否则我怎会了解这些事情。
7岁的小机灵李莲英,绝不会做出这类胡闹的事情。他每天早晨早早来到冬学堂打扫卫生,把老师烟笸箩里的烟梗剔除干净,晚上放学后还会帮忙给老师烧热炕头,因此深得老师宠爱。他还听母亲说过“念书不讲不明理,种地不耪不成器”,学会认字后,他就缠着老师讲解含义。在这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小小年纪的他己经能够认识《百家姓》的大半内容,实属难得。这段时期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他还热衷于练习写字,没事就在地上涂涂画画。从小,李莲英就是这样一位心思细腻、有头脑的孩子。
“在家中,小机灵同样表现得十分懂事能干。炎炎夏日,他会早早起床跟随父亲去灌溉菜园,父亲负责摇动辘轳打水,他则负责挖开田畦引水;秋收时节,他会陪伴父亲前往菜地捕捉危害作物的钻心虫。若母亲下田劳作或是奶奶去了晒谷场,他也能独自看家照顾弟弟。小机灵自幼便展现出了踏实可靠的性格特质,这种品性的养成离不开曹氏母亲的悉心教诲。不仅他如此,他下面的三个弟弟也都循规蹈矩,深受好评,人们普遍认为是小机灵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引领弟弟们健康成长。
然而,世事难料,正当小机灵7岁那年临近年底的时候,不幸降临,老李柱骤然离世,这对李玉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几乎让这个家庭陷入崩溃边缘。
这件事情需要追溯到根源细细道来。
俗语有云:“无儿之家重财宝,老人生命贵如金。”平日里,李柱对邻居亲戚就显得颇为吝啬,生怕他人沾了他的光。当初他选择过继李玉,也是看中了李玉年轻力壮且单身无牵无挂,以为日后不会有太多纠葛。在乡村社会,过继儿子这一行为遵循严格的传统习俗,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家族间的激烈冲突。
尽管李柱并无亲侄子,但他确有血缘较近的侄子存在,依据传统的血缘继承原则,其实并没有权利过继远房侄子李玉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应当优先考虑血缘亲近的侄子作为合法继承人。
尽管李柱没有亲侄子,但确实有一些近支侄子存在。他选择过继远方侄子李玉而非近支侄子,显然不合情理,这也引起了那些近支侄子们的强烈不满和嫉妒。乡下人对于些许财物尚且容易眼红,更何况是一份家产呢。
在李柱去世后,关于谁该成为李柱真正的孝子,谁有资格主持丧事、扛幡摔盆的问题,在其安葬前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在农村,这种情况被称为“抢绝户的幡杆子”。按照传统的习俗,谁在丧礼上担任打幡的角色,就意味着谁拥有遗产继承权。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李玉表现得镇定自若且颇具心机。他向所有人谦卑行礼,内心却坚定如磐石,始终保持冷静。他让李柱的老伴出面应对,自己保持沉默,主张先将李柱妥善安葬,其他家务事再做计较。李柱的老伴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披麻戴孝,主持丧事,待丧事完毕后再讨论家务分配问题。面对这样的态度,那些侄子们也只能暂且退让。而这背后的策略,实际上是曹氏的智谋。只要有李柱的老伴在世一天,家业就不能随便分割,她甚至不惜以死相威胁,坚决捍卫家业,这使得争夺家产的风波暂时平息。
然而,李柱的老伴也意识到,多年来辛苦积累的家业难以长久坚守。她借口为李柱办丧事欠下债务,决定先出售园子,后变卖田地。恰巧曹氏有个在北京从事皮货行生意的娘家哥哥,每逢年节,她便通过这位堂哥与李玉商量对策。曹氏与李玉默契配合,让老太太和大孩子留守家中,采取釜底抽薪之策,让老太太在家乡变卖土地,而将所得款项逐渐转移至北京。这一系列巧妙的操作,背后都离不开曹氏的巧妙布局与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