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太监琐事(五)

太监琐事(五)

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的李莲英(1)

--------------------------------------------------------------------------------

“从心底来讲,我实在不愿触及那些过去的亲身经历,沉积多年的痛苦回忆一旦被唤醒,尤其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伤痛,就像是重新揭开结痂的伤疤,每次回忆都是对痛苦的再次体验,所以我尽量避免重温那些悲伤。”当我问起李莲英时,老宫女一开始就坦诚相告,她的眼神黯淡低垂,脸上的皱纹也凝聚成一团,显然内心充满悲苦。

短暂的沉默后,她仿佛独自絮语:“老北京有句俗语,叫做‘人死不结怨’。人一旦逝去,一切都随之消散,无论人与鬼间的何种恩怨,都应释怀化解。我和李莲英之间的恩怨纠葛,也应该随着他的离世而彻底放下吧。

“他既可以视为我的恩人,也可看作是我的仇人。在宫中的七八年间,无论公开还是私下,他始终保护着我,让我心怀感激;但到最后,老太后指定将我赏赐给刘太监,这背后很可能就有他的谋划,让我生活在非人非鬼的境地中,这又是他一手造成的苦难。然而撇开个人恩怨不谈,客观评价,我还是对他处世和待人的智慧表示钦佩。

“由于种种原因,我对他的了解相对较多,但说详细也只是限于他人生的始末部分。至于他如何受贿、弄权、陷害他人等私密行为,我自然无从知晓。

“李莲英是冀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村子紧邻子牙河畔,离北京约3..里,地处低洼,十年九涝,每逢夏季雨水充沛,庄稼就常常颗粒无收,村民们常说‘蛤蟆撒泡尿就能发水’,可见那里是多么贫穷。

“跨过子牙河就是太监(民间称老公)的主要来源地——河间府,清朝宫廷里近十分之九的太监都来自京南这片方圆二三百里的地区。如名声在外的崔玉贵,就是河间府子牙河边,与李家村仅一河之隔,距离不到3.里的崔张吉庄人。崔张吉庄与李家村地域相邻,两村间还有姻亲关系,可谓邻里亲近。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安德海,也是京南青县人,距崔、李家乡不过几十里路程。他们那一片的人说话带有浓厚的鼻音,即使是远处也能一听便知是乡亲。

“那地方有种奇特的蛙类,不同于常见的绿色青蛙,而是黄褐色,体型瘦长,头部尖锐,两条后腿特别长,整体比青蛙略小,模样不讨喜,但却拥有两个突出的喉囊,叫声洪亮且富有鼻音,发音节奏感强烈,听起来就像是“嗯——哪,嗯——哪”。当地人称这种蛙为‘肮鼻子’。我曾见过这种蛙,是老刘的同乡带到北京养在院子里的鱼缸里,叫声颇为嘈杂。

“通常,人们在尊重他人意见或是响应长辈命令时,会恭敬地说一声‘是’,而大城附近的人则习惯以‘嗯——哪,嗯——哪’回应,而且鼻音格外重。如果他们乡亲们聚在一起交谈,窗外听着的人耳边便不断传来“嗯——哪,嗯——哪”的声音,也难怪京南其他县的人会戏谑地称他们为一群‘肮鼻子’。”

真正的肮鼻子有一种独特的习性,并非在春天繁殖期时最为活跃,而是在夏天连阴雨的日子里特别闹腾。因此,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不怕雨下的暴,就怕肮鼻子叫。”夏季的阵雨往往短暂而过,而肮鼻子的鸣叫却预示着连绵的阴雨,进而可能导致水灾和饥荒。每当此时,当地的人们便会面临饥饿和困苦,因此有了“肮鼻子乱叫,吓得人心惊肉跳”的说法。年轻人不得不西处逃荒,而老年人则在饥饿中挣扎。在路上,你可以听到年轻人用当地的土语交谈:“嗯——哪,嗯——哪,找秋去吧,找秋去吧!”这里的“找秋”实际上是指外出打短工,他们无奈地接受命运,踏上了逃荒之路。

李莲英的家乡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困境。李莲英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这样的连阴雨季节中因饥饿而离世。雨后又遭遇了秋瘟,使得这个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李莲英的父亲,名叫李玉,小名铁蛋子,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的生活经历全部来自崔玉贵的叙述,因为两家有着紧密的亲戚关系。崔玉贵对李家的情况了如指掌。

李玉在安葬完父母后,几乎一无所有,只能依靠乞讨和打短工为生。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同宗的叔叔李柱,李柱夫妇无儿无女,经常帮助他。李玉聪明能干,很快就赢得了他们的喜爱。几年后,李柱夫妇收养了他作为儿子。此时的李玉己经成长为一个能够支撑家庭的强壮劳动力。

而李柱夫妇,虽然无儿无女,但靠着多年的积累和节俭,拥有二十多亩地和半亩园子。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有进无出,还仿照大宅门的做法,立了一个堂名叫永德堂。这个永德堂后来在李莲英的手中发扬光大,成为了冀南地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拥有数百顷土地和十几个庄头。这些辉煌的成就,暂时先放在一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