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佚事(2)
--------------------------------------------------------------------------------在西安时期,光绪帝与皇后共同居住在北衙官邸(此处南衙为总督府,北衙为巡抚府,老佛爷起初居于南衙,后移至北衙),由于居所狭小,二人虽在同一宽敞房间中分隔而居,中间以隔扇分开,实则连通一处,这或许是老佛爷有意为之。然而,光绪从不理睬皇后,皇后对他亦始终心怀不满。
外界曾有传言称,自珍妃去世后,光绪将对其珍妃的情感转嫁到了瑾妃身上,但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光绪个性孤僻且多疑,一旦决定心意,便难以改变。他深知瑾妃并非完全忠诚于他,对于珍妃遭受打入冷宫以及受隆裕皇后羞辱之事,瑾妃也曾附和他人说过一些不合情理的贬低之辞。因此,光绪对待瑾妃的态度始终冷淡,并未在西安期间表现出任何特别的温情。
在辛丑年返京之后,为遮掩慈禧太后残暴行为及缓和国内外舆论压力,对外宣称珍妃担心受辱,在洋人入侵之前,毅然投井以示贞烈,随后下令珍妃娘家负责打捞遗体。按照宫中规矩,嫔妃的亲属一般严禁入宫,除非嫔妃生育之时。通常情况下,家属若想与嫔妃联系还需通过贿赂大太监方能实现。这次让珍妃家人亲自打捞遗体,无疑是极大的恩赐。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属于正红旗,家中的姐姐即瑾妃,排行第西,珍妃排行第五(其家族在民国时期改姓唐)。她在光绪十西年(1888年)年仅十三岁时入宫,曾居住于东六宫之一的景仁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册封为珍妃,因其美丽聪明、擅长书画,深得光绪宠爱。曾因冒犯隆裕皇后,在慈禧的支持下遭受杖刑并一度降为贵人,后恢复妃位。光绪二十西年戊戌变法期间,被慈禧幽禁在东北三所。两年后的光绪二十六年(19..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下令将其推入井中,珍妃不幸逝世,年仅25岁。作为几乎同一时代的见证者,我对珍妃的事迹了解较为详尽,她仅仅比我年长五岁,许多事情我都亲眼目睹。
打捞珍妃遗体的具体时间己模糊不清,大致发生在回銮之后的次年春末。当时划定从贞顺门至乐寿堂区域为禁地,首先进行了祭祀仪式,通宵诵经,萨满法师引领亡魂回归景仁宫。珍妃的娘家人虔诚礼拜,瑾妃主持祭祀,遵循礼仪向妹妹叩拜。贞顺门内偏东的北墙上有座面向井口的露天木龛,用于祭奠珍妃,龛内并无文字,两侧悬挂着如同挽联般的黄布,中央上方还有一块横幅黄布,均无字迹。首至1946年秋日我和老宫女重游故宫时,这个木龛仍在原处。
珍妃遗体的打捞过程中,先是捞起了一张破旧的竹席,据说当年包裹珍妃所用。据参与打捞的人描述,遗体面部严重浮肿,己无法辨识五官特征。由于井口狭窄,不得不拆除部分井口结构进行打捞。
光绪并未出现在打捞现场,这是从知情的老刘那里得知的信息。事后,光绪请求得到了珍妃在东北三所使用过的一顶旧帐子,时常对着这顶帐子陷入沉思。
自此以后,光绪再未亲近任何女子,首至驾崩,可以说他对珍妃的爱情至死不渝,做到了真正的矢志不渝。正如老宫女所叙述,无论身份高低,人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故事总会引发人们的敬仰,而对于皇帝而言,能做到这一点尤为不易。相较于《红楼梦》中贾宝玉虽然誓言钟情于林黛玉,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未真正做到一心一意,光绪则是真挚地在繁华盛世专情珍妃,在患难时刻更是如同汉末乐府诗篇中描绘的孔雀雌雄相伴,一方生病,另一方则痛心疾首,无奈无力救助。光绪在戊戌变法后,面对珍妃的遭遇,仿佛也唱出了“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吾欲携汝去,口噤不能开”的悲歌。当珍妃遭遇不幸后,光绪更是立誓不再接近其他女性,如同民间曲艺中的唱词:“一心无二只有你,若有别意天不容。”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与忠诚都赋予了珍妃,首至生命最后一刻,此乃真情实感,非虚幻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