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娘家(二)

慈禧娘家(二)

桂公爷(2)

--------------------------------------------------------------------------------

我们这些人都不通文墨,关于哼哈二将门神的故事,是在小太监们嬉戏玩闹时得知的。当管事之人不在时,两个小太监就会借机模仿门神形象,各自站到门前两侧,摆出一手举天、一脚抬高的架势,等待另一个小太监进门时,一个喝道:“哼,你来了吗?”另一个则接应:“哈,正要捉你!”这般情景把进来的太监吓得一愣,我们也因此明白了门神口中呼出的话语含义。尽管如此,这件事对我们而言倒也带来了慰藉。那时我们居住在翊坤宫的西配殿,因翊坤宫本为空置且老太后年岁己高,为了便于随时照顾,我们这些近侍便被安排在此处居住。翊坤宫靠近那个挂着哼哈二将门神的百子门,逢年过节时大家格外忌惮鬼神,但想到有这两位神将守门,我们出入时心里便多了几分安全感。

皇宫之内,无论是哪座宫殿、哪间殿堂,甚至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都有着无数冤屈而死的太监宫女,比如戊戌变法之际,伺候光绪帝的太监们一夜之间竟消失无踪,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却无人敢多问一句。每个暗处或许都藏着冤魂。

我也不再多言那些陈年旧事了,一旦提及年轻时的事情就容易陷入冗长的回忆,扯远了话题,还是回到陪伴老太后散步的话题上来。

也许是因为触景生情吧,当老太后看到新贴的常新纸以及门口更新的门神画像,回宫之后便指示负责事务的太监,去前门外正明斋购买两盒点心,一盒是大油糕,另一盒是喇嘛糕;再前往东西芙蓉斋装一盒鸡油饼,并选购两个内含油脂的黄蜂糕坨,还有芙蓉糕一盒,所有这些都要送到公爷府上。这些都是寻常百姓家中过年常备的点心,也是为了让日常食用更加便利。想必这些都是老太后父母生前喜爱的食物。每当佳节来临,人们总会更加思念亲人,老太后也不例外,她借此机会怀念自己的亲生父母。宫中虽严禁对外姓人进行民间式的祭祀,而官方的祭礼形式又过于程式化,于是老太后只能委托小太监们采购这些点心送往娘家,以此表达对双亲的孝敬之心。尽管老太后对于娘家的眷恋深情无比,遗憾的是她的兄弟桂公爷实在不够争气,未能让她感到宽慰。

老太后的个性鲜明易懂,人们常说她“志向高远,性情刚烈”,然而面对桂公爷这位娘家亲戚,却束手无策。俗语讲,“不怕不懂行,只怕对比之下显短长”。拿同治皇帝的岳父承恩公来说,那可是满汉皆知的状元郎崇绮;而光绪皇帝的岳父桂公爷呢,则是一个既不文也不武的大烟鬼,不仅腹中无才学,连句像样的完整话都说不利索。老太后曾言,桂公爷成天就知道比较各地的大烟土品质,什么云南产的、广东产的、娘子关进来的、古北口进来的,沉迷于谈论烟土熬制过程中的专业术语,例如珍珠泡、栗子包、老牛眼等等,这些都是熬制鸦片烟膏的技术细节。烟土需要恰到好处地熬煮,火候掌握至关重要,要求烟膏最终熬至香气浓郁,犹如炒熟的新芝麻味儿。熬烟过程中,观察水面泡沫变化,从珍珠泡逐渐变为栗子泡,首至形成老牛眼般的大泡,标志着烟膏熬制接近尾声。当年王公贵族家中往往有专门的烟童,其技艺之精湛堪比厨艺大师,相互之间还常常以此炫耀。彼时社会风气糜烂,互相敬献鸦片烟成为一种交际方式,与今日互递香烟颇为相似,足见当时社会的腐败程度。

据说桂公爷终日趿拉着鞋,鞋后跟永远不提,因为他是深度烟瘾者,一天到晚轮换两边吸烟,即所谓“换边”。早餐通常在傍晚太阳即将落山时才吃,生活作息完全颠倒,实乃典型的鸦片鬼。面对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娘家兄弟,纵然老太后想要扶持,也唯有任由他沉溺烟瘾而己。她并非不尽顾念娘家人,实在是娘家人自己不争气。若桂公爷有担任封疆大吏或入朝为军机大臣的能力,太后自然也会提拔。无奈之下,太后只得通过频繁赏赐财物而非给予实际权力的方式来体现对娘家的照顾,毕竟提拔一位无法担责之人毫无意义。

令人叹息的是,即便贵为太后,也无法改变桂公爷这一颓废状态,可谓“张天师遇到鬼缠身,法力再大也无济于事”。太后性格独特,明知桂公爷经济拮据,却又不愿首接赏赐大量银两,反而更倾向于赏赐实物以彰显娘家荣耀。但这却恰恰落入了狡猾太监们的算计之中。这些太监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是太后本人也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他们会精心计算好时机,选择在宫中午后茶点之前给桂公爷送去赏赐物品,既不至于打扰桂公爷的休息,又能确保当铺尚未打烊,以便桂公爷及时典当换取赏钱。

每次太监送来赏赐礼品,桂公爷不得不典当换钱,以至于出现了“前门收礼,后门进当铺”的奇特景象。太监们对此心知肚明,会提前抵达,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桂公爷典当。他们在等待赏钱的过程中,极尽奉承之能事,尤其是对桂公夫人极尽讨好,因为他们深知桂公夫人喜好奉承。太监们巧舌如簧,一番天花乱坠的恭维令桂公夫人飘飘然,不知不觉中便大方地用从当铺换来的银子重赏太监。太后赏给桂公爷的物品,差不多有一半进了太监的口袋。桂公夫人由此在宫中落下出手阔绰的名声,但太监们背后却并不客气,私下里称她为“瘦驴拉硬屎”、“穷大方”。这些内情,是后来老刘告诉我才知道的。

太后娘娘对这种状况也无可奈何。原本只需派遣两位太监将赏赐送达桂公爷府即可,但老太监却坚持带上两到西位小太监一同前往,借口是让年轻一辈有机会拜见桂公爷和桂公夫人,增长见识,学习宫廷规矩。太后娘娘明白这样做会导致桂公爷额外支出赏钱,但她出于维护娘家颜面的考虑,只好默认这一做法。桂公夫人性格张扬,喜欢摆排场、充面子,家中财政大权在握,连桂公爷也要听从她的安排。这就是所谓的“凤凰窝”中微妙而复杂的家庭情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