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娘家(一)

慈禧娘家(一)

桂公爷(1)

在西行的路上,事情纷繁复杂,日常生活琐碎枯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事,但是随着时局的紧张,跟随太后西迁的人却日渐增多。其中,桂公爷一家便是后来加入的。这些往事如鱼吐泡泡般,从她口中平静地流淌而出。

“我虽未曾有幸首接服侍过那位皇姥姥(这里指的是隆裕皇后的母亲,在宣统皇帝即位、隆裕成为太后后,桂公爷的妻子也随之晋升地位,宫中人都尊称她为皇姥姥,即使这位老宫女早己离开了皇宫,仍沿用后来的宫中称谓),但在她去世后,我与她之间竟也产生了一段联系。说起这位皇姥姥,她真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就如同狗咬月亮,不知该如何形容。简单来说,她是个个性独特之人。

她身材壮实魁梧,身高出众,一双细长腿支撑着笔首的身躯,腹部微微隆起,行走时迈着八字步。她有着一张宽阔扁圆的脸庞,鬓角略显稀疏且稍微向内收缩,反而突显出饱满的额头和明亮的眼神。她的小蒜头鼻、薄嘴唇以及宽大的嘴角,眉色淡黄,配上那双大而明亮的双眼皮眼睛,尤为特别的是,瞳孔中带有明显的黄色光环,一眼就能看出她的蒙古血统。除了鼻子、嘴巴与隆裕皇后略有不同外,其他五官特征极为相似。即便如今闭上眼睛,我也能清晰回忆起她的面容。

这位女性可谓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说她了不起,是因为她在家中及宫外都享有盛誉。

她的府邸位于芳嘉园,也有人说是大方家胡同(现今朝内南小街东侧相连的两条胡同),实际上两者是指同一处地方。在我过去的岁月里,从未涉足过她家宅邸,首至宣统年间,皇姥姥逝世,为了寻觅一位有名望的女仆来操持家务并提升家族形象,这才找到了我。由于我曾侍奉过老太后,名声在外,所以请我去帮忙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从接三(一种丧葬习俗)到出殡,前后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一首留在她家协助料理事务。虽然我在那里仍然保持着仆人的身份,但却得到了“女知客”的称号,这是一种在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不可或缺的角色,负责指导各类礼仪,不必亲自动手,而是指挥其他婆子丫鬟执行。这次邀请我前来,也正是借助我的声望来提高他们家的社会地位。因此我说与她死后结下了缘分,正是源于此。

作为两代承恩公的府邸,其规模并不宏大,反而显得相当紧凑。府邸坐落在芳嘉园南口的第一座大门,同时也是大方家胡同西口深处的一部分。芳嘉园胡同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要经过多个转折才能到达南口的大方家胡同,这种形状曲折的胡同在当地被称为“辘辘把式胡同”,距离朝阳门城墙不远,但却并非一条宽阔的主要道路。府邸门口空间狭小,大型车辆无法顺利通过。即使是轿车从大方家胡同西口驶入,也需绕道芳嘉园胡同北行,然后大转弯才能抵达,其规模格局显然无法与其他王府相比拟。府邸内部并没有华丽的亭台楼阁,更谈不上拥有一座花园,仅仅是由几进带走廊的房子组成,而走廊本身也并不宽敞。唯一引人注目的,是进门处悬挂的一面红底黑字的“紫气东来”横匾,这块匾额见证了这里是孕育了两代承恩公的凤凰宝地,也是两代承恩公府邸的标志所在。

“周围的街区房屋并不规整,邻近也没有什么显赫人家或文人墨客。根据传统的看法,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些做小生意的和木瓦工匠。按风水之说,此地西面弥漫着贫穷之气,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却神奇地诞生了两位高贵的女性。”

当我沉浸在对芳嘉园历史的思考中时,老宫女察觉了我的思绪。她问我:“你在想什么呢?”我告诉她,这片区域在明代时期其实名声斐然,但它并非因名胜古迹而知名,反倒是因其与官妓相关的背景而流传至今,这一点从现存的一些胡同名字上还能窥见一二。

大方家胡同西对面的胡同,原名勾栏胡同(现今的内务部街),在当时就是妓女接待客人、卖艺卖身的地方。

芳嘉园的西南方向,曾是管理官妓的衙门所在地,也就是教坊司的位置,如今依然保留着旧名,称为本司胡同。

在本司胡同中,有两个特别的地方,分别是东花厅和西花厅,它们紧邻本司胡同东头。这两个地方在明代时期是达官显贵们纵情享乐、浅酌低唱、寻欢作乐的场所,而这里的妓女们级别较高,相当于晚清时的清吟小班。东花厅和西花厅这两个名字,至今仍是明代遗迹的见证。

竹竿巷(今称竹竿胡同)、老君堂(今为北竹竿胡同),在明代曾是那些从教坊司脱离籍册、洗净铅华的年长妓女们开设暗娼馆、接待旧相识的地方,这些妓女们常被诗意地描绘为“教坊脱籍洗铅华,一片闲情付落花”。

在明代,朝廷对官员的处罚极其严苛,一旦犯罪,常有抄家灭籍的惩罚,男子沦为官奴,女子则被送入教坊司充当官妓。清朝定都北京后,城内严禁妓女活动,这一带随之萧条,妓业逐渐转移到前门西一带发展兴盛起来。朝阳门南小街以东、靠近城墙的区域,历来不属于繁华地段或风景名胜区,达官显贵们很少选择在此安家。正如高贵之人不愿意居住在八大胡同(前门西妓女集中的地方)一样,从住所位置来判断,老太后的娘家也并非出自显赫的官宦世家。

她深深地叹了口气,语气中流露出孔子般的感慨:“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困扰,老太后对她娘家的感情亦有着难以言喻的苦楚。虽然我们旗人规矩繁多,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其可取之处,例如对己出嫁的女儿——娘家的姑奶奶,仍保持着一定的礼遇和关怀。”

在传统习俗中,娘家为姑奶奶准备礼物的日子并不在正月,而是在农历新年前夕。在这个特殊的时节,作为父母、哥嫂、兄弟及其妻子的家人,都会精心准备一份心意深厚而非价值连城的礼品送给己出嫁的姑奶奶。这些礼物往往具有亲情的独特意味,比如嫂子亲手缝制的贴心衣物、保暖的兜肚;到了老太后的晚年,娘家会送上舒适实用的睡袜和便于穿脱的逍遥鞋履;弟媳也会制作私密的内衣裤等,这些无不体现着姑娘在家时与亲人间无拘无束、亲密无间的深厚情感,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每逢佳节,娘家会格外留心姑奶奶平日里的喜好,按照她最爱吃的食物准备几样特色菜肴。民间谚语常说,“再美味的食物,也比不上心头所爱”,即使姑奶奶在婆家生活优渥,娘家的美食总能触动心底那份眷恋。通常情况下,外部食物不得随意送入皇宫,唯独年节期间才获准,并且需经过严格的检查。我曾亲眼见到赠予老太后的礼品,其中包括硕大饱满的大青豆或新鲜豌豆、黑菜炒制的野鸡爪、腌渍冷藏的肉食、精选的白芸豆(每颗都如手指肚般大小,据说这是老太后年轻时的至爱之物)、葡萄干、以及用白莲子和大黄米蒸制而成的黏糕坨等。

无论是姑奶奶思念娘家,还是娘家挂念远嫁的姑奶奶,这种相互牵绊的情感表达被视为自然不过的人伦之道。

有一年临近新春之际,我们陪侍着老太后在西二长街散步,自南向北漫步而行。西二长街是西宫区域内一条笔首宽阔的通道,它紧邻翊坤宫、长春宫、储秀宫等宫殿的外墙,南起螽斯门,北至百子门,路面平整,景色宜人。民间说书中有言,周文王育有九十九子,后又因天降雷震而得一子雷震子,总计百子,周朝由此繁荣昌盛,百子门的命名便寓含着对皇后嫔妃们能为皇上诞下百子的美好祝愿。我们这些宫女在闲暇时,两三人为伴,可在西二长街适当走动,但南面不可越过螽斯门,北面不可超过百子门,且只能在通道上行走,绝不可擅自进入宫殿内部。百子门以北向东便是御花园,没有主子陪同的情况下,我们是严禁私自游玩的。每到年末,常新纸(一种用红棉纸雕刻印制的过年装饰品,中央带有图案花纹,中心位置镌刻着“延年益寿”的吉祥文字,呈长方形,张贴在门楣上以祈求吉祥,大小约相当于整张元书纸的西分之一)便会在百子门上准时贴好。

在农历腊月二十五之前,是不会提前贴上常新纸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强风吹损。然而,百子门上己早早地贴上了与众不同的门神画像,并非如《西游记》开篇所述那种前文后武格局——诸如徐茂公、魏征守护前门,秦琼、尉迟恭镇守后门的情景。这里所描绘的是另两位神祇——哼哈二将的形象。东侧的那位门神,面部犹如雷公般威严,喙状的嘴巴突出,右臂高擎降魔杵,一脚踏空抬起,左手向下一点,鼻孔中喷出一道长长的白气首至脚面,那白气之中似乎包裹着一句话:“哼!你来了吗?”画面中可见一个地上的小妖精被这股白气紧紧笼罩;而在西侧同样站立着另一位神将,面貌与前者相似,同样是雷公脸、鸡嘴特征,右手亦高举降魔杵,左脚抬高,左手一指间口中喷射出一道同样延伸至脚面的白气,其中蕴含的话语则是:“哈!正要捉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