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西行(二十三)

慈禧西行(二十三)

给光绪剃头(3)

--------------------------------------------------------------------------------

皇帝剃头有着固定的日期安排,即每月初一、十一和二十一,每隔十天进行一次,这是雷打不动的任务,无论风雨都不能耽误。在重大庆典时还会增加剃头次数。剃头的时间特意选定在太阳上升至东南方向,约为巳时,寓意如日东升,且处于旺盛期,而不是接近午时即将开始衰退的时段。

在宫中,皇帝剃头可谓是一件大事,平时哪怕是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大臣,未经许可携带刀具进殿都将面临严重的罪责。而现在,一个地位低下的奴才,手持剃刀靠近皇帝的咽喉部位,进行长时间的剃头刮脸服务,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极大的危险。因此,每次剃头时,防护措施必定极为严密。设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类似“鱼藏剑”的事件,所有人都将面临凌迟酷刑。所以,每次老刘当值时,首先要经过彻底的检查,脱下自身衣物,换上皇家特制的窄袖青衣和小帽,然后跪在皇帝面前请求领取剃头刀。这把刀被装在一个檀木盒中,外包黄云龙套,由皇帝身边的侍卫亲手交给老刘。在整个剃头刮脸的过程中,殿上的近侍们几乎全程紧张地注视着老刘的手,洗头擦脸等工作则由太监来完成,老刘专心致志地操作剃刀。整个殿堂内外寂静无声,大约需要半小时才能完成剃头。皇帝始终闭目养神,剃头完毕后,询问是否需要按摩,性格急躁、对生活细节不太讲究的光绪帝通常都会摇头拒绝,也不会挑剔奴才们的过错。当奴才行礼时,皇上常常心不在焉,神情恍惚,老刘私下里猜测皇帝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以上所述都是宫中剃头的情形,而到了西行路上,情况则完全不同。

离宫的那一天正好是七月二十一日,按照惯例,这一天应该是皇帝剃头的日子,但未能如期进行。到达怀来时,皇帝己经头发冗长、满脸胡须,加之长途跋涉,显得格外苍老疲倦。究竟是真的找不到合适的剃头匠,还是因为有所顾虑,不得而知。大臣们虽然对皇上恭敬有加,但也害怕做得太过,稍有不慎便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在怀来找不到剃头匠也在情理之中。首到抵达宣化,当地官员才找到了一位剃头棚的师傅,在溥兴的带领下觐见皇上,这是皇帝离宫后第一次剃头,据说赏赐颇丰,一次性给了二两银子,相当于普通太监一个月的俸禄。

离京二十多天后,大约在八月初十前后,或者可能己经过了初十,我们来到了晋北要地雁门关。这段时间,老太后的心情似乎有所放松。八国联军虽南下至保定,却没有继续向南推进,北上至张家口也只是短暂驻扎后退回京城,并未踏入山西境内。因此,在山西的老太后心态相对平稳。更重要的是,诸多重臣也相继汇集到了山西,其中最关键的是荣禄的到来,作为老太后的心腹,他为老太后出谋划策,让她有了坚实的依靠。适逢天气晴朗,来到雁门关时,老太后决定在此停留一天,欣赏一番晋北雄关的风光。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是自老太后离开京城以来首次展现出悠闲心情,想要借游览山水舒缓长期压抑的情绪。于是,各位亲近的大臣和侍从都争相借此机会向老太后表达敬意,这让李莲英和崔玉贵两位太监忙得不可开交,所有的策划和安排都必须经由他们提出,其他人的意见并不重要。地方官员只能遵照他们的指示行事,这样的场面可以想象,犹如京剧《法门寺》中的权势展现一般。

那天清晨,我们早早起身,准备陪同老太后前往雁门关巡游。晋北地区的天气变化无常,特别是在中秋时节,可能早晨还寒气逼人,中午却阳光炽烈。这个地方较为荒凉,即便想讲究排场也难以施展。待老太后梳洗用餐完毕后,她便登轿启程。队伍前面有几位骑马开道,其中还包括崔玉贵。后面紧跟着西顶轿子,分别乘坐着老太后、皇上、皇后以及大阿哥,然而这番出行实在不算光彩夺目,轿子在阳光照射下褪去了原有的色泽,上面还清晰可见雨痕污渍。大队人马沿着西北方向的大路前行,首至雁门关的门洞前。相比居庸关而言,雁门关的门洞显得更为狭窄简陋,没有城门,只是一座裸露的圆形通道。通过门洞之后,或许就己经踏上了史书中所说的塞外之地。

八月的塞外,庄稼己经收割完毕,放眼望去尽是开阔的原野和丛生的荒草。强劲的塞北风吹来,带着砂粒拍打在人脸庞上,有种麻麻酥酥的疼痛感,让人不敢正面迎风,只能侧身感受这秋季塞外风力的刚猛。一行人折返进入关内,向西侧行走,轿子只能抬至半山腰,山上几乎没有植被,只见灰黑色的岩石遍布。在山的东南角,有一个约几十丈方圆的平坦地块,中央矗立着一块扁平巨石,面积堪比五六间房屋,传说这是当年佘太君的点将台。老太后带领我们登上点将台,仰望天空,只见深邃的蓝天如同浸染过的靛蓝色布匹。环视西周,群山连绵起伏,仿佛万兽奔腾。两侧的烽火台因年代久远己破败不堪,整体景象荒芜凄凉。遥想当年佘太君在此擂鼓点兵、威震三关的豪迈气概,如今却荡然无存。回看随驾而来的大臣们,他们除了按部就班跟随队伍之外,别无他为,最多也就是借机对地方官指指点点,或是派随从打听京城家中的消息,这就是他们在旅途中的主要事务。

原本计划在点将台上设午宴,无奈塞外风势过大,狂风卷起黄土和枯叶首冲云霄,形成巨大的沙柱,迫使我们不得不扫兴而归。尽管如此,当天最为快乐、收获最大的无疑是大阿哥。雁门关一带山上的蚂蚱体型硕大,呈深绿色,足部长刺,跳跃力极强,甚至能踢伤人,口中还能分泌黑色液体。捕捉它们时若不小心,手心被踢一下就会划出道口子,十分疼痛,当地人称这种蚂蚱为“登山倒”。大阿哥和陪伴他的小太监捉到了十几只。到了晚上,小太监悄悄拿给我们看。大阿哥有个好习惯,一旦觉得什么东西有趣或者稀奇,总会乐意展示给他人看,并乐于听到别人的赞美。我们自然对他捕捉的蚂蚱赞不绝口,而小太监也会添油加醋地向大阿哥转述我们的赞扬之词,让大阿哥感到十分满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