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昌平到怀来(3)
--------------------------------------------------------------------------------
雨终究停歇了,天空中依旧飘着丝丝雨星,透过轿帘向外眺望,层叠的白云缠绕在山岭之上,山脊时而隐藏在白云深处,时而又被白云覆盖,那场令人心悸的雷雨终于翻篇。我不禁想起了携带的物品——那一包火镰、烟草和纸卷。刚登上老太后的驮轿时,我特意将它们妥善保管,脱下两只鞋子,将烟纸和火镰包小心翼翼地塞进其中一只鞋窝,两只鞋窝相对扣好,鞋底朝外藏匿在了驮轿坐垫下面。虽然我们都被淋得如同落水之人,庆幸的是,烟、火镰和纸并未被打湿。谢天谢地,这是从宫中带来唯一可以用来孝敬老太后的物件,总不能也让老太后用野麻叶来替代烟卷吧!
山路两旁,坡陡沟深,雨水迅速汇成涓涓细流,路面变得格外泥泞。这里的土壤不同于京城周边的土壤,是黄色的黏土,一旦粘在脚上,厚实地难以甩脱,行走更是步步维艰。远处一人渐行渐近,身披黄油布衣衫,走近才发现是崔玉贵,他借了驻军的一件雨衣。身为经过宫廷调教的人,他先是脱下雨衣整理仪表,扣好纽扣,放下卷起的裤腿,然后恭恭敬敬地将雨衣铺在地上,跪在轿前禀报:“奴才崔玉贵拜见老太后,祝老太后万寿无疆。启禀老太后,前方再走一段路程,便有当地驻军守候,他们己腾出房屋准备迎接圣驾!”我和娟子紧贴轿帘两侧,为老太后开口训示留出空间,老太后仅仅应了句“知道了”。崔玉贵随即叩头起身,匆忙赶往前方。果真约莫过了半个时辰,我们来到了驻军营地。驻军腾出了三间屋子和一个院子,东屋供老太后和皇上居住,西屋则是女眷们的住所,东屋内还有一个套间,老太后在那里洗漱休憩,皇上则由两名太监服侍。李莲英随后赶到,脸色苍白、疲惫不堪地禀告老太后,说是驻军官员在外面等候叩见,并表示对太后和皇上驾临毫无准备,只能提供粗茶淡饭,请求恕罪。老太后平静地说了句“知道了,有什么吃什么”。我注意到,李莲英面容浮肿,显然病态十足,老太后察觉后特准他不必恪守礼节,回去好好休息。李莲英感激涕零,连连叩首。这是我入宫以来首次看到他流泪,他在向皇上请安时,皇上也温和地点了点头,看上去皇上对他并无怨恨之意。然而宫廷之事往往深不可测,尤其是自义和拳运动失败后,这位李莲英精神萎靡,忧虑满怀,加上风餐露宿,年逾花甲,生病也在所难免。老太后在我给她洗脸时特意叮嘱,不让用冷水触碰痱子,以防转成难以治愈的痱毒。她安慰道,等环境稍好些,用晾凉的开水洗几次澡,痱子就会消退,这是张福曾告诉她的。此刻提起张福,老太后对宫中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午餐的内容我己记不太清,只记得最后一道菜是精细的粉丝黄瓜汤,老太后吃得津津有味。我们身上的衣服全被雨水浸湿,行动十分不便,皇后、小主和格格们也只是来到老太后的门口请安后便回到西屋,因为湿透的衣服实在不适合觐见皇上。崔玉贵并未现身,据说他在前方探路。还好这里是座空旷的院落,闲杂人等不准进入,这倒是让我们有了些许安全感。我们额外向驻军首领要了一卷火纸。后来才知晓,我们在中途停留的地方是关内的中间城。
匆匆用过午餐后,我们很快再次出发。行程极为紧凑!
雨后,路上的行人增多,三五成群的散兵游勇、一群群戴着红头巾的义和拳成员,以及牵着瘦弱牲口的败兵,显然这些都是临时抓来的俘虏,但他们与当地的驻军各自相安无事,仿佛遵循着互不侵犯的原则,虽然人群熙熙攘攘,但彼此间并不搭理。这些人见到我们的车马,也只是斜眼瞥一眼,懒洋洋地让到路边。我们自然不敢招惹他们。天空依旧阴沉沉的,仿佛随时都会落下眼泪,我们不禁提心吊胆。以前听评书说到许多年轻女子在乱世中被乱兵掠走,从此杳无音讯,如今若是有几个歹徒强行把我们的车驾赶走,我们也束手无策。我和娟子在车上相互盟誓,无论怎样都不分开。唉!两个从未走出宫门的女子,在这动荡流离的路上,甚至谈论起了何种方式赴死,这样的心情比起宫墙内的姐妹们也好不了多少。她们把首饰赠予我们,寄予厚望,但我们如今又能将这些首饰托付给谁呢?只能望着山岭上疾驰的云朵,捂脸相对而泣。
随着驮铃悠然却又坚定地响起,我们终于抵达了一座巍峨的山岭前。长城如同巨龙般在此屈首,形成了一座雄关。当我们接近关隘,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城门洞,其高度和厚度比皇宫内的神武门还要惊人。城门两侧矗立着两座戒备森严的营房,那严肃凝重的气氛让人不禁心生敬畏。我们的轿子和车辆皆在此暂停,正当午后的酷热时节,众人决定稍作休息。城门洞中吹出的风既清凉又猛烈,这是我们离开皇宫后初次体验到北方特有的强烈风势。后来,有人告诉我们,此处正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居庸关。从南口一路行来,仿佛穿行在一条狭窄的通道中,两侧高山夹持,压抑而闭塞,首到这座关隘前,面对险峻的高山阻挡,唯独一座城门扼守要道,两侧壁垒森严,实在令人惊叹不己。此时我不禁联想到戏曲《龙凤呈祥》中的李凤姐,相传她跟随正德皇帝返京时,一进居庸关就被其险峻所震慑而去世。今日我们也亲身来到了这个地方,不禁让我心跳加速。记忆中这里有一口水井,井水异常清凉,入口微寒而不苦涩。我舀了一碗井水献给老太后,老太后也称赞水质绝佳,犹如玉泉山泉水一般甘甜,尤其难得的是,在这场大雨过后,井水竟然清澈如故,没有丝毫浑浊。此刻大约是下午三点左右,天空依然阴霾低垂,尽管上午曾经历了一场大雨,但空气中仍弥漫着闷热,丝毫没有清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