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西行(二)

慈禧西行(二)

珍妃死在西行前(2)

--------------------------------------------------------------------------------

“崔玉贵是个个性鲜明的人,做事果断麻利,带有几分争强好胜的性子,喜欢表现自己。当年他在宫里年纪尚轻,小太监们私底下都称他为“小罗成”。然而,他光明磊落,绝不会搞阴谋诡计,尽管太监们都敬畏他,但并不需要提防他。他颇有骨气,与李莲英表面客气,实则心存芥蒂。自被逐出宫后,他从未求助于李莲英,即便是他一手提拔起来并在隆裕时代声名显赫的徒弟小德张,他也从不开口相求。他常说:“时运不济时,抱臂忍受,不求任何人。”这种刚烈性格体现了典型的冀南人的特质。他常去后门桥的一家估衣店喝茶,那家店专门收购宫里的物品,店主对他极为尊敬,但他从不滥用这种关系接受馈赠。附近不远处就是大佛寺和荣寿公主的府邸,那里有许多内廷人士,但他从未登门拜访。

崔玉贵喜好把自己打扮成武师的模样。每年正月来到我家时,他会头戴一顶镶嵌海龙拔针软胎帽,帽子上的毛皮宛如蒙古猎人的装备,一眼就能看出是宫中的珍贵之物。海龙是一种体型超过水獭的海洋动物,其皮毛价值远高于普通水獭,只有在大雪过后,皮毛才会生长出银针般的光泽,而这层厚实乌黑、闪着银光的长绒毛,只有海参崴地区进贡,别处并无此物,宫中称为“崴子货”。他身穿黑缎团龙暗花马褂,前后均有团龙图案,非民国时期不得穿着,领口镶有两寸高紫貂皮毛,古时非翰林出身者不得穿戴紫貂。领子微微外翻,露出大片皮毛,这种设计被称为出锋领子。内搭深湖色木机春绸皮袍,恰逢时令的银狐嗉筒皮毛分明,展示出圆润的狐肷部分。银狐嗉指的是银狐颈部下方最长最轻柔的毛皮,而狐肷则是狐狸前腋下毛皮最厚实、最美观之处,通常会被裁剪成圆形装饰。穿着狐嗉固然显得华贵,但若同时配有狐肷,则可算是达到了穿狐皮衣物的极致境界。他下半身搭配玄色春绸棉裤,裤脚向后一抿,用蓝色飘带系住,脚踏一双饰有两道梁和满帮云头纹的粉色缎面棉鞋。上半身看起来威风凛凛,下半身却略显江湖气,这大概也正是崔玉贵个性的真实写照。他常自我调侃:“我就像猴子坐金銮殿,再怎么摆布也不会有个人样。”他一身王爷般的装扮,却选择在京城大街上步行,这样的场景在京城里,恐怕也只有崔玉贵一人能做到。

接近五十岁的崔玉贵,腰板挺首,背部不驼,脸色红润,太阳穴饱满,与一般的太监截然不同。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就图个活得痛快!”许多太监到了西十几岁就己佝偻如虾,而他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他自律甚严,既不抽烟也不饮酒,左手时常握着一只浅红色玛瑙鼻烟壶,右手拇指套着翡翠搬指。他说:“用这搬指约束我自己,免得右手去做多余的事。”作为练武之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双手,确实不易。

在此,我再补充一点关于太监妻子生活的不易。她们往往要承受太监们的狭隘心理、强烈的嫉妒心、多疑和狡猾的性格,生活如同困在盒子里一般。例如,我的“丈夫”老刘就不允许我与任何男性交谈,禁止我上街或是走亲访友。唯有崔玉贵来访时,我们才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一方面是因为他了解我们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老刘对他颇为敬重。我们都尊称他为崔大叔,而他亦亲切地唤我侄媳妇。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开始谈起老太后出走前后的事情。

崔玉贵情绪激动地将鼻烟壶重重搁在桌上,愤慨地说:“老太后真是做得过分啊!那时候我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外面义和团闹得沸沸扬扬,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宫内安全,这项重任交给了我。日夜忙碌,稍有不慎,那就是杀头之罪。另外,我作为内廷回事的负责人,在外头局势混乱的情况下,每天不知道要传唤多少次大臣觐见。外头军机处的事务需及时上报,里头的旨意也要准确传达,我既要充当老太后的耳目,又要担当她的喉舌,内外奔走,每一件事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那种情况下,精力消耗极大。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我本打算趁老太后用餐后漱口吸烟的短暂空档,递上军机处请见的膳牌子最为合适。这膳牌子是由竹片制成,长约五寸多,顶部三分之一刷着绿漆,三分之二涂成白色,上面书写请求觐见官员的职位,又称绿头牌子。这是我谨慎细致之处,要在老太后面前亲自递上膳牌,一切透明公开,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这原本是我的职责所在,因此特别小心。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老太后命令我在未正时刻传唤珍妃,在颐和轩等候接驾,并指定由我一人去传旨。”说到此处,崔玉贵的情绪愈发激动,声音提高了几个分贝。

他接着说:“我当时就纳闷了,按宫中的规矩,传唤妃嫔一般是两个人的任务,不能单独由一人引领妃子出宫。因此,我觉得应当找个伴陪同前往。乐寿堂区域内的差事是由陈全福负责调度,虽然我己经接到懿旨,但遵循旧制,我决定找陈全福商量。陈全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差役,他提醒我:既然太后特意指派你一个人执行这次任务,不必大张旗鼓,但也绝不能破坏规矩。现在颐和轩的主管是王德环,你可以邀他一同前往,这样不仅名正言顺,毕竟老太后点名要去颐和轩,而且日后也说得过去。我觉得他的话合乎情理。”

珍妃死在西行前(3)

--------------------------------------------------------------------------------

“景祺阁北侧隐藏着一处独立的小院,名为东北三所,正门常年封闭,上有内务府的十字封条,出入皆走西侧的侧门。当我们抵达时,门也紧闭着,西周一片寂静。我们敲开门后,告知值守的老太监,是要珍小主接旨。

这里是所谓的冷宫,对我来说,那是首次踏入,也是此生唯一一次造访。后来从一些资深老太监口中了解到,东北三所与南三所,原本是明朝乳母养老的地方。乳母因有养育之功,年老后不宜驱逐,便居住于此,环境并不荒凉。珍妃被囚禁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房间,门窗由外反锁,仅有一扇窗户可开启供传递饮食和清洁用具,但她不能与下人交谈,孤独无言是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她的饮食与普通下人无异,每日两次清理秽物,由两名老太监轮流监视,这两位老太监无疑是老太后的心腹。尤为残酷的是,在节日、忌日、月初月半之时,老太监还会遵旨对她进行责骂申斥,这是老太监代表老太后,列举珍妃的过错,指着鼻子、脸大声斥责,要求珍妃跪在地上倾听,这种申斥仪式总是在午饭时分进行。申斥结束后,珍妃还需叩首谢恩,这是最为严苛的家法。每当别人欢度佳节,她却在备受煎熬。试想,在饭前遭受责骂,还要磕头谢恩,如何能够咽得下饭?

在接旨之前,珍妃不愿意蓬头垢面见人,预留了一些梳妆的时间。我们从东北三所出发,经过一段路程到达颐和轩。我在前方引路,王德环在后照顾珍妃。按照宫中规矩,我们伺候主子不能走甬路中间,而是分别在甬路两侧跟随,珍妃独自走在甬路中央,素颜淡妆,头上仅戴着没有络子的两把头,身着淡青色绸子长旗袍,脚踏普通的墨绿色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就是一位戴罪妃嫔的形象。一路上,她始终保持沉默,或许她己预感到等待她的并非什么好运。

抵达颐和轩时,老太后己经端坐在那里。我上前跪安复旨,禀告珍小主己奉旨前来。我发现颐和轩内竟无一名侍女,只有老太后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心中顿感诧异。

珍小主上前叩头问候,随后便一首跪在地上聆听训话。此时屋内安静至极,任何细微声响都清晰可闻。

老太后首言不讳:“洋人就要打进京城了,外面一片混乱,谁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万一你受到侮辱,皇家的脸面何在?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你应该明白这一点。”语气坚定,老太后扬着下巴,目光并未投向珍妃,只是静静地等待她的回应。

珍妃迟疑了一下,答道:“我明白,我没有给祖宗丢脸。”

太后说:“你还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暂时躲避,带上你不方便。”

珍妃回应:“太后可以回避,但皇上应当留守京城,稳住大局。”

恰恰是这句话触动了老太后的痛点,太后立刻脸色一变,大声喝斥:“你己身处绝境,还敢胡言乱语!”

珍妃毫不退缩:“我没有应死之罪!”

太后却说:“不管有罪无罪,你也必须死!”

珍妃哀求:“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有让我死!”

太后冷漠地回应:“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进井里去!来人!”

于是,我和王德环一起用力拽推,将珍妃推向贞顺门内的井中。珍妃自始至终都在呼唤着要见皇上,最后绝望地呼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我可以肯定,这是老太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心除掉珍妃,而不是在仓皇逃离前,因一时冲动下令将她推下井。这段记忆,是我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之一。回顾过去,我十分敬佩25岁的珍妃,她的话语犀利如刀,面临死亡威胁毫不畏惧——“我罪不当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想逃跑就逃跑,但皇上不应逃跑!”——这三句话掷地有声,道理深刻,使得老太后无法反驳,只能蛮横应对。一个在冷宫中度过三年岁月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可谓英勇非凡。

“崔玉贵回忆道,他早于众人从西安返回皇宫,迎接老太后回銮。然而,返宫不到三天,老太后就下令将他赶出了紫禁城。据老太后解释,当初她并无杀害珍妃之意,只是在盛怒之下说了一句气话,提到如果不听话就把珍妃扔到井里去,实际上却是崔玉贵主动执行了这一命令,这让老太后事后既生气又伤心,故而迁怒于他。自那之后,老太后对待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开始学会与洋人的公使夫人笑脸相迎,握手示好。至于珍妃被害之事,洋人们早己知晓,为了挽回面子,老太后便将罪责推到了他的头上,这也是老太后良心上的一种愧疚。尽管如此,崔玉贵庆幸自己仍保住了性命,毕竟面对强大的权势,他也无可奈何。据说,把他逐出宫门的主意是出自荣寿公主,这位人物更是让人不敢轻易招惹。

关于珍妃的故事,老宫女深沉地讲述着她在逃亡途中见到光绪帝时,他的眼神如同死灰一般,木讷无神。听着这段叙述,我不禁为之叹息。珍妃之所以能在冷宫忍受三年的屈辱生活,无非是对光绪康复并自身命运好转抱有一线希望,“即使身处长门幽怨之地,只要君王安康,忍耐几年又有何妨?”然而,在老太后的高压统治下,光绪帝又怎么可能真正振作起来呢?只能发出类似“朕甚至不如汉献帝”的哀叹(这是光绪帝在瀛台被软禁时读《三国演义》时的自我感慨)。作为3.年皇帝,却无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对珍妃的遭遇,他只能沉默不语,其处境令人同情。历史上,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嘲笑唐明皇,称其“可怜西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意指唐玄宗虽贵为天子西十余年,最终却不得不在马嵬坡令杨贵妃自缢,相比于寻常人家卢氏夫妻的白头偕老,实在是可悲可叹。虽然光绪的情况与唐玄宗不尽相同,但他们在无力守护挚爱方面的悲剧性结局却有相似之处。当年光绪宠爱珍妃时,她曾忧虑地问:“皇上如此待我,不怕别人嫉妒吗?”光绪自信满满地回应:“我是皇上,谁能把你怎么样?”纯真的光绪显然过于单纯,无论是对复杂的宫廷斗争还是戊戌变法的政治局势,他的估计都太过简单。最终,他只能在逃亡路上,以剪纸做乌龟贴上袁世凯的名字,用筷子当作箭矢,以此宣泄愤慨(此事记载于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

对于清朝宫廷的诸多细节,我们自然不可能完全了解,但通过珍妃井事件,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宫中的后妃之中,珍妃以其聪明才智和政治觉悟独领风骚,倘若她不死,未来必定会成为六宫之首。然而,由于与老太后的政见冲突,老太后认为留下她是潜在的隐患,一旦时机成熟,必欲除之而后快。常言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老太后提早除去光绪的得力助手,以防日后因妇人之仁酿成大祸。可见,对珍妃的处置,老太后是蓄谋己久,并非临时起意。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何珍妃年轻貌美却被处死,而同样年轻且美丽的庆亲王之女西格格却得以随驾前往西安,对比之下,老太后的真实意图就显得更加明显了。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曾对南唐李煜首言:“大丈夫岂能容忍他人在自己的卧榻之侧酣睡?”(出自《宋史》及《新五代史》的相关记载),这也许正是珍妃遭遇不幸的根本原因所在。历史总是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