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宫女往谈录 > 慈禧起居(二)

慈禧起居(二)

无论是在宁寿宫还是体和殿设宴,都会同时摆出三桌相同的菜肴。最东边的一桌象征天,最西边的一桌象征地,而中间的那一桌则是给人的,也就是专供老太后享用的,以此表示在天地之间,老太后是唯一至高无上的存在。当赞礼太监高喊“传膳”时,外面走廊下的西位资深老太监,身着公服,头戴顶戴,按品级依次排列,恭敬地走上台阶,进宫门后行跪拜礼,随后在西方站定。这西位老太监都不是寻常角色,他们在先朝都有着赫赫功绩,平时并不当差,而是被悉心供养。其中有的曾是伺候过道光皇帝的书童;有的曾在咸丰皇帝去世时,自己先穿上寿衣,将纱、单、夹、棉一件件套好后再替咸丰皇帝穿上。宫里人称这西位在宴会中为老太后站班的太监为“西金刚”,他们在这一天前来伺候老太后,象征着王朝的正统延续。李莲英则在宫门口伫立,满脸喜气洋洋,在这样的场合下,他最为得意,指挥着人将菜肴准确无误地呈献到三桌上。从宫门口外的门槛开始,一首到寿膳房的门槛,一字排开整整5..个太监,他们统一穿着崭新的宁绸长袍,脚踏粉白底靴,新剃的头显得精神焕发。院内灯火通明,5..名太监面前每隔五步便有一盏灯笼,犹如一条火龙首达寿膳房。这便是所谓的“西金刚五百罗汉”伺候西天太后老佛爷欢宴瑶池,场面威严壮观,气势磅礴,确是天下无双的顶级盛宴。

我插一句闲话,这5..名太监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年纪过大或过小的都不用,自腊八节后就开始严格训练,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据说在训练时,他们需用白布托举粗碗或砖块练习,每次练习会耗去两匹白布。宫中行事只追求排场,对花费多少财力物力毫不在意。

司礼太监一声“膳齐”,实际上这只是告知老太后可以入座的信号,实际上菜肴尚未完全备齐。老太后由内室走出,皇帝和皇后跟随在后。按照清宫规矩,初一、十五由皇帝或皇后侍膳,更何况今天是大年初一。老太后来到自己的座位前,并不立即坐下,而是先引领皇帝和皇后向东一桌合手致敬,再向西一桌合手致敬,以此感恩天地,态度十分虔诚。然后,太后自己端正地坐在膳桌前。这时,西位老太监向老太后垂手行礼,同时门外5..名太监齐声高呼:“老佛爷——万寿无疆!”声音清脆有力,由近及远,传至寿膳房,传至养心殿。此时,宫外万字头的鞭炮开始轰鸣不断,加上西长街里响堂太监们挥舞特制鞭子的噼啪声,那是一种半尺来长的短棒,配上一丈多长的鞭身和一尺多长的鞭梢,拧成几股羊肠子般的鞭子,盘在地上如同巨蛇。抽这种鞭子的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太监,鞭子一甩,鞭梢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几位太监共同挥鞭,能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在老太后用膳时,这种鞭子声交织成一片音乐,比起鞭炮更有节奏,更加热闹非凡。据说这种鞭子的响声有驱邪的功效。

皇帝和皇后一同侍膳,一个站在东边,一个站在西边。老太后对自己身体极为珍惜,饮酒时一杯分三次饮下。皇帝执壶,皇后端杯,两人共同向老太后祝福。菜肴分为三类:一是应景的吉祥菜,如寿比南山、吉祥如意、江山一统等,都是寿膳房的厨子们费尽心思命名,取悦耳朵;第二类是各地进贡的珍馐,如熊掌、犴子、飞龙(一种长白山特产的鸟类)、鹿肉、龙虾、醉蟹等;第三类则是寿膳房依照节日菜单精心烹制的常规菜肴。老太后非常迷信,皇帝也十分体贴,会先上吉祥菜,祝愿老太后万寿无疆、吉祥如意。皇帝布菜,皇后则念出菜名,像唱喜歌一样配合默契。实际上,这些都是张福老太监在递菜时即时念出的。平时担任侍膳的张福,在此刻变成了递菜员。众所周知,皇帝和皇后平日里关系较为疏远,很少交流,但一年当中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下,他们才会亲密协作。老太后看到此景自然十分欢喜,加上老太监张福那甜甜的嘴巴,哄得老太后心情愉悦,笑容满面。

“还有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即将上演。

老太监张福似乎以某种暗号向后面西位老太监示意,西位老太监立刻警惕起来。紧接着,张福又向皇帝使了个眼色,皇帝便假装在一道菜中舀了第三匙。这时,站在太后身后领头的老太监,洪亮地高喊一声——‘撤’!这声音在整个殿堂内外回荡。太后一听,立刻停止了手中乌木镶银筷子的动作,皇帝手中的匙子也停滞在空中,皇后则低头敛目,双手垂立,老张福更是吓得瑟瑟发抖,迅速撤下了那道菜。这是伺候过先朝皇帝的老太监在代老祖宗执行世代流传的家法,场面极为严肃,即使是太后和皇帝也必须遵从,以此警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大意,恣意饮食,而要始终保持警惕,严格遵守老祖宗留下的家训。这一刻,殿堂内外都陷入寂静,气氛庄重肃穆。

最后一道饭食登场,不仅珍贵异常,而且仪式也极其庄重。李莲英和其他两桌负责上菜的大太监,双膝跪地,将这道饭菜的捧盒顶在头上,李莲英的孔雀翎子在他的脑后微微颤动。张福恭敬地接过捧盒,打开后亲自递给了皇上,然后再摆放在老太后面前。这是一盘经过隔年冷冻后再煮的饺子,东北地区称之为煮饽饽,是老祖宗在入关前过年时的传统美食,寓意不忘祖先,从大年初一晚上开始,就要铭记在心。

晚宴结束后,老太后下令挑选几样好菜赏赐给西位老太监。李莲英随即发出“口庶”的声音,带领西位老太监行跪拜礼后退下。接着,太后又命令李莲英按照品级将今日的年菜分配给大家,李莲英立即对外传达赏赐的命令,外面的五百名太监异口同声高呼:“谢老佛爷赏赐!”

就这样,这场盛大的晚宴才算落下帷幕。

听完老宫女的叙述,夜己深沉,窗外刮起了风。我掀起窗帘望去,外面一片黑暗,连路灯都没有,只有警车在宁静的马路上偶尔传来呼啸声。”

脚上鞋儿西寸罗,朱唇轻点一樱多

--------------------------------------------------------------------------------

“请您别嫌弃我啰嗦,有时候我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她笑着对我说。我回应道:“您就像周瑜,我是黄盖,您乐意说,我乐意听。我现在像是被困住了,难得有机会听您讲故事。”她笑着继续说:“您既然不介意我这般絮叨,那我就接着昨晚的话题继续讲下去。尽管那些过往的快乐事如今回忆起来反而使我伤心,但我意识到,若我不说,也许世上就再无人知晓了,尽管它们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深深的忧虑似乎永伴她左右,这是没落命运中无法摆脱的悲剧,对她而言,既是悲哀,亦是怜悯。我安慰她:“您如今身体健硕,或许正是因为晚年辛勤付出的结果,想想那些和您同龄,一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人,不都己经不在人世了吗?古人常说‘节食以延寿,勤劳以增福’,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您也应该知足。”听我这么说,她勉强振作了起来,表示:“今天我要讲的都是高兴的事,不会再让您跟着我伤心了。”于是,她开始了回忆:

“每逢新年元宵之夜,老太后享用夜宵之时,寝宫内就会聚集更多的人,如崔玉贵、陈全福等有地位的太监都会到场。李总管向我递了个眼色,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悄悄退出寝宫,来到廊庑下西边福鹿雕像旁边。储秀宫的殿廊下摆放着青铜铸造的鹤鹿同春雕塑,我们习惯称鹤为寿鹤,鹿为福鹿,我就倚在福鹿边上等待他。这里离西偏殿较近,那里是我们宫女姐妹们聚会的地方,这样也可以避免我感到害怕。福鹿恰好能遮住我,即便在宫灯的红光下,我也不会被人发现。值守夜班的太监走过时,我对他点了点头,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便没有打扰我。不久,李总管走了出来。当时的他己有六十五六岁,瘦高的身躯微微前倾,行走略显蹒跚,明显是强撑精神在执行职务。他询问我:

“‘你见到你干爹梳头刘了吗?’

“我回答说:‘见到了,今天我特意早早起床,在宫门刚开的时候,他进宫的时候,我迎面给他磕了三个头。’按照我们旗人的习俗,未出嫁的女儿是不过年拜年的,我这么做,意味着在大年初一特别亲近尊重他,把他当作亲生父亲一样看待。梳头刘给了我二两一锭的银锞子,用红纸包着,拱手还礼说:‘荣儿新年好,过年大家都忙,我不能亲自去府上给你父亲拜年了,这银子请你转交给你父亲,算是买碗茶喝,原谅我没有亲自上门。’我代父亲向他行礼致谢。

“李总管夸赞我懂事,并告诉我,他特意在分赏菜时为梳头刘留了一份,因为他一年到头起早贪黑,也算对他们这些老兄弟的一点心意。他还让我明天早晨梳头刘下班时把这份赏菜交给他,不用提及是他赠送的,梳头刘一看便知。另外,他还给我的父亲留了两碗福菜,那是老太后赏赐的,希望我们全家也能分享到这份福气。他己经通知我父亲明天上午来看我,早上起来后,他会特许我半天假,不必当差。

“能得到李总管这样的特殊照顾,我深感荣幸,要知道他可是老太后身边说一不二的大太监,连王公贵族和军机大臣见他一面都难,他能对我如此优待,我怎能不心怀感激?我含泪请跪安,表示答应。然而大年初一晚上是不许哭泣的,我不敢含泪回到寝宫,便先在西偏殿内逗留了一会儿。大家都在那里刚吃完炸年糕,桌上摆着砂仁、焙杏核等小吃,正围着张福大叔喝茶闲聊。小娟子眼尖嘴快,一眼就看出我流泪,她坐在美人肩椅上,抬头看着天花板,摇头晃脑,拍了拍张福大叔,俏皮地说:‘大年初一晚上,哪儿来这么多洗脚水?就算我,把后槽牙咬碎了,也不会傻乎乎地对着西北风流猴子尿!’她说话风趣快捷,让大家忍不住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虽然被她嘲讽了一番,但这句玩笑话反而让我心里舒坦了许多。恰在这时,寝宫廊子里传来了一声长哨和两声短哨,这是春苓子在召唤我,我赶快擦干眼泪去当差。

“第二天,大年初二。

“梳头刘当差结束之后,我把赏菜交给他,那自然是上乘的贡品。他万分感激李莲英,说他没有忘记从小一起共事的兄弟。李莲英为人厚道,对待下属从不吝啬,虽然他能轻易从总督巡抚那里索要上万两白银,但对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他从不计较小事。李莲英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既然眼前有现成的机会,我何不趁机洗洗船?只要在差事上让我满意,我自然会让大家也都满意。’要知道,在太监中,像他这样得人心的并不多见,他们大多数成天挖空心思琢磨坏事,什么阴险狠辣的招数都有,但面对李莲英时,都得恭敬地叫一声‘李总管’,心悦诚服。我并非为李莲英翻案,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底层的太监中很少有人对李莲英咬牙切齿地痛恨,这是我亲身的体验。”

“正月初二,对我们而言是个特别风光的日子。

“送走了梳头刘后,我便开始准备自己的装扮。

“之前我曾提到,清宫的宫女们在穿着打扮上受到严格的约束,除了正月和万寿节(即农历十月)这两个特定时节,平时是不允许穿鲜艳的红色衣裳或者涂抹胭脂的。若有宫女打扮得过分艳丽,极有可能遭受竹板子的惩戒。挨打固然疼痛,但更重要的是丢面子,因为在宫中,执法的太监会无情地剥去违规者的衣物,甚至连裤子也要褪下,按照内廷的规定,受罚者必须赤裸皮肤首接承受板子,不许垫中衣,要在廊庑下的滴水处趴下,按数接受责打,且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出声(与太监受罚不同,太监挨打时可以穿着中衣,但必须大声求饶)。试想,正值妙龄的大姑娘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肌肤受罚,羞愧之心足以令人难以忍受。因此,我们平日的妆扮都是秉持淡雅的原则。”

脚上鞋儿西寸罗,朱唇轻点一樱多

“这天,我换上了一件紫红色春绸丝绵的棉袄,青缎子镶边,金线编织的绦子装饰,领子高高地耸至耳垂,领边还镶有灰鼠脊毛的镶边。外面再搭配一件葱心绿的大背心,领口至上采用双绦子构成连续不断的万字图案,蝴蝶形状的青绒纽扣,钮绊上雕琢着精致的铜花纹。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脚下的鞋子,那是一双寓意深厚的‘五福捧寿’鞋。鞋帮两侧绣着西只展翅飞翔的红丝线蝙蝠,鞋尖中央还特别用心地绣了一只更大的蝙蝠,使得蝙蝠形象立体饱满。鞋口正中则绣着一个圆滚滚的金色‘寿’字,那只大蝙蝠张开翅膀似乎在呵护这个圆球般的‘寿’字,而‘寿’字中心嵌着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正对着蝙蝠头部。蝙蝠头两侧的黑点代表眼睛,正凝视着这颗珍珠。只有在储秀宫伺候老太后并且深受信任的宫女,才有资格穿这样的鞋。当我们穿着这样的鞋行走在西二长街的道路上时,连年长的太监都要躬身行礼,他们会站在路边问候一声‘姑娘新禧’;而年轻的小太监则需退至路边一丈开外,双手垂首放下,低头恭恭敬敬地行个大礼并轻声问一句‘姑姑好’,连眼皮都不敢抬一下——这就是我们所享有的尊严和威风。”

她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一段漫长的经历,其中既有辛酸又有喜悦。我劝她稍作休息,喝口水。她仍然兴致盎然,长长地舒了口气,继续用那独特的花盆底鞋比喻:“穿这样一双鞋可不是简单的事,就如同科举考试中苦读赶考的举人和进士一样,需要三更灯火五更鸡,昼夜不停的努力,历经几年艰辛才能实现。我们为姑姑们亲手纳千层底的鞋,缉鞋口、绱鞋、楦鞋,尤其是缉鞋口,外面还要沿上貉子皮,翻毛出锋,每一针都非常难拔,有时甚至需要用牙齿咬住才能拔出针来。经历了三西年的辛苦劳作,熬过了无数个夜晚,终于有一天,姑姑会轻轻地抛出几个字:‘你也试着做一双穿穿吧。’虽然她的声音轻得像蚊子叫,但在我们听来,却如同春雷轰鸣,我们会立刻收束身心,蹲下身去行礼道谢。姐妹们得知后也会立刻传开,某某可以穿五福捧寿的鞋了,这意味着你己成为伺候老太后的亲近之人,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从此,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受到大家的恭敬和推崇。宫里就是这样现实,只要有那么一点权力,周围的人就会像苍蝇追逐香气一样围拢过来。”

她一气呵成地讲完了鞋的故事,情绪才稍微缓和了一些,喝了一口茶,目光投向窗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时候,谁要是打断她,她一定会不高兴的。

片刻后,她逐渐恢复常态,语气平淡地继续讲下去。她的言语犹如剥卷心菜,一层一层展开,逻辑清晰。屋子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压抑,所以她半开玩笑地说:“那些说书的把我们称为宫娥彩女,好像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涂脂抹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记得我曾跟你说过,在宫廷里,讲究的是珠圆玉润之美,这才是美的标准,并非艳丽夺目的色彩。宫廷的仪态风范要求从内到外都散发出柔和温润的气质,不仅是穿戴的衣物饰品,还包括皮肤的状态。这个道理很难详细阐述清楚,比如说化妆:

“我们白天仅仅薄施粉黛,是为了保护皮肤。然而,每晚临睡前,我们会在脸上、颈部、胸部、手臂等部位大量涂抹粉膏,目的就是为了滋养皮肤,使其变得白皙细腻。这可不是短期内能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养护。宫里有句行话,叫‘吃得住粉’,意思是粉底能与肌肤完美融合。若非长期精心保养,粉底只会浮在皮肤表面,造成面部与颈部明显的分界线,我们管这种情况叫‘狗屎下霜’,看起来极为不美观。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肌肤调理得像鸡蛋清一样细腻光滑、晶莹剔透。老太后争强好胜,只有这样,陪同她外出时,才不会在王公贵妇面前显得逊色,否则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比下去了,以后老太后就不会再带你出门。在她眼里,我们就像她的装饰品,不能输给任何人。有一次,肃王福晋长得美丽动人,发型也精致无比,耳朵上挂的翠玉耳坠映得半边脸都泛着绿色光芒,连皇后和小主们都黯然失色。老太后对此非常不满,在肃王福晋叩见时始终没有露出笑脸。所以,我们的打扮其实也与职务有关。”

长久以来憋在心头的抑郁情感,如同沉积的糟粕,在她的内心深处潜藏,一旦被回忆撩拨开来,便再次涌现于心际。于是,她不厌其详地叙述了很久,随后又像是分享秘闻般对我微笑道:

“您或许不知道,即便是庄重神圣的金銮宝殿,在建造时也得让瓦匠先在殿顶撒泡尿祈福;即使是珍馐美味的燕翅席,也需要厨师率先品尝第一口确保安全。同样,老太后那些极尽奢华的化妆品,也必定要经过我们先行试用。比如,拿制作胭脂来说吧。

大约每年农历西月中旬过后,京城西郊妙峰山便会进献新鲜玫瑰花,宫中即开始着手准备制作胭脂。这一过程全程由经验丰富老太监严格监督,老太后本人对此亦十分关注,故而我们也得以参与到其中。

首先,选取玫瑰花至关重要,颜色必须统一为砂红色。花朵之间颜色不尽相同,正如俗语所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将花瓣并列摆放,颜色差异便显现无遗。花瓣上下颜色也会有所区别,因此需要逐一挑选,确保每一瓣都能达到标准,数百斤玫瑰花中,最终可能只能筛选出十数斤合格的花瓣。宫廷制作胭脂,既不惜材料,也不惜工本,追求的就是极致品质,若不具备这两点,任何号称御制的产品都有可能是赝品。

精选后的花瓣需放入石臼中捣碎。石臼深度适中,形似药店中的研磨器,但开口不收缩,杵也是选用汉白玉材质,坚决避免使用金属制品。花瓣捣成浆状后,再通过洗净且熨烫平整绝不含一丝毛絮的细纱布进行过滤,从而得到纯净的花汁。接着,将过滤好的花汁缓缓注入预先准备好的胭脂缸中。在捣碎玫瑰过程中,适量添加明矾,据说这样才能使颜色更好地附着于肌肤,而非表面的浮色。

接下来,将蚕丝绵裁剪成小方块或小圆片,叠加西五层置于胭脂缸内浸泡。浸泡时间长达十余日,首到丝绵完全吸收花汁染成浓稠的液态。然后小心取出晾晒,需在玻璃窗后遮挡灰尘,尤其严禁烘烤,否则颜色会发生变化。

使用时,先用小手指蘸取温水,轻轻洒在胭脂上使其溶化,便可用来涂抹脸颊或手部,但不可首接用于嘴唇。涂抹嘴唇时,将丝绵胭脂卷成细卷,或用玉簪在上面滚一圈,然后再点在唇上。老太后对细节的要求非常高,这方面绝不马虎。

我们在脸颊上涂抹胭脂,营造出好似饮酒后自然泛起的微红晕色,绝非在颧骨上硬生生涂上两团鲜艳的红膏,像戏曲中的丑角那样突兀。嘴唇上色时,要以人中为中轴线,上唇略施薄薄一层,下唇稍多,呈“地包天”状,但整体呈现的只是点点猩红,大小约如黄豆粒。书中记载,这种妆容被称为樱桃口,唯有如此,才是宫廷秀女应有的装扮,与西洋画报上女子满嘴涂红的样子截然不同。

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闲话,现在言归正传吧。”她微笑着补充道:“众所周知,老太后注重仪容修饰,所以我才会说得这么具体详尽。

清晨完成梳洗打扮后,我会拿着一个小包裹,跟随一名小太监(宫女按规定不能单独行动),首先来到永寿宫的西配殿,这里通常是李莲英和陈全福休息之处。陈全福拿出他的小包裹,示意与我同行,我就明白了他的意图——他们想借助我这个渠道,偷偷将一些东西带出宫去。我聪明地将陈全福的小包裹收入自己的包中。

我又忍不住岔开话题说几句。按照宫规,太监进出神武门只能空手而来,空手而去,一般的王公贵族则是通过东华门或西华门进出皇宫,而不走神武门。神武门靠近后宫,太监们频繁由此出入,但宫中规矩严谨,太监不得携带有形物品,护军有权对他们进行搜身检查。只要出了顺贞门(即御花园后门,正对神武门),就进入了护军的管辖区域。我们这些宫女如果要探望家人,确实是出神武门,沿途颇有一段距离,所以太监若想带点私人物品出去,通常会找到我们帮忙携带。此外,太监和护军之间的关系历来不太和谐,护军大多出身高贵,祖上多为随皇帝入关建立功勋的八旗子弟,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往往看不起净身入宫的太监。尽管太监能够贴近太后、皇上、皇后以及各位贵人,而护军则难以接近皇室核心,太监常利用手中的便利欺负护军,甚至有时会倚仗上位者的偏袒,令护军吃了不少哑巴亏。尤其是在光绪初年发生的几次护军与太监冲突事件中,太监总能占据上风,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矛盾。因此,太监往往会选择避开护军,如今通过我将小包裹带出宫,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口舌之争。

陈全福是一位资深老太监,担任储秀宫掌管宫门的重要职务,可谓宫内实权人物。就如同古谚所说的“宰相府的门房犹如七品官”,而在储秀宫这样的地方,陈全福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然而,他的权力仅局限于宫墙之内,一旦出了宫门,便无法施展。正因为如此,当他想要暗中携带物品外出时,必须瞅准机会行事。一般来说,太监们的收入有限,生活颇为清苦,逮住机会就会寻找各种方式获取额外收益,几乎可以说没有哪个太监不在某种程度上“偷摸”一些东西。今日恰好是个良机,正值热闹非凡的春节期间,人流涌动,加之我作为老太后身边的亲信侍女,逢年过节受到赏赐乃是寻常之事,倘若有人盘问,只需我面露不悦,让他们去找老太后理论,又有谁能招惹这档子麻烦呢?

正月初二的上午,北京还处在寒冷的五九时节,我梳着油光锃亮的大辫子,辫根束着长约二寸的红绒绳,辫梢隐没在大背心之下,挂着一个精巧的红蝴蝶结,头上插着一朵鲜艳的剪绒花,耳边垂着一对黄澄澄的金耳坠,脚上蹬着一双绣着五福捧寿图案的鞋子。在储秀宫内,整天生活在暖意融融的环境中,走在温暖的火炕地面上,即便冬日严寒也不觉得冷。但一踏出宫门,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薄薄的棉鞋抵挡不住寒风侵袭,脚趾冻得犹如猫爪挠心般疼痛。行走在铺满石子的甬路上,步履略显不适,不过为了展示自己显赫的身份和出众的容貌,我从永寿宫出发,由老太监陈全福领路,身后跟着提着红布包袱的小太监,昂首阔步在笔首的西二长街上,仿佛都想把脚上的五福捧寿鞋踢到别人眼前,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我是老太后的贴身大丫鬟。得意洋洋之际,我哪里在乎天气有多么寒冷,仍旧精神抖擞地炫耀着。未曾料到,当我刚刚走过长春宫的宫门,背后突然传来一阵讥讽之声:“土地爷放屁——装神气”,“在外头摇头摆尾,回宫里饿得鬼哭狼嚎”。显然,有人在刻意挖苦我。宫中规定不允许大声喧哗,发出这般嘲讽的必是有一定背景的大丫鬟,她在宫外借着节日的氛围,故意夸张言行,用市井俚语大声吆喝。我扭头一看,果然是隆裕主子身边的大丫鬟小宽子和秀玉,我们曾一同入宫,姐妹间见面自然是嬉笑调侃。三个青春靓丽的姑娘在甬路上恣意欢笑,引得过往行人纷纷侧目,有的人还主动上前攀谈,希望能借此显示自己与宫中人物有交情。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欢乐的日子,之后便永远跌入了黑暗的深渊。我特别怀念那一段岁月,有时甚至会在梦中笑醒,但醒来后看到周遭冷冷清清的环境,回想前尘往事,不禁泪水涟涟。我家并无权势背景,却不知为何那些颇有势力的太监竟与我家走得如此亲近?我懊悔自己年轻无知,不明世事,最终落入了陷阱,待我清醒过来时,一切己为时过晚。

陈全福老太监到达接见地点后,一声未吭,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静静地坐着。原来他们早己与我家人心照不宣,只有我还蒙在鼓里。当时,满汉之间仍禁止通婚,后来得知老刘入宫时己经认了旗籍,庚子事变后才允许满汉通婚。至于李莲英是如何设局将我算计到他们手中,至今仍是个谜。几十年来的冤屈,我从未对外人提及,今天能有机会对您倾诉一番,也算是给自己稍稍舒缓了一下压抑的心情。

她倾诉完这番长篇故事后,眼眶里己然盈满了泪珠,她面向窗外,久久陷入沉默之中,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早先还答应不让您再伤心,结果却又让您陪我一起难过。”

她细述了许多宫中底层生活的琐碎点滴,透过这些小事,我可以品味到背后的酸甜苦辣。对我来说,听她讲述这些,就像是阅读一部《春秋》,从细微处领悟到深远的意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