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32章 魏晋玄学与佛、道二教

第32章 魏晋玄学与佛、道二教

萧梁时期范缜撰著的反对神不灭论的文章。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隐患,一些有识之士反对过分推崇佛教,对于佛教的观点进行驳斥,范缜《神灭论》即这一思想的代表作。《神灭论》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无神论的思想,提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同时《神灭论》还揭露了佛教对国计民生的危害。《神灭论》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葛洪

东晋时期道士以及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该书分内外两篇。内篇提出宇宙万物是由神秘的“玄”(即道)所产生的,有仙骨的人得到“玄一”或“真一”,就能成仙,成为神仙的手段是服食金丹。在外篇里,他说明君臣上下、设官分职是天理自然,是不能更易的。由于葛洪的道教很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抱朴子》一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道教的经典,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改造道教,将道教炼丹、养生、成仙理论发展了一大步,以道教阴阳相生的宇宙生成模式以及生死二元对立观念,建立起道教史上的第一个成熟的神仙系统。此外,他还将儒学思想充实到道教理论中去,强调遵行礼教为修道成仙的重要途径,形成“三教并重”“三教合一”的新道教理论。通过陶弘景的改造,道教不但可以把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的基本规范全部囊括,也能满足上层统治者的精神需要。

三洞经书目录

南朝道士陆修静所撰的道教经籍书文目录。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道教组织的发展,出现大量阐发道教教义的经籍书文。陆修静在崇虚馆,居住达十年之久,广泛收集道经,加以整理甄别,以三洞的构想综理道教一切经籍,于471年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教经籍结集的初步基础。陆氏的道经目录思想开了以后编纂《道藏》的先河,《三洞经书目录》虽已散佚,其分类法却一直影响着日后《道藏》的编纂。

寇谦之

北魏时期著名道士。早年好五斗米道,学习张陵之术。为了改变流行的原始道教,寇谦之宣布“废除三张伪法”,提出以封建“礼度”为主要内容、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宣传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使道教“与世礼相准”。改造后的新天师道迎合了北魏统治者的需求,道教因此被宣布为北魏“国教”。与此同时,道官制度和道教戒律、斋仪制度也被确立。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法显

东晋时期高僧。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法显立志要西赴天竺寻求戒律经典。399年,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法显晚年主持翻译佛教经典,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佛国记》一书,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法显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鸠摩罗什

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祖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初习小乘佛教,后习大乘佛教,既通梵语,又娴汉文,精通佛法。401年,后秦皇帝姚兴将鸠摩罗什迎至长安,主持翻译佛经,传授弟子多达三千人。鸠摩罗什的主要译作有《金刚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等,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鸠摩罗什和真谛、玄奘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武一宗灭佛

中国古代四次反对佛教的历史事件。具体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据史书记载“三武一宗之厄”这四次灭佛的主要原因,虽各帝王动机不一,但无非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等问题。三武一宗的教难,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依旧在中国得以保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