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32章 魏晋玄学与佛、道二教

第32章 魏晋玄学与佛、道二教

魏晋玄学与佛、道二教

魏音时期,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从正始之音到竹林七贤,玄学思想几经变化。同时涌现出许多其他思想家,如鲍敬言以《无君论》抨击玄学与士族范缜以《神灭论》驳斥佛教的形神理论。此时,道教得到了发展,葛洪、陶弘景、寇谦之,均提出了重要的道教理论,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北朝也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法显、鸠摩罗什等,均对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时期,经学走向衰落,儒学名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当时统治集团之间斗争非常残酷,社会相当黑暗,一些士大夫畏惧政治斗争,空虚的学说形成一种社会。他们尊《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学思想。魏晋玄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在哲学上即宇宙存在的根据问题,在政治上即自然和名教的关系。魏晋玄学代表人物主要有何、王弼、阮籍、嵇康、郭象等。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发展,玄学逐渐走向衰落。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率直放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魏晋嬗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空前残酷,社会相当黑暗,一些士人畏惧政治斗争,躲避现实。具体表现为他们不愿参与政事,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具有豁达通脱的个性,谈论空虚玄远的学说,如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竹林七贤”,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对社会现实充满不满。魏晋士人所代表的“魏晋风度”,既在历朝受到一些批评,也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正始之音

魏晋时期名士之间清谈的风气。“清谈”,指的是魏晋之际名士之间所崇尚的一种讨论方式,因兴起于魏正始年间,所以这种清谈的风气又被称作“正始之音”。清谈的内容不涉及国事与民生等社会实际问题,而是关于自然与名教等诸多的形而上的话题。“清谈”之风沿袭东汉时期的“清议”,魏晋之后,随着士族政治的衰微和社会环境的转变,清谈的风气也随之消泯。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出现的一批具有特殊风格和思想的名士团体。以嵇康、阮籍为骨干,包括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刘伶。他们以庄子精神为寄托,常寄情于竹林幽泉之乡,以纵酒谈玄著称于世。当时正值司马氏集团与曹魏集团斗争激烈,这些名士为逃离政治迫害,纵情酣饮,放浪形骸,企图以此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竹林七贤时期是玄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主张“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竹林七贤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无君论》

两晋之际的思想家鲍敬言的重要思想著作。在《无君论》中,鲍敬言继承了阮籍和嵇康的无君思想,自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批判君权神授说,指出君生为首的统治集团给人民带来的剥削、压迫、战争等。他主张不要国家与国君,幻想出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无君论》反映了人们在两晋时期社会黑暗和战乱频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社会剥削和苦难来源的思考,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难能可贵。

范缜

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出身顺阳范氏,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之年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尚书殿中郎宜都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范缜一生坎坷,其著作《神灭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在佛教昌盛的背景下,范不畏权贵,虽受到梁武帝的驳斥,仍坚持对佛教的观点进行驳斥,揭露了佛教对于国计民生的危害。

神灭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