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31章 十六国北朝的盛衰更替

第31章 十六国北朝的盛衰更替

十六国北朝的盛衰更替

西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刘渊、石勒等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割据混战,拓跋鲜卑部崛起,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经过数代的努力,最终统一北方。但北魏政权仍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汉人士族地主在国史之狱中受到沉重打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于是,文明太后冯氏与孝文帝推行改革,建立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户调制,取代九品混通制。但随着统治集团的堕落腐朽,北魏政权社会矛盾依旧非常尖锐,爆发六镇起义。六镇起义虽然被北魏和柔然联合镇压了下去,但在河阴之变后,北魏政权也宣告瓦解,北方重新进入分裂局面。宇文泰团结关陇地区的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建立西魏政权,形成关陇门阀。宇文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颁布《六条诏书》,建立府兵制等,最终西魏日益强大,奠定北周统一北方的基础。

十六国

西晋末年以来先后建立的十六个割据政权的统称。十六国时期自304年匈奴贵族刘渊称王起兵开始,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结束。因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在这一时期,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以及刘宋控制,北方和西南地区则前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前凉、后凉、北凉、西凉、南凉、成汉、前越、后越、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最强劲。十六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凉政权

十六国时期在凉州一带建立的五个割据政权的合称。五凉指前后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自前凉张氏以来,河西地区学术风气浓郁,西凉、北凉一直保持了这一传统。同时,还与江南以及西域之间保持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北魏灭北凉后,将河西一带的学者迁移到平城,此举对北魏文化的繁荣以及民族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渊

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建立者。字元海,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早年作为人质居于洛阳,汉化程度很高。其父刘豹去世后,代理左部帅一职,后升任北部都尉、五部大都督等职。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刘渊归附司马颖。当时匈奴各部贵族认为建立国家、复兴祖业的时机已到,共同推举刘渊为大单于。304年,刘渊在左国城起兵,定都离石。不久刘渊在南郊筑坛设祭,自称汉王,以争取汉人的支持。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平阳,势力进一步扩大。310年,刘渊病逝,庙号高祖。

石勒

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人,羯族。早年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石勒投靠刘渊,平定河北以及江汉地区,立下很大功劳。石勒重用谋臣张宾,听取其意见,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等势力,占据幽、并、冀三州之地。平阳政变后,石勒与汉赵决裂,建立后赵政权,定都襄国,平定关中地区,灭亡前赵,南掠晋土,使后赵成为北方地区最强的国家。333年,石勒去世,庙号为高祖。

拓跋珪

北魏王朝的建立者。字涉珪,云中盛乐人,鲜卑族。前秦灭代国后,苻坚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乡,后寄居匈奴独孤部。386年,拓跋珪得到贺兰部为首各部的支持,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年号登国。395年,拓跋珪在参合陂之战中大败后燕军队,并在397年灭掉后燕,占据黄河以北地区。398年,改国号魏,迁都平城,即位称帝。其在位期间,离散诸部,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太学,重用汉人士大夫,使北魏获得很大发展。409年,为次子拓跋绍所杀。

坞堡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族地主修建的防御型堡垒。东汉以来,尤其是西晋末年到十六国时,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争的侵扰,豪强地主自发组织起来,聚族而居,坞壁自守。每一坞堡,控制有大量土地,聚集着数百、数千户百姓,大多是地主的佃客或部曲,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给自足。有的坞主互相兼并,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有的坞堡组织后来渡江南下,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持者和抗拒北方政权的军事力量;留在北方的坞堡后来成为北魏前期宗主督护制的基层组织。

宗主督护制

北魏前期的地方基层组织制度。十六国时,黄河流域的豪强地主多聚族而居,坞壁自守,拥有不少依附农民和部曲武装。为了争取汉人地主的支持,北魏统治者任命他们为宗主督护,管辖自己势力范围内的百姓,对国家承担租调和其他义务,而宗主控制下的依附人口,不向国家承担任何义务。宗主督护制对北魏初年团结汉人地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导致地方豪强的崛起,不利于国家征发赋税徭役,也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孝文帝改革后,三长制替代了宗主督护制。

九品混通制

魏晋南朝以及北魏前期推行的赋税制度。北魏前期,推行九品混通制,国家征收的正税为平均每户交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此外还有其他附加税。按照规定,征收赋税时,赋税不是平均分摊给各户,而是由县令和乡吏“计费定课”,划作“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级将赋税运送到不同地区,上三品入京师,中三品入他州要仓,下三品入本州。此制流弊甚多,后来孝文帝改革时,以新租调制取代该制。

国史之狱

北魏初年,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的屈辱历史而导致的大狱。北魏初年,崔浩当政后,对北魏政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崔浩为首的汉人士族与鲜卑贵族之间矛盾很深。崔浩主持修著北魏国史时,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早期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内容包括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历史。鲜卑贵族看到后,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结果崔浩被处斩,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中受到沉重打击。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推行的改革。孝文帝即位前后,北魏政权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暴动经常发生,形势迫使文明太后和孝文帝推行了改革。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太皇太后冯氏当政期间,主要整顿吏治和推行均田制;490年冯氏死后,孝文帝独掌朝政,推行汉化政策。其主要内容有:推行三长制;颁布均田令;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改革官制;定门第等次;迁都洛阳;禁胡语;改汉姓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