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27章 汉末三国

第27章 汉末三国

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割据争霸。董卓之乱后,曹操在中原一带收编青州兵,推行屯田制与士家制,挟天子以令诸侯,兼并其他割据势力,势力日益强大。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割据河北一带的袁绍,统一北方地区。但在南下征伐刘备和孙权的过程中,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魏蜀吴天下三分的格局初步形成。夷陵之战后,天下三分格局正式形成。三国都采取一些措施,发展社会生产。在蜀国诸葛亮平定南中,安定蜀中秩序。吴国则采取领兵复客制,实现孙氏政权的江东化,莫定东吴基业。魏文帝曹丕听取了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官人法,取得北方士族地主的支持,建立魏国;同时推行都督制,便于同蜀国、吴国开展军事作战。

董卓之乱

东汉末年地方军阀董卓拥兵进京引发的动乱。189年,汉灵帝去世,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以大将军身份秉政。何进准备尽诛宦官,不料遭到何太后的反对,于是命令董卓率兵进京。结果张让和段理等十常侍率先诛杀何进,随后袁绍率军诛杀宦官二千余人,东汉中枢出现权力真空。董卓乘机率兵进入洛阳,杀何太后,废汉少帝,改立汉献帝,自封相国,独揽朝政大权。董卓的专权暴政招致关东州郡长官的联合讨伐,牧守各树旗帜,招兵买马,揭开汉末军阀混战的序幕。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北方霸权而在官渡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东汉末年经过群雄混战,北方地区主要有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集团,其中曹操占据中原一带,袁绍割据河北地区。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打败公孙瓒后,占据青幽冀并四州,自侍兵强马壮,亲自率兵南下攻许。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对峙长达半年时间,最终采纳来降袁军谋士许攸的建议,出兵夜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歼灭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曹操亲自率军南下,准备统一全国。当时荆州牧刘表已经病逝,幼子刘琮即位,向曹操投降。在夺得荆州后,曹操将矛头指向孙权和刘备。孙权派周瑜领兵三万,联合刘备军在赤壁同曹操对峙,最终孙刘联军采取诈降计,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保有江东,刘备则逐步占领荆州和益州。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

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三国初年,蜀国和吴国在夷陵爆发的一场重要战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利用关羽集中兵力在襄樊一带的有利时机,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地区。221年,刘备称帝后,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准备夺回荆州一带。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指挥东吴精锐,在222年利用火攻大败蜀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并存对峙的局面。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割据河北一带的袁氏,奠定统一北方地区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北还,无力南顾,整顿内政;孙权保有江东;刘备则逐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初步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263年,魏国灭蜀国。265年,晋王司马炎迫使魏帝禅让,建立晋朝。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三国鼎立时代,各国虽各自采取一些措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彼此之间长期互相攻伐,依旧给社会生产带来很大破坏。

都督制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董卓之乱后,各州郡长官拥兵自重,朝廷为了笼络地方军阀,授予他们以都督一州或者数州的称号。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在重要地区陆续设置军镇,逐步建立都督制。曹不即位后,设立关中、扬州、荆州、青徐河北等都督区,正式建立都督制。此外,蜀国和吴国亦建立类似的都督制。西晋时期,持节都督有三等,都督诸军事为上,监诸军事次之,督诸军事为下都督均有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南北朝之后,都督制不断走向衰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