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26章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第26章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农业方面,官府推行代田法、区种法等,标志着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展到新的阶段;在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贵族官僚操持商业活动,如辜榷,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在水利工程方面,主持开凿漕渠、白渠等,有利于水上交通、农业生产的发展。

漕渠

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运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领导下,征调几万民工开凿了同渭河平行的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向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漕渠使得该段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得漕渠沿岸万顷农田受益,推动关中农业生产的发展。

白渠

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公元前95年,汉武帝采纳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渠道。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同郑国渠基本保持平行,长达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重要水利工程,在改善土壤条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至唐朝时期,由于郑国渠已完全废弃,白渠成为关中灌溉的主要河渠。

代田法

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一种耕作方法。汉武帝末年,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命令赵过担任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所谓代田法,就是将一亩地分为三垄和三圳年年互换位置,保证能够休养地力。因每年更换位置一次得名代田。下种时,将谷种种在垄里,等到幼苗长出后,将垄上的土推到垄里,起到抗旱保抗倒伏的作用。代田法配合精巧的农具,实现田间精细管理,每亩产量能够增加一斛到三斛。代田法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

区种法

西汉时期氾胜之总结出来的一种耕作方法。区种法是一种园林式的耕作技术,将土地划成若干小区,种一区,空一区。在播种时,掘坑点种,注意区别不同作物之间的点距和株距,在生产过程中集中使用水肥。区种法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反映西汉农业技术的发达。但是由于技术、人力要求条件过高,所以无法普遍推广。

辜榷

西汉末年出现于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始于西汉末年,在东汉很有市场。这种向官府包揽式买卖,往往可以从中获得垄断性的高额利润。一般从事辜榷经营的,都是同豪门贵戚、高级官僚有勾结的富商大贾。辜榷容易导致垄断行为,不利于商业经济的自由发展。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

秦汉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汉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后,以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发展。当时最重要的思想家有陆贾(著有《新语》)、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等。其中公羊学派的董仲舒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他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吸收其他诸子学派的主张,形成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观念,集中保存在《天人三策》中。在目录学发展上,刘向和刘歆父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了《别录》和《七略》等。在经学发展上,汉代经学产生今古文经之争,也产生过经学和谶纬之学的融合,经过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后,最终今古文经融合的趋势完成于郑玄。此外还诞生《说文解字》。在哲学方面,诞生《论衡》这一著作,在文学方面,诞生《古诗十九首》,奠定五言诗的发展基础。在科技方面,诞生《太初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著作,蔡伦发明蔡侯纸等。

陆贾

西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经常出使诸侯国,深得刘邦赏识。汉高祖和汉文帝时,两度出使南越国,说服赵佗向汉朝称臣。陆贾是汉朝初年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学说和法家思想,提出“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的关键。著作《新语》等,是研究陆贾思想的主要根据。

《新语》

西汉时期陆贾的政论散文集。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命令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将其书称作“新语”。在《新语》中,陆贾主张“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要求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新语》为汉朝初年的统治思想奠定基本模式。

董仲舒

西汉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汉景帝时,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以儒学思想为中心,糅合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理论,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结合起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其主要著作有《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

春秋繁露

西汉时期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著作。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理论体系进行改造,《春秋繁露》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董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大一统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同时,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建立一套“天人感应”理论,给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该著作是研究董仲舒思想和汉代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天人三策》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应对贤良方正科策问的三篇策论。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举贤良方正,董仲舒应诏对策,共有三篇策论,称作“天人三策”。其内容是发挥先秦儒家思想,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派学说,建立一套“天人感应”理论,给君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世界万物都要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变化,统治者要顺从天意,改制更化,用道德教化人民。董仲舒的这些主张,符合当时要求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纲五常

西汉时期董仲舒系统理论化的儒家伦理纲常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品格。董仲舒以阴阳的关系说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突出他们的主从关系,实际上强调君主、父亲、丈夫对臣子、儿子妻子的绝对支配权。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赋予三纲以神权的威信五常则是个人修身处世的道德规范,附属于三纲。三纲五常既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也是道德评价的标准,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很大影响。

公羊学派

儒家经学中专门研究和传承《春秋公羊传》的一个学派。公羊学派始自战国时期的齐人公羊高,后来长期在公羊一门中传承,因此得名。汉武帝时,公羊学派开始立作官学,受到高度重视,在今文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发展起来,公羊学不断遭到古文经学派的批评,加之自身存在繁琐复杂的弊端,公羊学派日益衰微。直到清朝中后期,随着常州学派的发展,公羊学派重新崛起,如康有为吸纳公羊学的三世说、托古改制说等,作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刘向

西汉宗室文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经学家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刘向曾奉命整理图书古籍,撰有《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刘向大量整理和研究先秦诸子典籍,吸取诸子学派精华,进一步改良儒学,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著作主要有《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

刘歆

西汉著名古文经学家。生年不详,西汉末年人。因精通《诗》《书》《易》《谷梁春秋》等儒学经典,得到汉成帝的重用,受诏协助其父整理图书典籍。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主持整理古籍,在《别录》的基础上,修出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学著作《七略》,汉哀帝时,刘歆上书请求设立古文经学博士,同今文经学博士产生矛盾,开启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

《七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