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历史学名词解释 > 第26章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第26章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目录学著作。西汉刘歆所撰。汉成帝时,刘向和刘歆父子受命主持整理群书。每整理完毕一部书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校雠过程,后来汇集成《别录》一书。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以《别录》为基础,撰著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学著作《七略》。其内容已经亡佚,其概貌主要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七略》奠定我国目录学的基础,同时形成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征。

今古文经之争

两汉时期儒学内部针对五经版本产生的争论。秦朝焚书坑儒后,大量民间儒家经书被焚毁,只能由经师口口相传,后来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下来,称作今文经。此外,还有一批由古字书写的儒学经典,称作古文经。汉成帝时期,刘歆请求在太学设立古文经博士,同今文经博士产生矛盾,结果两家争论不休,史称“今古文经之争”。东汉时期,古文经和今文经完成融合,今古文经之争结束。今古文经之争是儒学思想内部的学术之争,客观上起到推动儒学发展的作用。

石渠阁会议

汉宣帝时谈论五经异同的一场学术会议。西汉各家博士解经不同,围绕儒学思想产生一些分歧。公元前51年,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汉宣帝诏令萧望之刘向、韦玄成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的异同。石渠阁会议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最后讲论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所辑奏议共一百五十五篇,今俱亡佚。唐朝杜佑所著《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章句。石渠阁会议使得皇帝具有政治权威和学术权威的双重身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白虎观会议

汉章帝时期讨论五经异同的一场学术会议。东汉初年,今文经、古文经、谶纬学说三足鼎立,门户之见日深,经学杂乱不一。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下令召集天下名儒到白虎观,参照西汉石渠阁会议,讲论五经异同。这次会议肯定“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得纲常伦理进一步系统化,同时把当时流行的谶纬学说和儒家经典糅合起来,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会后,班固根据白虎观会议的记录整理出《白虎通义》一书,进一步巩固儒学的地位。

郑玄

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早年求学于太学,研习今文《易经》和《公羊春秋》,后随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郑玄兼学今文经和古文经,其研究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称作郑学,基本结束古今文经之争。官渡之战时,受袁绍逼迫而随军死于途中。其著大都散件,惟《十三经注疏》保留其《毛诗》和《三礼》注。

谶纬之学

两汉时期一种将经学神学化的学说。是利用神灵名义预示人间祸福吉凶的启示或者暗语。纬是假托孔子用神秘的语言解说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内容庞杂,主要通过穿凿附会来替政治服务。西汉末年,各种势力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斗争,谶纬之学作为一种斗争工具,日益流传起来。东汉初年,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使其具有国宪的崇高地位,遇到重大问题都用图谶来决定。班固所著《白虎通义》让儒学和谶纬之学结合,使得儒学进一步神秘化。

《论衡》

东汉时期王充撰著的哲学著作。东汉初年,谶纬迷信盛行,当时社会出现反对谶纬之学的理性主义思潮,《论衡》是其中代表作。王充著有《论衡》84篇,反击神学化的儒家经学。《论衡》的内容非常丰富,全书贯穿着反谶纬和反迷信的精神,内容涉及天地自然、家居、圣人、吏治、富贵、诚纬、卜筮、鬼神等诸多当时社会问题,提出了元气自然论、无神论、社会历史的偶然论和命定论等。《论衡》是中国古代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

《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东汉许慎所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该书旨在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探究原始意义,为通习古文经打下基础。《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籀文,依据六书体系解说文字,保存了篆文写法系统和汉朝以前古训古音。《说文解字》至今仍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对于研究先秦两汉的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文物典章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流传的一批五言诗的合称。作者不详,大致创作于东汉末年桓灵时期。南朝萧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撰《文选》时,把这些诗编集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每首诗都是以诗的首句为题目,皆是抒情诗,在艺术上具有乐府民歌朴素自然的特征,表现手法细腻,语言精练,结构严谨,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太初历》

汉武帝太初年间撰订的天文历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颛历,西汉初年继续使用。但颛历存在很大误差,常有日食在晦的错谬。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令司马迁等主持修订历法。新历法采用四分历数据,以寅正为岁首,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把中国古人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引进历法。《太初历》是我国保留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周髀算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算学著作。著者不详,大约成书于西汉中期。书中载有周人用测影日表在周的都城进行观测之事,因此得名《周髀》。该书内容既有天文,又有数学。天文方面主要阐述盖天说和四分历法,数学方面涉及分数乘除法、等差数列、圆周长求法,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等。此书在我国数学史和天文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发展的宝贵资料。

《九章算术》

西汉时期的重要数学著作。其基本内容在西汉后期已经定型,最后成书至迟在东汉前期。《九章算术》内容非常丰富,总结了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该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搜集了246个算术题目的解答方法,记述了分数四则、比例算法、勾股定理等数学原理和负数概念等。《九章算术》在隋唐时期已经传到朝鲜和日本等国。该书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出《伤寒杂病论》一书。原书失传后,经过王叔和等收集整理校勘,编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处理方法等,创造性地提出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该书是中医学发展的里程碑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托名神农的一部药学专著。该书托名“神农”而作,实则成书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同时还根据药物的效能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该书系统提出许多药物学理论,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该书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氾胜之书》

西汉时期氾胜之撰著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该书在北宋时期已经亡佚,其中一些内容保存在《齐民要术》当中。作者氾胜之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农学家,西汉成帝时期担任议郎,曾督导三辅各地种麦。书中记述了黄河中游地区土地的耕作方法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等农业生产知识,包括区种法和溲种法等。该书反映了我国在西汉时期取得的一些农业技术成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

四民月令

东汉后期崔寔撰著的一部月令体裁农书。大约成书于东汉中期,至于两宋时期亡件其中一些内容保存在《齐民要术》当中。四民指士、农、工、商,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现存《礼记》中有一篇《月令》。该书参照《礼记·月令》的体例,按照十二个月的序记述四民的经济活动。由于其中记录农事的篇幅最多,因此被视作农书。除了叙述农业耕作技术,该书还记录了经济运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蔡侯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生产的纸张。两汉时期,开始采用麻等原材料造纸,由于纸质较差未能推广使用。东汉时期,宦官蔡伦进一步改进造纸技术,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出价格低廉且适合书写的纸张,称作蔡侯纸。到了东晋末期,纸的使用已经完全普及,并且逐步传至周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