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到了三更半夜,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天骂你的原因,但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而钦敬不已,并且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对佛像的雕刻,其技艺也独树一帜!
“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并非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般若,不是脑的知识,而是心的智慧;不是从外界获取的,而是向内挖掘的。当我们被混乱的世俗之事蒙蔽了双眼;当我们站在蜘蛛网般细密的分岔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当我们分辨不清什么是嘲笑讥讽,什么是苦口箴言……
请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事物的本来面目:鸟的婉转歌声,水的川流不息,我们最初的愿望和追求。
般若的精髓就是包容,包容万物才能洞察世界,达到真正的心中万有,运用自如。
向外追求的是知识向内发掘的是般若唯有般若智能才能分别善恶判断正邪转迷为悟去染为净不做自了汉黄檗希运禅师自幼出家为僧,后来得道开悟,开创黄檗山,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位举止非常奇特的同参,两人相约一同到处参学。当他们来到一条小溪前时,正好溪水暴涨,这位同参叫黄檗禅师一起渡河。黄檗禅师道:“溪水这么急,能渡过去吗?”
同参没有回答,只是提高裤脚过河。过河时,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样轻松自如,不但边走边笑,还边回头招呼黄檗:“来呀,来呀!”
黄檗禅师见状呵斥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早知你有神通,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同参被他呵斥的语言感动,尊敬赞叹:“你真是大乘法器。”说着便消失了。
佛教里有大乘、小乘,小乘先重自度,大乘则重度他。就像我们要到其他地方去,小车只能载少数人,大车则能载很多人。这位同参是一位小乘的圣者,见到溪水暴涨,自己渡河过去,却没有帮忙别人,所以佛教里经常批评小乘的圣者,纵然他们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修行者。因为小乘“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
有些人一入佛门,欢喜闭关,就住到山里。其实,没有先累积很多的福德因缘如何悟道?就算得道了,难道忍心让众生在生死中沉沦?希望参禅的学人能发大乘心,行菩萨道,所谓“道在众生中求”,离开了菩提心,怎么能成就无上佛道呢?
佛在何处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道:“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顺宗皇帝不以为然,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皇帝听后非常欣悦,对禅师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问道:“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药师佛在东方世界,那么释迦牟尼佛现在又在哪儿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净土,而常寂光净土又在哪里呢?这种问题,经禅者答来,就非常活泼,因为有心,看到的是生灭的世界,那是佛的应身;无心,看到的是不生不灭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无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里。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灭不是生灭的灭,灭是涅颙境界。在常寂光净土则灭除一切烦恼、差别、对待,是绝对解脱快乐的寂灭世界,那就是佛的世界。
明亮的院落,身披枣红袈裟的青年喇嘛们自在地席地而坐。微风徐徐拂过。
大昭寺的一个早上,热闹的辩经大会已经结束,僧人们却意犹未尽。
辩经,就是心平气和地“吵架”。这争论并不一定要有个什么结果。就如辩论赛的正反两方,观点本无对错,各自有理。但在辩论过后,会让一方去思考自己不曾意识到的,经由另一方提出的观点。
而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宽广,取决于他的胸襟。坚持心中的理念,同时包容接纳他人的学说,虚怀若谷,谦虚以对,将会受益无穷。
高深的学问恢宏的志气广阔的心胸忍耐的修养是艰难人生旅程中的最大助力不重视历史的人不会有历史观一个人若没有历史就等于没有生命藏人素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足见此寺地位之尊贵。公元六四七年,松赞干布为供奉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镀金铜像修建了这座神殿。
对藏民而言,宗教渗透进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藏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朝圣。
大昭寺就是目的地。金光灿烂的大昭寺,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也不失高贵庄严。当你的生活掀起狂风暴雨,信仰会为你建起一座风雨中的屋棚,陪伴你等待雨过天晴的明天。
不要拂拭有一位青年脾气非常暴躁、易怒,并且喜欢与人打架,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有一天无意中游荡到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休禅师正在说法,听完后发愿痛改前非,就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口角,免得人见人厌,就算是受人唾面,也只有忍耐地拭去,默默地承受!”
一休禅师说:“嗳!何必呢,就让唾涎自干吧,不要去拂拭!”
“那怎么可能?为什么要这样忍受?”
“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是蚊虫之类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受吐沫,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微笑地接受吧!”一休说。
“如果对方不是吐唾沫,而是用拳头打过来时,那怎么办?”
“一样呀!不要太在意!这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一休说的,太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一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样?”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没什么感觉,倒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哑然,无话可说。
世上无论什么事,说很容易,做很困难,说不发脾气,但境界一来,自我就不能把持。禅者曰:“说时似悟,对境生迷。”就是这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