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会见许多访客,有些客人向我合掌后,还会加一句:“大师!我能跟您握个手吗?”一天下来,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众送茶给我时,我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来。
“握手”代表一种热情、一种礼貌,风俗起于十字军东征时代,那时敌我分别只有宗教信仰一项,所以敌我难分,两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没有武器,不存敌意,那当然就是朋友了。此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今天各地通行的见面礼了。
◆◆◆中国有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这个礼除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一套应对的语言上,例如,见面就问:尊姓、大名、贵庚、仙乡、尊翁、令堂、贵干、劳驾、多承教诲、多蒙赐教等,大家都是“以礼相对”,不容易冲突。
在今日的丛林寺院里,来自于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丛林的用语,能使大家“口和无诤”的和平相处。例如:上下、法号、大名、令师、贵常住、礼座、接驾、法驾、告假、请开示、惭愧、晚学、大德、学人、不敢打扰、慈悲开示、慈悲原谅、您好威仪、您真亲切、您很发心……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礼貌性的语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计较、不容易有争执了。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之所以一言不合就相互争执,甚至大打出手,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承受教诲”的语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质问的语气,因而针锋相对,惹祸上身。
一个人,如能学习无诤的语言,例如:请、对不起、谢谢你、非常抱歉、非常惭愧、打扰你了、感谢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多承关注、请多指教、岂敢岂敢、不吝指教等。经常把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挂在嘴边,人际之间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是一门艺术,我不要求徒众个个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能抱着如此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礼”是一种规律人们外在行为的规范,使心和行为、实质和形式达到调和,是人格圆满境界,故孔子常说:“恭而无礼则劳,愤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故“礼”之用,以和为贵。
在团体中与人相处,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
我常以四句话提供给大家,来改善人我之间的关系。
“初见三句话”,大家初见面讲三句好话,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气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见面时,面露笑容。
“争执一回合”,有争执时,只限一回合一句话,不要一直争下去。
“赞美要适当”,称赞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关系定能和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