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精装典藏本) > 25

25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後荆红。

【注释】

曾zēng:夏王少康的少子曲列被封于鄫(今山东境内),并且建立了鄫国。后鄫国被莒国所灭,鄫国的太子巫到了鲁国,成为鲁国卿仕,他就以原国名“鄫”作为姓氏,后来又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曾参是春秋时的鲁国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

毋wú: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属下中一个名叫毋句的人,据说这个人制造出乐器罄,他就是毋姓的始祖。还有一支毋姓出自田姓,在春秋时期,齐宣王田辟疆分封他的弟弟于毋丘,赐姓为胡毋氏,胡毋氏的后代再分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后来胡毋、毋丘二姓简称毋姓。

沙shā:炎帝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属下有个叫夙沙氏的,其后世子孙简称为沙氏。还有一支沙姓出自

沙随氏,在我国古代,只要是失国或没爵以后的诸侯公爵,就被称为公沙氏和沙随氏,他们的后世子孙则改为沙氏。还有一支沙姓源于汉朝,当时有一位名叫公沙穆的人,后来他的后世子孙去掉公字改为沙姓。

乜ni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乜城,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把封邑名作为姓氏。有一本古书《山左诗集》中说:“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是说山东的乜姓,是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后代。

养yǎng: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余、烛庸逃到楚国,楚王把养地(今河南境内)封给了他们,于是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以祖上的封地名为姓氏。

鞠jū:鞠姓出自姬姓,周始祖弃有个名为陶的孙子,他出生时手心的纹路像是一个“鞠”字形,于是就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孙便以“鞠”作为自己的姓氏。

须xū:春秋时期有个小国叫须句

国,这个国的国民就以“须”为姓氏。另外一支须姓出自芈姓,在商朝有一小国叫密须国(今甘肃省境内),其国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名中的“须”为姓氏。还有一支须姓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在卫国有古邑名须,后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便以邑名作为姓氏。

丰fēng: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儿子丰,在郑僖公时任大夫,他的孙子便以其名“丰”作为姓氏。还有一个说法是丰姓源于上古,高辛氏时有丰侯且,他的后世子孙都以“丰”作为姓氏。此外,周朝时鲁国有丰丘,他的后代子孙也都以“丰”为姓。

巢cháo:尧为帝时,有大臣巢父常居住在山中,以树为巢,所以就称有巢氏。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巢被楚所灭,于是巢国后代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

关guān:夏

朝时,夏桀是一个荒淫的暴君,有个叫关龙逢的贤臣曾经去劝谏他,结果被处死,于是关龙逢的后代为了纪念他便以“关”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关姓形成在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他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之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后代就以他的官名“关”作为姓氏。

蒯kuǎi:商朝时有个蒯国(今河南洛阳一带),其国人后来以国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蒯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卫庄公名蒯聩,他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蒯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名得,受封于蒯,他的后世子孙即以封地名作为姓氏。

相xiàng:夏朝有一个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孙,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另外一支相姓出自商朝,商王河亶甲居住在相地,后来又

迁都到别的地方,而仍然留居在相地的人,就以“相”为姓氏。

查zhā: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顷公的儿子被封于楂,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后去木为查,称查氏。

後hòu:上古东夷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叫後照,他的后代便以“後”为姓。此“後”姓不同于“后”,“后”姓另有起源。

荆jīng: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春秋初年改为楚国,荆君有庶出子孙则以原国号作为姓氏。另外一支荆姓来源于楚姓,为了避秦庄襄王之名讳,就以原国名荆为姓氏。

红hóng:春秋时期楚国公族熊渠,他的长子熊挚字红,被封为鄂王,他的一支庶子孙就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还有一支红姓出自刘姓,楚元王刘交的儿子刘富,初被封为休侯,后改封于红,世称红侯,于是他的子孙就以祖上封邑“红”为姓氏。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