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
【注释】
游yóu: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而郑国的创立者是周朝君主周厉王的儿子,所以,游姓远祖是周朝的王族。
竺zhú:在夏、商、周三代有孤竹国,到了春秋时,其国君之后以国名“竹”为姓。汉代,有枞阳人竹晏改“竹”为“竺”,其后世子孙即沿用竺姓。另外一支竺姓源于古印度,属于外来姓氏,我国古代称印度为***,有个***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氏。后来,中
国僧侣有的随印度僧人学经,也随师父的竺姓。
权quán:商武帝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地(今湖北境内),建立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大败权国。权国迁走,不久又被巴国所灭,权国贵族子孙就以原国名“权”作为姓氏。此外,楚武王灭掉权国后,改权国为县,令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也以“权”作为姓氏。
逯lù:秦国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陕西境内),其后世子孙就以祖上的封邑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逯姓是周朝楚国贵族同族的逯姓后
代,都以“逯”为姓。
盖gě: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受封于盖邑(今山东沂水县西北),其子孙后代就以封邑名作为姓氏。
益yì: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伯益,赐姓嬴氏,是后来秦国的始祖,伯益庶子孙当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益”为姓氏。此外,在古代有益都县(今山东益都),后来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有的就以居住地名为姓氏。
桓huán:黄帝时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另外一支桓姓出自姜姓,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在襄公被杀后,从莒国来到齐国,并且做了齐国的君主,后来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死后谥号为“桓”,于是他的子孙便以先祖的谥号为姓。
公gōng:周代时,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建立鲁国,他的后裔鲁昭公把王位传给了弟弟姬宋即定公,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和为都封为公爵,世称公衍、公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就以祖上的爵位“公”为姓氏。
万俟(mò qí):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其部落族人后来以万俟为姓。此外,北魏献文帝三弟的后代有的改姓万俟。
司马(sī mǎ):相传帝少昊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周
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率兵打败了淮河中下游的古族徐戎(又称徐方、徐夷),立下大功,被赐姓“司马”。
上官(shàng guān):春秋时期,楚庄王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上官为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子兰的子孙居住在上官,便以地名命姓。
欧阳(ōu yáng):夏朝帝王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蹄被称为欧阳亭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命姓,形成欧阳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