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精装典藏本) > 23

23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

【注释】

匡kuāng: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宰,后来他的孙子就以祖父做官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北宋初年,匡姓人为避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为主姓。其后朝廷认为老百姓姓主不妥,于是令主姓改为康姓,至几代以后,才有一些康姓人恢复了祖姓“匡”。另一说是,上古之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他们是匡姓的另外一支。

国guó:大禹为首领时,有一个专门掌管车马的人名叫国哀,他的后世子孙都随之以“国”为姓。另外一支来源于春秋时期齐国,当时齐国有一贵族,他们世代相袭为国家卿仕,后来齐国国君赐之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第三支国姓出自姬姓,在春秋时期,郑穆公有儿子公子发,字子国,他的重孙子以祖上的字“国”作为姓氏。

文wén: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

追谥父亲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周文王的支庶子孙就以其谥号“文”作为了姓氏。战国时期,齐威王的孙子田文,号称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后来齐国贵族叛乱,孟尝君逃到了魏国,他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世子孙就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

寇kòu: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孙子在卫国任司寇,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官名“司寇”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简称寇氏。另外一支寇姓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儿子康叔,在西周时任司寇,其后世支庶子孙当中有人就以“寇”作为姓氏。

广guǎng:源自上古,在黄帝做部落联合首领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广成子的人,他隐居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询问过治理国家的方略,广成子的后代以“广”成为姓氏,后来又分离出“广”姓。

禄lù:商纣王有个儿子名武庚,字禄父,后来武庚的孙子以祖父的字“禄”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禄姓源于周朝,当时有

司禄之官,任此官职者的后代子孙,则以祖上的官职名称作为姓氏。

阙quē:阙姓起源于春秋之时,当时有人被封于鲁国的阙党邑,其后世子孙便以祖上的封地之名作为姓氏。此外,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阙巩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则以居住地之名作为姓氏。

东dōng:相传舜有七个朋友,其中有一位叫东不訾,他的后代中有人就以“东”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欧 ōu:春秋时,越王无疆将次子封于乌程(今浙江吴兴)欧余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所以他被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和封爵命姓,形成欧、欧阳、欧侯三姓。欧姓另一支为欧冶氏之后,与区姓同宗。春秋越国制剑名家欧冶子,因居住欧余山得名,他曾为越王勾践造五把名剑,他的后代以祖先名字为姓,称欧氏,因欧与区同音,后又有去“欠”称区姓的。

殳shū:出于有虞氏。传说有虞族人殳斨为舜的大臣,他的后代以祖上名

字为姓,称殳氏。殳姓另一来源为兵器名,殳为竹制兵器,无金属利刃,仅以刀削为尖刃,古代举行庆典时有殳仗队,殳仗队首之后人有以“殳”为姓,形成殳姓一支。

沃wò:商朝时,有一代商王名太甲,他曾被辅国大臣伊尹放逐到桐,三年后伊尹又把他接回复位。此后,太甲勤修国政,广行仁德,百姓内附,诸侯外归,商朝号称中兴。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后,继续实行德政,天下大治。沃丁的子孙有的以他的名字为姓,称沃氏。另外,古代有沃州,居此地者有的以地名为姓,也称沃氏。

利lì:出于理姓,与理、李、里同宗。尧帝时,命皋陶管理刑狱,称之为理官,后代名为大理。皋陶的后代以祖上官职为姓,形成理姓。其后人有理徵,相传为李姓始祖,其子名理利贞。古时“理”与“李”相通,因此理利贞也作李利贞,道家创始人老子名李聃,为李利贞之后。理姓有的省去“王”字为里姓。老子的后代有的以祖

先李利贞的“利”字为姓,形成利姓一支。

蔚yù:北周时设有蔚(yù)州,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形成蔚姓的一支。蔚姓另一支来源于姬姓,周宣帝时,封郑国公子翩于蔚邑,世称蔚翩,他的后代形成尉、蔚两姓。

越yuè:大禹去世后葬在会稽山,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时,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大禹的祭祀,后来建立了越国,春秋时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公族支庶子孙有的以原国名为姓,形成越姓。

夔kuí:尧和舜的乐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尧舜时代。此外,春秋时楚国公子熊挚身有残疾,不能继承君位,便主动领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有夔子城,地名夔沱,便是古夔国的故址),后来熊挚的子孙立有战功,楚王升夔国为子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形成夔姓。

隆lóng:春秋时,鲁国境内有隆邑(今山东泰安西南),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其地名为姓,形成隆姓。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