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注释】
向xiàng:炎帝有一个名叫向的裔孙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便以先人的名为姓氏。另外一支是尧的后裔,周朝时有向国,后来向国灭亡,国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
古gǔ:古姓起源于殷商时期,周武王姬发的曾祖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在西周建立以后,古公亶父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字古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古姓出自古成氏,古成氏原为苦城氏,苦城是古代邑名,当年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是以邑名作为自己姓氏的,后来人们又将苦城二字去掉草字头和土字旁,变为“古成”氏,古成氏中的一支再改为“古”姓。
易yì:易姓形成于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宠臣雍巫,字易牙,有非常高超的烹调技术。齐桓公死后,易牙同竖刁等作乱,失败后被杀,易牙的子孙则以“易”为姓。
慎shèn:慎姓发源于今天
安徽省的颍上县西北,是春秋时楚国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的后裔。白公胜的后裔当中有人被封于慎邑,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作为姓氏。另外一支慎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魏国,是墨子的弟子禽滑厘的后代。禽滑厘,字慎子,其后代子孙是以祖字作为姓氏。
戈gē:夏代东夷有寒国,浞是寒国人,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寒浞。他当了国君后,分封他一个儿子在戈国,其后代子孙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戈姓是禹王的后裔,少康的儿子灭掉了寒浞的儿子重新建立戈国,并且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其后世子孙也以封地名作为姓氏。
廖liào:在黄帝的后裔中有一个叫叔安的人,被封于廖国(今河南唐河县西),世称廖叔安,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廖”作为自己的姓氏。还有一支廖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有一个叫多伯廖的儿子,他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名字中的“廖”作为姓氏。
庾yǔ:相传在远古帝尧时代,有掌庾大夫,后人以官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庾姓。此外,在周朝有主管庾廪的官,而负责管理仓库庾廪的大都是世袭之官,他们的后人便以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是庾姓的第二个来源。
终zhōng:颛顼的嫡孙陆终,陆终的孙子以祖父的字“终”作为姓氏。此外,在夏朝有一个太史令名叫终古,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终”字作为姓氏,这就形成了终姓的另外一支。
暨jì:在颛顼的后代中有一人,因为受封于大彭,所以称大彭氏,号为彭祖,在商朝大彭氏的后人当中有人被封于诸暨,后来其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暨”作为了姓氏。另外一支暨姓出自概姓,是春秋时期吴国公族的后代,当年吴王夫差的弟弟名叫夫概,其支庶子孙就以“概”作为姓氏,后来去掉木字再加旦而成为“暨”姓。
居jū:西周时期有大夫杜伯的儿子隰叔在晋国做官,
被封在先邑,其子孙中有人便以“先”为姓,晋文公时提拔先姓后人先轸为中军元帅,后来他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元帅,其后人有的就以其中的“居”字作为了姓氏。
衡héng:出自伊姓,汤王曾经三次邀请伊尹做他的丞相,商朝建立后,伊尹被尊为“阿衡”,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官职“阿衡”的“衡”字作为了姓氏。还有一支衡姓出自袁姓,东汉末年大将军袁绍在官渡之战以后被曹操打败,继而他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其孙为避仇杀而逃居衡山,并且以所住衡山之名作为姓氏。
步bù: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豹的孙子扬被封于步邑(今山西临汾南),人称步扬,后来他的支庶子孙就以祖上封邑名作为了姓氏。另外一支步姓,是在后魏时期由少数民族的三字姓“步鹿斤”氏改姓而来的。
都dū:春秋初年,郑国有个公族大夫叫子都,他非常勇敢,又是当时很出名的美男子,所以深
得郑庄公的宠信。他的子孙在他死后,便以其字“都”作为姓氏。另外还有一支都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子田,受封于都邑,故称之为公都氏,他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就单独以“都”字为姓。
耿gěng:商代末年有耿国,是商朝的附庸国。周朝建立后灭掉了耿国,后来周王室封王族中人于耿,建立耿国,春秋时它又被晋国灭掉。原耿国公族人都以故国名“耿”作为姓氏。
满mǎn: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追封先帝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所灭,胡公满的支庶子孙当中有人以国名“陈”为姓,有的以先祖名字中的“满”作为姓氏。
弘hóng:在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很受国君的器重,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作为自己的姓氏。在唐朝时,因为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为了避讳弘字,所有姓弘的人都改为姓李,隔了几代人之后才又恢复弘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