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精装典藏本) > 21

21

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

【注释】

温wēn:周武王的儿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以封地为姓,成为温姓一支。春秋时晋国大夫郤至权倾一时,他的封邑在温,他的后代以封地为姓,成为温姓的另一支。

别bié: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次子以下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称之为别子,与嫡长子一系的宗子相区别。古时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而另为一族,故称“别子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谥号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为姓,遂有别姓。对于别姓,只有《姓苑》上记载有“别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等字。

庄zhuāng: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庄,他的后人以其名字中的“庄”为姓,称庄氏。同期楚国国君楚庄王的后代也形成了一支庄姓。庄姓在汉朝时曾因避

明帝刘庄之讳,改为严姓,至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恢复祖姓,仍为庄姓,因此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晏yàn:颛顼的裔孙名陆终,他的儿子为晏安,其后代遂为晏姓。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晏弱因封邑在晏而得氏,晏氏在齐国世袭为大夫,与高、国、鲍三姓并为齐国四大望族。

柴chái:柴姓出自姜姓,是周朝太师姜子牙的后裔。周武王封姜子牙于齐,建立齐国,其后有齐文公,文公之子字高,他的孙子字傒,以祖父字为姓,名高傒。高傒的十代孙字柴,名高柴,身高不过五尺,相貌奇丑,但是品行很好,是孔子的贤徒之一,后世便以“柴”为姓。

瞿qú:瞿姓一支源于人名,商代有一大夫,因封地在瞿上而得名瞿父,他的子孙以祖先名为姓,形成瞿姓。瞿姓另一来源为地名,古有瞿阳,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的以“瞿”为姓。

yán: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武王封一位王族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代以祖上封邑为姓,称阎氏。另外,受封于阎城的周康王之子的后代都因封地以“阎”为姓。

充g:古代非常注重祭祀活动,朝廷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来祭祀天地和祖先,周朝时设有“充人”一职(充的本义是养育,古代官吏职务级别低者多称人),专门负责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有世袭充人一职的,其后代以职官名为姓,称充氏。另外,春秋时齐国公族有大夫充闾(姜姓),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为姓,形成充姓另一支。

慕mù:慕姓出自慕容氏。远古时,中国的东北部有鲜卑国,王族以“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为由,取姓慕容。其后裔融入中原后,有的省略为单字姓“慕”。

连lián:连姓起源有三。颛顼的裔孙陆终有子名惠连,他的

后代以祖字为姓,成连姓。春秋时期楚国有连敖、连尹之官,居此官职的后人以官名为姓,称连氏。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连称的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称连氏。

茹rú:古代有柔然部族,为游牧部落,常居阴山一带,北魏时建立柔然国,又称茹茹。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其族人多以原族名茹茹为姓,形成茹姓。另外,汉代有人名如淳,其后代加草字头为“茹”姓。

习xí:古代有诸侯国习国,其国君后世子孙以“习”为姓。另外,春秋时有地名少习,居住在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为姓,形成习姓另一支。

宦huàn:宦姓非常罕见,古籍中或不记载,或记载很简略。关于宦姓源头,《姓氏考略》引清人张澍说:“当取意于仕宦,不以宦阉为姓”。

艾 ài:艾姓一支源于夏代,是禹王的后代。夏朝少康时有大臣名汝艾,他的后代以祖字

为姓,称艾氏。通常认为,汝艾为艾姓始祖。春秋时,齐景公有宠臣名艾孔,因封邑在艾,便以“艾”为姓,这是艾姓的另一支。

鱼yú: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字子鱼,见识不凡,宋襄公总不听从子鱼的劝谏,终招致泓水大败,失去霸主地位。子鱼孙辈嫡传的一支以祖父名字为姓,称鱼氏。另外,唐朝神策大将尚可弧,本为鲜卑族宇文氏别支,后为权臣鱼朝恩养子,改名鱼智德,再后受赐姓改名为李嘉勋,不允复本姓,他的后代子孙形成鱼、李、尚三姓。

容róng:黄帝有史臣容成,相传他创制了中国第一部历法。他曾随黄帝游历黄山,黄山因此而得名。容成又精于修炼之术,据说采阴补阳之法就是他发明的。后来道家把他尊为真人,称容成子。容成的后代以“容”为姓,他也被尊为容姓始祖。另外,舜帝儿子仲容,其后也为容姓。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