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是,我是!”这位公子哥还威胁海瑞,“你别吃不了兜着走!”
海瑞才不买账:“大胆放肆,一个假冒伪劣的骗子,竟敢如此猖狂,罔无法纪,咆哮公堂,给我掌嘴!”
最后,海瑞更来一手绝活,将胡之公子及其一行从人,用绳子拴成一串,押往省里总督衙门,并附上一纸说明案情的文书。陈说本县捉拿一名人犯,冒充**督大人之子,在此间招摇撞骗,为非作歹,有损总督清望,造成恶劣影响。为此特解送府城,予以从严处置,以惩效尤。该犯所携现银若干,因来路不明,已没收充公,收缴县库,等等等等。
胡宗宪看到这里,气得两眼翻白,差点心肌梗死,他儿子连哭带闹,此仇不报也枉为这二品大员了。胡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当然是要报复海瑞的,可苦于抓不到他的把柄。第一,海瑞不贪污,在那个无官不贪的年代里,他能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不怕查账,不怕检举;第二,他不好声色,既不***,也不去桑拿房,洗脚房逗留,因之,无黄可扫,无非可打,第三,他既不搞装门面的政绩工程,也不树泡沫化的个人形象,只是公正执法,无懈可击。因此,除了隐忍不发,以待来日外,胡宗宪对这个海瑞,一时间真有猫吃螃蟹,简直无从下嘴之感。
鄢懋卿是个腐化分子,《明史》称他“见严嵩柄政,深附之,为嵩父子所昵”。一般来说,喜欢用小人者,自己必有相当程度的小人因素,方能同流合污。愿意用与坏人为伍者,自己要没有坏的基因,也难沆瀣一气。“会户部以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盐政不举,请遣大臣一人总理。嵩遂用懋卿。旧制:大臣理盐政,无总四运司者,至是,懋卿尽天下利柄,倚严氏父子,所至市权纳贿,监司郡邑吏膝行蒲伏”。
这就是老百姓讲的“鲶鱼找鲶鱼,嘎鱼找嘎鱼”,同类相聚、异类见斥的交往现象。在统治集团中,在权力层面上,在不正常的政治氛围里,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鄢懋卿一入中枢,与严氏父子朋比为奸,苛征重税,贪赃索贿,中饱私囊。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盐政乃天下之肥缺,而全国四大产盐区的大权,全落入鄢的腰包,绝对是有背制度的枉法行径。
第一,根本不上朝的嘉
靖皇帝,只是听信严嵩;第二,开足马力贪污的严氏父子,离不开鄢懋卿。于是,从皇帝到首辅到盐政,三点一线,正如北京民谚所说,“武大郎玩夜猫子”、“王八看绿豆,对眼”。明知道这是个坏蛋,应该被唾弃,然而他上面有人罩着,看着他扶摇直上,老百姓能有什么对策?你人微言轻,你啥也不是,你也只有干生气而已。
在淳安的海瑞,一位绝对的清官,当然与这样一个绝对的贪官,格格不入。恰巧,鄢懋卿作为奉旨查盐的钦差大臣,路过此间。首先,海知县是十年寒窗,苦读赶考,才从海南岛的琼山县走出来的读书人。他一步一个台阶走到今天,不走门子,不投靠山,不溜须拍马,不做虚假统计诓报成绩,这个耿直到一点弯都不转的海瑞,理所当然地,要从心眼里鄙视这个暴得富贵,从而小人得志的家伙。
这也是使那些有权的人、有势的人、有钱的人、有名的人,无可奈何而且无法改变的尴尬,虽然你得意,甚至非常得意,虽然我不得意,乃至非常不得意,但是,挡不住我不买你的账,挡不住我在精神上要比你拥有优势,挡不住我压根儿就看不起你、蔑视你、鄙视你,这就是海刚峰决定要给这个拍马屁上台的大员,下一点眼药的原因。
海瑞放出空气,小县寒酸,囊中羞涩,衙门穷困,招待不了,光是供给抬钦差夫妇彩轿的十六名女子的伙食,也能把县财政吃得锅底朝天,何况还有随从、听差、兵弃、衙役之类,哪一个不像饿狼一样,连吃带拿,外加孝敬,红包薄了一点,也是过不了关的。
所以,鄢懋卿还未到得淳安,就先接到淳安县的一封禀帖。他当时一激灵,知道这个海瑞不会有什么好事,便问来人:“他有什么要报告的?”
“大人您请细看!”
信件开头,十分恭谨,“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海谨禀”,接着说已经收到大人的通令,要求各级政府在接待上一切从简,不得铺张。大人所作出的英明指示,本县已传达到区乡镇集,一体认知大人“素性简朴,不喜承迎。凡饮食供帐俱以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然后,话锋一转,大人体察下情,百姓无不赞颂,但您派出来打前站的人员,已经告知准备酒席侍候,每席费银不得低于三四百两,席间还需奉献金花绸缎若干,营造气氛。特别关照到,钦差大臣夜溺,必须银子打出来的尿壶,否则尿不出来,性命交关,耽误国家大事,罪不容贷。本县十分惶恐,是按大人的从简精神办,还是按打前站的老爷所吩咐的办,敬请示下。
鄢懋卿当场把这个禀帖撕了,下令,他的一队人马,绕过淳安,事后再跟这个海瑞算账。不过,没过多久,严嵩倒台,胡宗宪、鄢懋卿因系同党,受到牵连免职。海瑞曾被他们迫害过,也就随之**,调回京城任户部主事。
三
海瑞这次回到京城,就为他要做的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进行准备。一、把棺材买好,万一杀头好收敛;二、把家人遣散,免得受他牵连。然后,一封直言不讳批评陛下的上疏,直接呈了上去。
什么叫“不直”?老百姓早就不把你这个皇帝当玩意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越是腐败的朝代,越出清官的原因。所以,有清官,对皇帝来说,不是一件体面的事,一旦出现了一个不怕杀头的清官,这台国家机器在运转上,也肯定出了大毛病了,估计最高统治者离完蛋也不会太远了。果不其然,海刚峰一出现,朱厚熄的日子,就屈指可数了。
海瑞被抓到诏狱,等着法办。刑部主管拟文定大忤逆罪,那是非开刀问斩不可的,但建议砍掉海瑞脑袋的报告,压在皇帝的手中。嘉靖不傻,他一直不画圈的原因,一不想成全海瑞的名节,二不想落下纣王杀比干的臭名。就这样拖着,拖到他驾崩,海瑞捡了一条命。
嘉靖驾崩,海大人很快就**了,昭雪了。尽管他有了令人景仰的清官声名,但朝廷里的主政者,包括新上来的皇帝,都对他敬而远之。作为门面点缀可以,要想委以重任则不行,怕海老人家较真,以免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因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架构,是一个宝塔形的、由大小官僚组成叠罗汉的方阵。每个官僚在他那个位置上,既踩在下面那个职务低于他的官僚头上,自己的头上,又有另一个职务比他高的官僚的脚踩着。因此,一旦其中哪个头或哪只脚,不听话,不服从,不按部就班,不肯买账捣蛋,这架构就要出现大的小的危机。
他们害怕这个海瑞,进入到这个架构里来,会破坏这个超稳定的秩序。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为首辅,也不敢给他任何任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用”。
尽管大家众星捧月,高山仰止,海瑞很不开心,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隆庆皇帝到内阁大臣,不给他分配工作,第一,他没有钞票上下打点,铺平道路;第二,他清官之名声,是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焉”的圣人级人物,不能为,也不屑为。因此,很长时间内,当这种强烈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补天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仰天长啸,椎心泣血。最后海青天以辞职的办法要挟内阁给他工作,不给,就写公开信骂街,“满朝之士,
悉皆妇人”,把主政者骂了个臭够。
于是,隆庆三年(1569)被授予正四品,南直隶巡抚,驻苏州。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所言,海瑞是个“不自知其不可通”的死硬派,他不了解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他不知道大厦将圮只手难以支撑。一上任,“海忠介清廉特立,自是熙朝直臣,第其为吾乡巡抚时,有意锄巨室,以至刁风四起,至不可遏”(徐树丕《识小录》)。
由于他的不识时务,实施某种程度上的劫富济贫政策,搞得苏州一带的官僚地主、士绅名流,无不反对,只好告退,离职还乡。直到1585年,万历清算了张居正以后,所有受到张居正排挤打击过的官员,包括年已七十有二的海青天,一律重新起用,于是,他老人家又从海南岛仆仆风尘地来到南京。接张居正为首辅的申时行,其实并不想安排他,又不能不安排他,因为他已经成为一种正义的化身、民众的偶像,因此,写了一封信给海瑞,“维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为阙典”,那意思是说,你老人家不出山,是个遗憾,但现在把你请出来,也不过起个政治花瓶作用。
但是,他一接手右佥都御史,报做的第一件事,就做了两条大板凳放在公堂之上,宣称为专打贪赃枉法者和为富不仁者的屁股而设,这位刚愎自用、矫枉过直的老汉,觉得打屁股还不过瘾,给皇帝建议,得恢复老祖宗的办法,凡贪官,都给他剥皮揎草。结果闹得舆论哗然,御史弹劾他导使皇帝法外用刑。海老先生碰了一鼻子灰,才悻悻然住手。从此,对这位道德大主教,神宗索性采取供起来的办法,有职无权,有位无事,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末,老先生终于在寂寞中悒悒去世。
呜呼,海刚峰的一生,是一位以肃贪倡廉为己任的斗士,他本期望他的不懈努力,能对帝国的廉政建设、对官吏的道德重振,有所作为,有所改善,然而,在《明史·王廷相传》里,有一封触怒嘉靖的上疏,说得很清楚:“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而到了神宗(就是在定陵里躺着的那位),这种制度性的贪污风气,变本加厉,已不可收拾。《明史》说:“明亡,实亡于神宗。”海瑞的所作所为,对腐朽的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不起任何作用,只好看着朱皇帝打下的天下,走向衰亡。
纪晓岚主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海瑞《备忘集》评价不低。“孤忠介节,实人所难能,故平日虽不以文名,而所作劲气直达,侃侃而谈,有凛然不可犯之势。当嘉、隆间士风颓尔之际,切墨引绳,振顽醒聩,诚亦救时之药石,涤秽解结,非林黄、芒硝不能取效,未可以其峻利疑也”。但对海瑞具体的所作所为,也有不能苟同之处。譬如说他“巡抚应天,锐意兴革,裁抑豪强,惟以利民除害为事,而矫枉过直,或不免一偏”。譬如说他“力以井田为可行,谓天下治安必由于此,盖但睹明代隐匿兼并之弊,激为此说,而不自知其不可通”。
海瑞的悲剧,就在于他认为道德的约束力,可以制止住全社会的颓败风气,个人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垂范作用,能够推动整个公务员阶层的廉政建设。治乱世,用重典,不惜采取剥皮的酷刑,是足以阻吓贪官的最有效力的手段。其实,他不知道,道德的作用,只能作用于有道德的人。垂范的作用,那些冥顽不化者、恶劣成性者,根本不往心里去。而敢于铤而走险者,以身试法者,法律又其奈他何?正如马路上设有斑马线,对视若罔闻的我行我素者,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除非他被撞伤到垂死的地步,才后悔不走斑马线。同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对愿意仿效者能产生向心力和感召力,而对那个一听焦裕禄名字就烦死了的干部,肯定瞎子点灯,白费蜡。他并非不知道,嘉靖的老祖宗,开国之君朱元璋规定:“枉法赃八十贯论绞”,“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用如此重刑来遏制贪污,又何曾济事?一个半个清官,是挽救不了这个积重难返的贪污王朝的。相反,他坚持道德力量和重刑惩罚于那个在制度上已病入膏肓的王朝,根本不是对症下药的万灵之剂。
不管怎么评价海瑞,但他在任淳安知县时期,自己磨谷脱粒,种菜自给,有一次他给母亲做寿,只买了两斤肉,成为人们奚落他的口实。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派御史去考察,“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
就海瑞临终的一两个镜头看,对这样一位终身贫穷而为百姓追念的清官,也足以使我们后人钦敬的了。
无论如何,这样一位终身贫穷而为百姓追念的清官,还是值得我们后人肃然起敬的。于是,想起一则寓言,森林发生了火灾,火势迅速地蔓延开来,黑烟遮住了天空,烈焰烧红了大地,所有的鸟儿,都来不及地逃**场,以求活命。只有一只小鸟,它不肯离开,仍从小溪里衔起一口一口的水,冒着生命危险一次一次往回飞,希望能扑灭这场大火。
这只鸟,很像海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