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我为什么这样活 > §三个西湖,一个东坡

§三个西湖,一个东坡

这是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所绝对想不到的。

当他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里,就已经完全认同这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的岭南之地。然后抒发情怀:“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其实,他还没有到达惠州,就听别人告诉他这个他要落脚的地方,是“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

潇潇荔子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桔更论钱”的好去处。

苏东坡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到这里来,居住了两年八个月后,再一次被流放到海南岛止。在惠州西湖要比他在杭州西湖生活的日子,多了整整一个年头。因此,他对惠州的感情应该更投入一些,是毫无疑义的。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某买得数亩地于白鹤峰上,已令斫木陶瓦,作屋三十许间,今冬成。去七十无几,矧未必能至耶?”诗中也写过长住的打算,“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他是准备卜老斯乡的。他给黄庭坚的信中,也表示“惠州久已安之矣”,给司马光的信中更说到逆境中的快乐:“寓居去江数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虽有窘乏之忧,亦布褐黎藿而已。”

他热爱这方水土,而惠州乡老也敞开胸怀欢迎他的到来,一点也不因为他被朝廷放逐而对他白眼相待,也许比风光更使得诗人动情的,是南国人奔放的热情。“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一个为人民歌与呼的文学家,在这场合里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是一点也不奇怪的。甚至到了九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拾级攀山而上,看到那座完整如初的六如亭时,不禁为惠州人对苏东坡的深情而感动了。

这位与苏东坡厮守一生的朝云,是随着他度过放逐岁月的最亲密的女子。她最懂得这位诗人了,还在都城的时候,苏轼下朝归来,扪腹问随从人等,我这肚里都装了什么?只有她的答复,最可东坡先生意。她说:“相公装的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说明她对他的性度恢宏、正直不阿的品格是深刻理解的。

但是,绍圣四年(1097)的四五月间,开封城里的权贵发现苏轼在惠州不仅活得很充实,从未压倒压垮,而且深受民众拥戴。尤其读到他写的诗:“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

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诗的题目说到了他对这两个西湖的眷恋之情:“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处饮之且醉,作诗以记。适参寥专使欲归,使持此以示西湖之上诸友,庶使知余未尝一日忘湖山也。”官员们见他居然这样潇洒地徜徉于湖光山色之中,气得两眼发黑,一纸命令,将他流放到更远的海南岛。

但这一次更残酷的远谪天涯,朝云再也不能陪他一同去受苦了。上一年她已经因病辞世,并长眠于惠州西湖边的山麓上了。于是,一代文豪就这样只身匹马地踏上放逐之路,离开了惠州。但在湖畔山巅里的六如亭,那位永远凝视着远行人的一双温柔的眼睛,便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惠州,留下来至今还能感受到的温馨。

惠州,这个四时皆春的温暖城市,更多的机遇在这里展现出来。现在,谁还记得数百年前那些侮弄大师的无聊小丑呢?当我们踯躅在惠州市区里那碧水荡漾的西湖堤岸上,山林里,六如亭间,感受至深的一点,莫过于认识到:唯有真的文学,真的爱情,才有可能在历史上,心灵上,留存下来难忘的踪迹。

如今,时过而境不迁,人去而景长存,哲人其萎,西湖依旧。无论走在哪个西湖的长长堤岸上,望着那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绿水凝碧,青山苍翠的景色;无论是在夕阳西坠,渔舟唱晚,鹊噪归林,行客稀落,独享清静那刻;无论是在春雨飘忽,雾凇扑面,天水一色,孤舟湖上,于似乎无垠的空间之中;无论那波光粼粼的水,草木葱茏的山,绿柳夹道的堤,红墙绿瓦的屋,令人生发出思古的幽情……那些属于历史上的众说纷纭的攘争,烦恼,长短,是非,统统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淀下来,于是便只有山水的美,文人的魂,以及那像璎珞串似的晶莹剔透的诗句,长存在记忆之中。

也许,这大概就是永恒,这样才能叫作真的不朽吧?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