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棺通常要选择时辰,还要做一个验棺仪式,以测凶吉。
先在正房屋檐下面搭一个简便荫棚,将棺材移至棚内,放置在一对高约二尺的三脚凳上,棺头朝院坝,棺尾朝屋檐内,棺身直对“顶天柱”。置棺完毕,由一名家族长者(入棺主持人)将棺盖揭开,巡视一周棺内,然后用竹筛筛一层薄灶灰于棺内,盖上棺盖。时过一刻钟左右,揭开棺盖,视其棺内灶灰有否变化。据说有经验者可以从灶灰上看见小狗、小猫、小鸡和老鼠等动物的脚印,并以此观吉凶。更有甚者,在揭开棺盖的一瞬间,可以看出日后死者的性别。验棺完毕,便铺垫一层稻草(或草席)和蔴布于棺内的灶灰上。巴甸村纳西族人死,之所以要铺垫草席、麻布于棺内,据说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由。传说纳西族的第六代始祖——“高楞趣”(ka33 le31 ts'y55)生有四子,分为四支,分别姓梅、禾、束、叶。禾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巨掌红虎住在高岭上,像虎皮豹皮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梅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雪白牦牛住在高原上,像毛毡毛毯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叶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尤如白鹿住在山坡上,像白绸布铺在大地上一样美丽。束姓支系的人死,其亡魂所去之处,犹如金色的大象住在大地上,像麻布、草毯铺在原野上一样美丽。据说居住在巴甸村及附近的纳西族,除个别人家外,大部分属束姓支系的后裔。所以人死后其棺内必须放置稻草、草蓆和麻布。富贵人家也不例外。麻布之上,还要再铺垫一层垫褥。所用褥被,以新的为好,不得将沾过活人汗水的褥被放进棺内,如将沾过活人汗水的褥被放进棺内,习惯上认为会给活人带来不吉利。垫棺完毕,方可抬尸入棺。入棺时,孝子孝女及其直系亲属要列队站在棺前。亲朋好友均可旁视,并无禁忌。但此刻忌讳放声大哭。入棺后,所有在场的亲友及其围观者均可轮流观看。据说看尸告别时,不看便罢,既看就要看得细致、清楚,看得大胆、踏实,这样才不会让死者把自己的灵魂领走。观尸完毕,便用一块长约尺许的白麻布齐胸盖至脸上。纳西语称此麻布为“跑卦培”(pá33 kua55 pé21),意即“遮脸布”。据说此麻布之效用非同小可,它可以划分阴界与阳界。死者在阴界,活者在阳界,阴阳既分界,阴者从此不得见阳者,阳者从此不得见阴者。
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中,把人的生老病死都归咎于灵魂。认为人生疾病是灵魂离开身体到野外游逛时被山神龙王或野鬼拿住所致。如果灵魂出游时被山神龙王拿住永不放回,人即会死去。如果死者的亡魂把活人的灵魂拐骗走,活人也会死去。因此之故,入棺主持者进行封棺时,须把棺盖稍稍放歪在棺口上,使其露出一条缝隙,然后持小锤或小斧轻轻敲击棺盖,边击打边念道:“喂冷鲁,喂冷鲁”(u?24 le33 lu33!u?24 le33 lu33),意思是说:“魂回来,魂回来,活人的灵魂快快回附到自己身上来,不要与死者的亡魂一道去。”咒念完毕,凡在场围观者也要默咒一声:“喂冷鲁”!然后封棺。
停灵时,要用一棵白刺树压放在灵柩上,再用一根稻草绳将灵柩拦腰捆住,意即避邪。这种作法,据说是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沿袭下来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去世,洗完尸,更完衣,将尸体停放好以后,没有儿女和亲友为之守灵,于是尸体就被妖魔给吃掉了。从此以后,纳西人为了防止妖魔再吃尸体,便用一棵白刺树压在灵柩上。
新中国成立前,按照纳西族的传统习惯,凡家有老人去世,都要请东巴经师举行开丧道场,给死者亡魂指路超度。开丧期间,还要用松、杉、柏树枝在院落中扎一道大门,门上挂上彩纸、彩带、彩旗、彩凤和纸龙,场面十分热闹。灵柩前还要设一张供桌,停灵期间,家人要点燃香油灯,插香条,并用酒、茶、饭、菜虔诚供养。如果死者属于二老双亡,所点油灯要有两盏,祭品要用两份,如果死者生前会抽烟,还要把生前所用的烟具和香火一一供上。灵柩左面要放设一个土罐和一个空篾箩,凡更换祭品时,汤液祭物即倒入土罐中,菜饭即倒入篾箩中。发丧之日,便将所供物品一同带至坟地。
停灵开丧期间,事务尤其繁杂。此期间,除五友六戚、隔壁邻友主动前来帮忙应酬之外,主人家的第一件大事是由孝子孝女出面邀请几个主事人来主持开丧期间的全部事务。
所请人员如下:
第一个叫做“呱祝”(kua33 dv31),此人是开丧期间的主要人物,负责掌刀子,所有祭牲都要由他宰杀,并负责给死者祭献和更换一切供品。
第二个叫做“受织”(?55 d31),意即
“说匠”,或称“总理”。此人身居要位,负责人事安排,除“呱祝”外,所有被邀请的主事人均在他的统管之下,听从他的吩咐。
第三个叫做“耗啰美丁”(ha55 lo33 me55 d31)意即:做饭的女大厨师。此人负责管理做饭等事宜。
第四个叫做“空凡”(k'o55 f?e31),意即:记账员。此人主要负责记录和管理丧葬期间经济账目。丧葬期间,习惯上所有来往的亲朋好友都要送与主人家一些钱粮及其他物品。所送物品统称“哈片”(ha33 p'i55),都由“空凡”负责登记。
第五个叫做“日瓜”(33 kua33),意即“酒官”。此入负责管理烟、酒、糖、茶,并负责接待来客。
以上各主事人员,手下各有一班人马,分工细致,各负其责,各项事务有条有理,忙而不乱,
停灵开丧期间,是整个丧葬过程中较为热闹的阶段,来往客人络绎不绝,远方亲人也一一赶回家来。亲人见面,无不悲喜交加,有的哭诉死者,有的叙说家常。孝子孝女则坐在灵柩前守灵。按照纳西族的传统习惯,在停灵开丧期间,来往客人通常要带些米、糖、酒、茶吊唁死者。五亲六戚则要带上鸡肉和糖果糕点前来祭奠。每有亲人来吊唁和上祭,孝子孝女要先向灵柩磕一个头,以示感谢。来客将祭品祭奠完毕,要磕三个头。然后孝子孝女再磕三个头,表示再次感谢。
新中国成立前,停灵夜间要请东巴经师来念《孟兹》(mu55 dz33),即诵“挽歌”。而现在通常是用纳西族民间古典曲子“温忍仁”、“温没达”(u?33 ze21 ze31,u?33 m?24 da31)来吊唁死者。其内容多属回顾死者一生的作为。众人要以夸张的语句来评价死者在世时的功德,孝子孝女则诉说被父母遗弃之痛苦,回忆父母一生生儿育女饱尝的辛酸苦辣。隔壁邻友则用优美悦耳的言词来慰藉孝子孝女,并以生老病死之人生规律来相互劝导。此种场面,往往通宵达旦,闹热异常。
历史上,纳西族曾实行火葬。据说那时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火葬地(场)。实行土葬以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族坟地。在自己家族的坟地上选择墓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死者在咽气时属于拿着气的,即可埋葬在家族坟地里,属于拿不着气的一般老人,则要另外选择坟地,单独埋葬;二、死者属于高寿老人,但死时又是拿不着气的则要请东巴经师为之举行一个专门的宗教道场,作一番超度后方可埋葬在家族坟地里;三、凡属上吊、跌岩子、服毒、兽咬等非命死者,只能埋在乱葬口里。纳西语谓此乱葬口为“短莫努古”(t?r31 mu33 nv33 kv33),意即埋葬鬼尸的地方。属于生孩子死或身怀有孕死者,则一律火葬。
选择正常死亡者的葬坑时,要由孝子出面邀请五六个非亲非故之人帮忙。所请人员中,必须有一个是懂得全套老规矩并且熟悉死者家族祖坟情况的人。
掘墓坑时间一般选择在发丧日的早晨。掘墓坑人出发时,要带上锄头、斧头、撮箕等工具。携带工具有一定讲究,据说纳西族平日出门干活,忌讳将所带锄头之类还未出门就扛上肩膀,更忌讳走出大门后扛着锄、斧返回院落。掘墓坑则相反,必须在灵柩前将工具扛上肩膀,才能出门。临行前,孝子要备上酒、茶、饭、菜、香条若干支,以便掘墓坑人带至坟地祭献。出发时,领头者要向灵柩祝告说:“我们走了,去给您找一个好地盘,愿祖先神灵保佑,能给您找到一个好地方。”祝告完毕,由“总理”点报人数。点报时有一定规矩,如果死者是男子,则不论有多少人去掘墓坑,所报之数从一到九即可;如系女子,从一数到七即可。点报完毕,方可出发。到达坟山以后,先由领头者祭献山神、祖先,并祝告说:“您们家族里又有新人来安身,请您们给他(她)安排一个安身的地方!”
纳西族的葬墓一般按照辈分进行排列,其排列顺序如下图:
按照辈分排列葬墓,选择墓坑位置比较方便。一般来讲,属于同辈人,就按照年龄大小,从左至右进行排列。如一家共有三个儿子,在纵的辈分关系上,他们是第四代,那么墓坑位置就选择在第四代这一排上。如果三个儿子中最先死去的是幼子,那么选择墓坑的具体位置时,就要空下长子和次子的位置。其排列顺序如图:
新中国成立前,挖掘墓坑时,要先用祭献猪头(猪嘴)在墓坑的四角做一下拱土的动作,表示借助于猪嘴的拱力来挖掘墓坑,然后在所选定位置的四角各挖一锄,接着卜“甩锄卦”。其卜法是:将锄头奋力抛向侧方,然后以锄头落地姿势定凶吉。占卜完毕,方可抡锄挖坑。开挖时必须以第一锄的位置为准,忌讳这里挖一锄,觉得不好,又到那里挖一锄。据说这样挖法会给主人家带来不吉利。
巴甸村及其附近的纳西族,埋葬死人一般为夫妻分棺合墓,墓穴的排列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挖掘墓坑时,先拆去先死者的一半坟门,以挖出先葬者墓穴的一个孔洞为度。此孔洞约有碗大,以能看见先葬者的棺材为宜。据说此洞是专供死者在阴间相互联系的出入口。如先葬者是丈夫,则妻子的墓坑要比丈夫的约低一二寸。意即:人活在世,女人要比男人低三分,到了阴间,同样有着高低之分。挖坑结束以后,要在坑内放一把叫做“麻端”(ma31 d?r33)的树枝。然后掘墓坑队伍便可返家。队伍回到主人家大门口时,要高声喊叫,领头者要兴高采烈地走到灵柩前回告,说:“已经给您找到安身的好地基了。”孝子孝女要向灵柩连磕响头,表示对掘坟坑者的感谢。同时告诉死者:“听说已经给您找到好地方了。”
纳西语称出殡为“日机”(33 di33),意思是送死者“上路”。又称“希姆比对吐”(i33 mu31 py31 ty55 t'v33),意即“出尸”或“将人尸送到外地去”;或称“姆片”(mu31 p'i55),意即“埋尸”。出殡可说是整个丧葬的**,村中友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到主人家帮忙。天刚亮到发灵这一段时间,远亲近邻都要以送人情的方式来安慰孝子孝女。亲属照例要带上祭品到灵柩前上祭。在过去,出殡前三天就要去请东巴经师来为死者举行为亡魂指路的道场,仪式非常隆重。出殡日早晨还要做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鸡叫头一声时要举行一个献饭(稀饭)仪式。纳西语称“埃举巴达片”(?31 ty21 ba33 da21 p'i55),意思是“鸡叫献稀饭”。这一段时间里,东巴经师要念诵一本叫做《举左》(ty31 dzo31)的象形文字经书。据说这本经书念诵起来优美动听,内容扣人心弦,既能激发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忆,又能激起人们勤奋治生的精神。第二件大事是献牲杀羊(绵羊)。献牲,纳西语称“某佑”(mu33 i?55),意即祭献牺牲;又称“捞打”(la31 ta33),意即将所献牺牲递到死者的手中。从献牲时所念的经书和为亡魂指路时所念诵的经书内容来看,献牲主要是为死者亡魂通过阴间各道关口指明“路线”。据说若不念此经,死者的亡魂就过不了地狱各道关口。因此,在纳西族的传统习惯中,只要死了人,不论道场大小,都要杀绵羊献牲和念献牲经。解放后,虽然没有东巴经师念经,也不举行任何宗教道场,但巴甸村一带的纳西族仍然保留着杀绵羊送丧这一古老习俗。
解放前,出殡时还要为死者做一个开丧道场。如果所作的道场是超度和开丧同时进行的话,就要做个念诵“恒日平”(he31 33 p'i31)的仪式。“恒日平”,意即“神路图”。此神路图是一幅宽约八寸、长约四五丈的巨幅画卷,画卷中以连续构图的形式,画有人死后其亡魂要经过六道大地狱、十八道小地狱、九座大黑山及三十三地神地等图画。举行铺设神路图道场时,要念诵解释神路图的八本象形文字经书。
巴甸村的纳西族称念神路图为“恒日空”(he31 33 k'u33),意思是铺设神路卷。铺展神卷开念神路图时,先将长木凳从灵柩前排放到大门
外,木凳上先铺一层白麻布,然后再把神路图铺放在麻布上面。神路图边沿,要用炒面捏上一些与图中所画鬼神相同的面偶,献上糖、茶等物品。念诵神路图的顺序是:先从铺设在大门外的那一段念起,每念完一段,随即卷起一截,每念到一个鬼灵,就抛撒一些祭物,用以表示东巴经师已与地狱中某道关口的鬼灵交涉清楚,已为死者亡魂还清了欠债,并且赎了罪,其亡魂可以顺利通过。闯过十八层地狱,其亡魂方可在东巴经师的指引下,顺利到达神地三十三地,返回到祖先的故乡与祖先团聚,接着便转世、投胎到尘世间。
念诵完神路图,要向死者举行别酒别饭仪式。纳西语称此仪式为“拱日拱哈片”(gu33 33 gu33 ha33 p'i55),意思“给死者祭献九次酒饭”。因此又有称作“九酒九饭”(gv33 33 gv33 ha33)的。此仪式由“呱祝”主持。“呱祝”从厨房里端出饭菜时,一见灵柩就喊着死者的名字,边走边喊边说:“登培瓦色昧,登培资高摸”(d33 p'31 ua21 se31 me55,d33 p'21 dzz33 ka33 mo33),大意是告诉死者说:“是一餐了,请您吃一餐。”到灵柩前祭供片刻后,将所祭菜饭倒入土罐和篾箩中,再速速去端第二餐。如此往返九次,最后一次要告诉死者:“箍培瓦色由,滕大瓦塞昧”!(gv33 p'21 ua21 se33 i?55,t'33 ta55 ua21 se21 me55)!意思是说:“已经给您送了九餐了,只是这些了,以后再也不送来了!”祭献毕,孝子孝女要向灵柩和院落中的众乡友分别磕三个头,一来向死者表示永别,二来表示恳请乡友帮助发落死者。
起棺出殡前,主人家要向抬棺者敬“发丧酒”。将十一二个大碗放置在供桌上,碗中盛满酒。此酒无需孝子端敬,而由抬棺者自动端碗喝酒。第一个端起酒碗者,即被孝子们视为最崇敬的人。
起棺时,先在棺前放置一碗清水,水中置放一个铜币,东巴经师手持法杖和镰刀,口中念念有词。咒毕,将碗一砍数瓣,用镰刀于置碗处画一个十字形,再将法杖指向大门外,表示给死者开路。同时,“总理”手持扫帚,从灵柩前一直划扫到大门前,表示给死者扫除障碍。扫毕即起棺出殡。
出殡队伍的顺序有严格规定。其排列顺序为:扛旗子者走在前,接着是鼓乐队伍,儿媳及家族妇女的队伍,村中好友和邻居的妇女队伍,孝子的队伍,灵柩在所有队伍的最后面。如果死者是父亲,儿媳的队伍中,其大儿媳要负责背祭奠时所用的饭箩和土罐;如死者是母亲,则由小儿媳来背。若死者无儿媳,则由本家族的儿辈媳妇替背即可。习惯上,身背饭箩和土罐的儿媳,在途中绝不能停息,更不能回头张望。
灵柩凡通过有桥的地方,孝子们就要为之“搭桥”。此仪式叫做“佐座”(dzo31 tso55)。到了桥头,孝子们(据说巴甸村一带的纳西族,孝女们不兴搭桥)把脸转向住家的方向,跪于桥上,将一条宽约尺许、长约三丈的白麻布铺放在头上,以此象征一座白桥,让灵柩从白麻布桥上通过。当灵柩快至桥后头时要稍停片刻,待孝子们转身面向坟山再次搭好白麻布桥时再行通过。灵柩抬至坟山以后,先要围绕墓坑绕行一圈或三圈。如死者是男子,绕行时从左至右,如是女子,则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灵柩一出家门时,要有一人(或东巴)念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吧眯哞”(o33 ma33 n33 pe33 mi33 ho33)。此六字真言要从家门直念到坟山,途中不得中断。绕行墓坑时要念最后一遍念毕,将灵柩停放在墓坑侧面,以待入坑下葬。
入坑下葬,逼常要由懂得传统规矩,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长者们来进行。入坑时,先用事先放在坑内的那把“麻端”树枝扫一下坑底,表示不让掘坟坑者的足迹留在坑内。棺入坑后,由入坑主持者将两根木棍分别插于木棺前后两端,并蹲坐在木棺尾端以目测视远方。纳西语称此作法为“秀”(?55),意思是“对测”,即使其木棺与远处一山峰对测成一个水平。据说只有把祖宗的坟向对准某一山峰,子孙才能兴旺发达,且能站得高,看得远。对测完毕,孝子要举行一个“筛土”仪式。此仪式纳西语称“知格”(t33 k?33)。孝子们,以反双手之式揪起后衣襟(尾),沿墓坑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绕行三圈,墓坑左右各有一个持锄者将少许土放在孝子的衣襟内,然后孝子以反手之势将土抖入坑内。“筛土”结束,挖土者便奋力将锄头抛向“对测”方向,视其锄头落地的位置、形状、方向以测定凶吉。如锄把朝后,锄口朝上,则表示主人家大吉大利;如锄把朝前,锄口吃土,则认为该家族中时隔不久还有人要继续挖坟坑。占卜完毕,即刨土盖棺垒坟。到此,整个入坑下葬仪式即告结束。
发丧队伍返家时,无论男女,都要带一枝“麻端”树叶回家,到祭秽除秽处或家门口时,将树枝抛入除秽火堆中,用火烟熏身片刻。在过去,要由东巴手持净水壶往各人手中滴水少许,用以洗手、洗脸、抹眼,以示熏除、洗除秽气,纳西话管此做法叫“彻树”(t'?55 u55),意即:熏秽。
解放前,人死后的第二天就要请东巴经师翻卜卦书。据说东巴经师可以根据死者的生死时辰从九宫八卦中卜算出亡魂第一天变成什么,第二天变成什么,第七天变成什么,几天以后将返回家来做什么事情等。根据占卜所得,据说死者在埋葬后的某几日里会领着找死鬼回来。到了卜定时辰,家人要举行一个“逃夜”仪式。纳西语称作“划婆”(hua55 pú21)。到了“划婆”日,要收拾好正房里的火坑,约莫黄昏时分,便在炕床与火塘周围筛撒上一层灶灰,摆设一桌菜饭,然后锁上正房门,关好所有禽畜,并于正房门口置放一块青草坪,栽上一棵刺树(根据****,之所以要置草坪和栽刺,是因为死者亡魂回家时,找死鬼必定要跟随同来,以便趁机摄捉活人之魂。当亡魂和找死鬼回到家门口时,一见草坪和刺树,亡魂便告诉找死鬼说:“家中确实没有活人了,您若不相信,请看看家门,青草已经长满地,刺树已经堵住门……”)。设置妥当,全家老幼便搬至则房烧火做饭和过夜,以免亡魂回家“收脚印”时受到惊吓。次日日出时分,方可打开房门,观看灶灰上有否脚印,菜饭是否食用过。据说如灶灰上要是有小猫、老鼠、小虫、小孩脚的印迹,就说明亡魂已经回过家了,并将福气赐予了子孙后裔,不远的将来便可投胎转生到尘世间。如灶灰上无任何印迹,则说明亡魂还有一些不如意之事,或者还在地狱里深受折磨,而未能脱身回家。如遇此种情况,“划婆”仪式则要反复三至四次,方能圆满结束。
纳西族的丧葬习俗,因各地各支系而有差异。这里调查的仅仅是丽江塔城公社依陇巴甸村的一般情况。总的来讲,纳西族的丧葬在很多环节上浓厚地保留着本民族原始的传统观念形态。在这个观念形态中,保留着不少原始、落后、消极的因素,在很多环节上,其仪式的繁杂大都是导源于“人有灵魂”、“灵魂不灭”、“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原始落后观念。解放前,这些附和于原始观念的各种繁琐复杂的葬仪,在经济、人力上的耗费上都是相当大的。此种情况,最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又有所恢复,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映出纳西族丧葬习俗中消极的一面。
当然,纳西族的丧葬习俗,作为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习惯,既经保留下来,在很多地方则也继承了本民族良好传统的一面。比如,一家有丧事,全家族乃至全村人都来慰藉、帮忙或经济上给予帮助,则表现了纳西族人民以家族为纽带和以民族为内聚力的传统互助风格。特别是在老人生病的守护、“拿气”等环节上,虽说某些环节是出于传统的迷信观念,但既经保存下来,则成了人们对其生身父母及尊长进行敬仰行孝的纯朴的道德标准。这些精神,就是今天在进行既适合于民族心理和传统、又适合社会发展的改革时,也是值得继承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