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 > 14

14

丧葬,是各民族因袭相承的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之一。在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中,蕴藏着宗教、民俗以及各种原始思想观念的非常丰富的内容,是我们研究各民族社会历史各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对各民族传统的、现状的丧葬习俗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这个调查虽经过核实订正,但也只能算是初步素材的整理,谨供今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纳西族丧葬习俗等方面问题的参考。

根据纳西族的民间传说和大量汉文文献记载,古代纳西族曾通行火葬。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就说,古纳西人“人死则用竹箦舁至山下,无棺槨,贵贱皆焚一所,不收其骨,非命死者则别焚之。”又据《光绪丽江府志稿》转明《云南通志》载:古纳西人“焚骨不葬”。又说:“亲死,男女毕集,以醉为哀,次日送郊外火化,不拾骸骨,至每年十月初旬,凡死人之家,始诣焚所拾灰烬余物,裹以松枝瘗之,复请刀巴唸夷语,彻夜再祭以牛羊,名曰葬骨。”这种火葬风俗,直沿袭到清代。但这时的火葬仪式,在各地区已经略有不同。据清《续修永北直录厅志》记载:永宁地区的纳西人,“死则剜木为棺,焚化掩埋,不塚坟”。维西一带的纳西人,据清人余庆远《维西闻见录》记载:“死无丧服,棺以竹席为底,尽悬死者衣于柩侧,而陈设所有‘琵琶猪’。头目家丧屠羊豕,所属麽些吊皆饭之。死无论贵贱,三日后舁至山,厝薪灌酥焚而弃其骨,取炭一寸瘗之,每六月五日则祭于瘗炭所,迎神于家,炙小豕祭焉,三年不复祭。”在今丽江地区,据咸丰年间丽江军民府正堂兼中甸抚彝府辛某所立“用夏变夷碑”云:“查丽江一邑,原无天水俗葬,然用火焚尸,愚夷亦所不免。”到了清朝末年,当地统治者曾屡次下令严禁焚尸,“屡经禁谕,……此风乃渐革矣”。故纳西族传统的火葬习俗,在清末以后,除永宁和少数山区仍然保存以外,大部分地区都改为木棺土葬了,而且一直沿袭至今。

以下记述的就是丽江县塔城公社依陇巴甸村纳西族木棺土葬的一般情况。

居住在丽江塔城依陇巴甸村的纳西族,凡有长寿老人的人家,在老人还活着的时候,通常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做木棺、做寿衣、准备“炊具”。

(一)做木棺

木棺,纳西语称作“忍舍几”(z33 ?r31 di31),意即“长寿房”。一般来讲,家中父母只要年过半百,无论平时病否,就要为之准备木棺。如果老人到临终时还没有木棺,其儿女就会被社会视为没有出息。准备木棺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寻找棺木、开工做棺。

①寻找棺木。找棺木一般是在老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分别由儿女或老人自己到村落附近山林中进行的。在所有的木材中,视香柏树为上等棺木,红杉为中等棺木,华山松和云松为次等棺木。在使用这些木材作棺木时,观念上一般认为,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和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如py31(东巴)、p'a21(巫师)、Sue33(首领、头目)才能享用香柏树,而一般乡民百姓则只能选用红杉树、华山松和云松。无论何种社会地位何种身份的人,使用何种木材为棺木,事先都必须征得老人同意,或由老人自己选定。选择棺木的时间,要根据老人的年龄进行占卜测算,一般是在老人有四十九岁那年进行最好。

②开工做棺。做木棺要占卜择日。一般来讲,老人一旦年过半百,而且平日身体健康,就选择在六十一岁那年做。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中,认为男性逢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九十七岁为灾年。还认为,因为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所以,大多数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都选择在闰年闰月间做,意即能使自己像闰年闰月一样延年益寿。无论何年何月做棺木,都必须选择在该年的某一“闭日”里开工。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每年正月丑日为闭日,二月寅日为闭日,三月卯日为闭日,四日辰日为闭日,五月巳日为闭日,六月午日为闭日,七月未日为闭日,八月申日为闭日,九月酉日为闭日,十月戌日为闭日,冬月亥日为闭日,腊月子日为闭日。有的月份有两天闭日,有的月份有三天闭日。计算闰月的闭日,哪一月闰,就以前一年的该月的闭日为准。以闰十月为例,闭日就照去年十月的戌日继续为闭日。此种计算方法,据说乃是因为地支只有十二个属相的缘故。开工时日一经测定,即可请木匠。所请木匠,须是平素与老人有交情者。如请平素与老人无交情的木匠,事先须征得老人的同意。

凡做木棺期间,主人家要以醇酒、好肉款待木匠师傅。木棺做好后,主人家要送与木匠师傅一些礼物,以示酬谢,不再另开工钱。同时要负责请大客一天。然后要举行一个“弹墨线”仪式进行盖棺。

“弹墨线”仪式,纳西语称作“多古鲁弄”(to33 kv33 lv31 lo55),意即“上木棺梁”。此种仪式的具体作法是:由主人家准备大公鸡一只,白米一升,香条五支,油灯一盏,酒器茶器各一付,现钱若干文。先将米装进升子里,然后把香油灯放在米上,置于供桌中间,再把酒器茶器摆设于供桌前端,左右放上现钱,点上香条。设备完毕,由木匠师傅将棺盖翻转过来,然后用酒器茶器祭献木匠神。祭毕,将墨线由棺盖头拉至棺盖尾,固定两端,使墨线在棺盖上成一水平,然后手提墨线中端,口中同时念道:“顺顺秀秀,美楞施空邓(ue55 ue55 y55 y55,m33 l55 33 k'u33 t?r55)”,意即;“主人家顺顺利利,将天地间人类死亡的这道门关闭起来”。念毕,即将墨线弹印在棺盖上,视所弹墨线印迹的浅显以观凶吉。如果墨线印迹在棺盖上从头至尾粗黑明显,则认为主人家大吉大利,老人将延年益寿;如印迹深浅不一,且有间断,则认为主人家将有不吉之事,或说明老人不久将会去世;如印迹粗糙模糊,主人家须进行一个祭秽除秽的道场,以祛除不吉。弹完墨线,主人家便将一碗米、一个鸡蛋、一把香条、一卷麻布、寿衣、金纸银纸若干放入棺内,然后盖上棺盖,用木活销钉把棺盖销好。盖好棺盖,主人家便把活公鸡递与木匠师傅,师傅用刀割去鸡冠一角,挤出鸡血,滴于木棺门,边滴边讲些吉利话,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弹墨线仪式结束后,所用祭祀物品,均作为主人家酬谢木匠师傅之礼物。

经过“弹墨线”封盖的木棺,一般须固定放置在家中最为合适的地方。但固定置棺时,须择吉日良辰,所择吉日良辰,主要是看“土资”(t'v33 dz33),意即“吃日”。在纳西族的原始观念里,认为一年三百六十天均为“吃日”。在这些“吃日”里,无论吃牛吃马,吃树吃草,一天只吃一样。所以,固定放置木棺的时日,要绝对避开吃带血动物之日,同时要避开家中成员的属相之日。除此两条外,其他“吃日”和属日,均可进行固定放置木棺仪式。

(二)做寿衣

寿衣,纳西语称作“孟金”(mu55 di33),意即给老人去世时穿的衣服。做寿衣的时间约与做木棺同时。寿衣的布料一般由儿女筹备。布料颜色多为黑色,忌讳选用毛料。衣料备齐之后,请亲友或邻居裁缝即可。

(三)准备“炊具”

“炊具”,纳西语称作“知补”(t33 bv33)。内容包括土锅一个,木勺一把,木碗一只。有长寿老人之家,通常在老人即将去世时就要准备好这套“炊具”,以便老人去世后给老人烧洗澡水洗身等之用。

(一)守护

守护病人,是纳西族优良的传统习惯。家中老人一旦生病,或眼看将要去世时,儿女及其亲友必须严加守护。凡此期间,要打发友邻把在外的亲人喊回家来,尤其首先要通知舅舅和舅方亲人。俗话说“美补阿箍丁(m33 bv31 a33 gv33 d31)”,意思是说:天下的亲戚数舅舅最大。尤其在生病老人是母亲的情况下,如不通知舅舅和舅方亲人,即认为是最大的不讲人情。按照纳西族的古老传统,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凡此期间,不论白天黑夜,除五亲六戚之外,隔壁邻居和同村好友都要到主人家轮流守

护病人。古代纳西族人不解人死之缘故,认为人死去是因为遇上了找死鬼,活人的灵魂一旦被找死鬼摄走,人即死去。据说找死鬼活动是有时辰的,天黑至夜间两点钟这一段时间,人声喧哗,灯火明亮,找死鬼不敢活动,所以病人一般不会死去;鸡叫头遍即将黎明这一段时间,找死鬼害怕听见鸡叫,见不得光明,会速速离去,这段时间病人也不会死去;夜间两点至鸡叫黎明之前,夜深人静,据说这段时间找死鬼活动特别猖獗,很容易把病人的灵魂摄走,病人容易死去,所以这段时间的守护工作尤其重要。在轮流守护期间,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一个亲生儿女在身旁,不得随意离开。其他儿女和亲友们,要多方求医寻药,或请巫师占卜算卦,烧香请神。眼看病人将要死去,但一时又不能断气时,即认为是被找死鬼折磨。此种情况下,家人要用一碗“鬼饭”祭献一下找死鬼。祭毕,将祭物泼洒于大门外,表示打发找死鬼;当病人病得无奈时,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平日不够孝敬祖宗,所以老祖宗不来接自己。此种情况下,病人会要求儿女作一个迎请祖宗神灵的仪式。此种要求,儿女心中即使过意不去,但一般仍不得拒绝,当即准备酒茶饭菜,作一个迎请祖宗仪式,表示祈求祖宗神灵快快把病人领走,以免活受死罪。

老人病重,正值将死未死时,家人要把事先已准备好的寿衣放在病人的枕头旁边,如有可能,要让病人试穿一下,而且要告诉病人:“您去见祖先时所穿去的衣服和所带去的礼物已经给您准备好了,……”如病人已经眼不能见,则要让他(她)用手摸一摸。如此作法,可以使病人心满意足。

(二)“拿气”、“送魂”

纳西族信守一种古老的传统观念,即父母去世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当刻,儿女必须亲眼看着咽气,纳西语称作“飒余”(sa55 y31),意即“拿气”。同时,要找一个熟知本家族根谱的东巴祭司或一个家族长者给死者亡魂“指路”。“指路”,纳西语称作“布补”(pv55 pv33),或称作“日受右”(33 ?55 j?55),意即给死者亡魂指明祖宗居住地方的去路。

一般来讲,如果父母临终咽气时刻其儿女不在身边,就叫做拿不着气;儿女在身边,并有东巴或长者给死者亡魂“指路”的人才叫做拿着气。拿着气与拿不着气,是衡量儿女对其父母孝道与否的标准。如果父母临终拿不着气,其儿女会被社会视为不孝、不成气之子,被人耻笑。死者也会被视为没有福气之人。据说,只有死时拿着气的人,其亡魂才能到祖先那里团聚,并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子孙。而拿不着气的人,则被认为是无孝道之子,其亡魂不能到祖先那里团聚,只能留在地狱里受百般折磨,经常作祟于子孙,使家人不得安宁。

纳西族相信人有灵魂,并认为男人有九个灵魂,女人有七个灵魂。所以,眼看病人将去世时,先要根据病人的性别与灵魂多少准备少许碎银、米粒和茶叶,以作“饭含”之用。“饭含”,纳西语称作“飒撒”(sa55 sa33)。病人属男者,所备“饭含”用九粒碎银、九颗米粒和少许茶叶;属女者,就用七粒碎银、七颗米粒和少许茶叶,然后用白棉纸将所备之物包成方状,以便使用。

病人将咽气时,有一家族长者手持“饭含”,作好放设准备。咽气当刻,要有一个熟知死者家庭历史的家族长者或一个东巴经师为其亡魂“指路”。“指路”时,先向死者禀告三代祖先的名字。禀告顺序是:先父母辈,再祖父母辈,最后曾祖父母辈。如死者的对偶早已去世,则先要禀告对偶的名字。如有儿女早死者,即先告儿女的名字。并告诉死者:“您的儿子(或女儿)名叫×××,为您挑水做饭、砍柴烧水的人早已经走了。您要去找他们,他们会伺候您的。”接着,将其儿女、对偶、祖先所住的地方一一告诉死者。同时叮嘱死者:“您前面有三条去路,上面一条是神路,神路您不要去;下面一条是鬼路,鬼路您不要去;中间一条是人类亡魂的去路,您要走中间那一条,……您要去了,要去就高高兴兴、放心大胆地去;要拿出勇气来,不要左顾右看,更不要回头看;踩着树木就要把它踩断,踏着石头就要把它踏碎。”与此同时,将“饭含”放入死者舌头下,并告诉他(她):“您带到祖先跟前去的礼物已经给您放(装)好了。”放毕,轻轻托一下死者的下颌,按一下眼皮和嘴唇,使其口目闭合,再用一张白棉纸盖于脸上。紧接着迅速将“顶天柱”(纳西族的正房中有一棵柱子叫“几咩美杜仁,di33 me33 m33 tv55 ?r31”,意即正房顶天柱,此柱在纳西族的观念中最为神圣)上方的木板(木瓦)撬开一条缝,使其光线透入屋内,好让找死鬼速速离去。

(三)报丧

病人咽气,家人即哭。放完“饭含”,紧接着吹响三声牦牛角,以示报丧。吹牦牛角报丧,吹响一声,表示报丧一次。每次报丧,都表示着一定的含义。第一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传到祭秽除秽的地方,传到埋葬好死者的地方。第二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从好死者的坟地里传到祭献神主木偶的岩洞里。第三声报丧,表示让死者的消息随着牦牛角声从祭献神主木偶的岩洞中传到祖先神灵居住的地方。吹牛角报丧,据说有两个含义:一是表示家有丧事,通知寨友,好让寨友帮忙;二是表示家人去世,通知祖先神灵,好让祖先神灵回来迎接死者的亡魂。

报丧后,紧接着要进行如下几项工作:

祭献引路鸡,买水洗尸,停尸,送土锅。

①献“引路鸡”。献“引路鸡”是报丧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此仪式,纳西语称作“解姆岩浪”(t?55 mu31 ?31 la55),意思是给死者亡魂“打引路鸡”。具体作法是:孝子跪在死者面前(如死者系父亲,就由长子跪;如系母亲,则由幼子跪),由本家族一长者将一只开鸣公鸡(此鸡一般是早已许给老人的)递与孝子,孝子伸出左手接住鸡脚,然后反转手将鸡头在地上连续击打三次,丢于地上。如鸡仍未打死,则由递鸡者用脚踩住鸡头,方可死去。

②买“净水”。与孝子“打引路鸡”同时,主人家要请人去买“净水”。纳西语称此作法为“金飒含”(di33 sa55 h?31),意即给死者“买净水”洗尸。买水者提上一只木桶,带上一把木瓢,纸币若干文,点燃的香条三支,到平日挑水的地方,先将香条插于河(井)边,再把纸币投入水中,口中祈告说:“水头目,请卖给我家一克水,供老人洗澡之用,……”,告毕,即可舀水。用左手或右手舀水,一般根据死者性别而定。如死者是男子,就用左手舀水,是女子,则用右手舀水。如所舀之水是河水,就要顺水舀,反手倒入桶里;舀井水,则要正舀反倒。舀水量为男子九瓢,女子七瓢,

约与“买净水”同时,家人要将“顶天柱”上面的木瓦(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一般以木片作瓦)揭下一块,将之破作两半,一半砍作长短相等的两节,其中一节用作洗尸时的尸体坐板,一节用作尸体脚踏板;另一半砍作长短不等的两节,短节破成九根或七根,作烧洗尸水燃用,长节砍削成前宽后窄状,作送鬼的“野火盆”用。“野火盆”,纳西语谓之“米拱罢”(mi33 ku33 pa55)。将一把灶膛火炭灰和面粉、碎骨头放于窄状木板上即可使用。

接着,从正屋顶上滚放下一个压板石(山区纳西族的木板房顶,通常用一二十斤重的石头压住木板),将之打碎成若干块,其中选出大小相等的三块,直立于“顶天柱”下,置放成三角形,以此象征原始祖先所用之三脚炊灶;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土锅架置于三脚石上,以备烧洗尸水之用。

③烧水洗尸。“买净水”、设三脚石等一切就绪,即可烧水洗尸。烧水时,先由孝子用左手将净水舀入土锅内。舀水姿势为正舀反倒。舀水量仍按父亲九瓢、母亲七瓢的原则。然后即可点火燃柴。

烧好开水便洗尸。用一把小鸡毛挡作洗尸工具。此鸡毛挡,即用“引路鸡”的翅毛和蔴皮系扎而成,所用鸡毛为男子九根、女子七根。

洗尸开始,先由家族长者把尸体移至“顶天柱”下,由下辈二人于左右将之扶持成靠坐状,然后脱去死者的衣服,在扶持者的帮助下,把鸡毛挡捏于死者手中,插入土锅,浸水少许,从脸至全身粗扫洗一遍,以此表示死者到祖先面前之前,已经“自己洗过澡”。扶持者要嘱咐死者:“您到祖先面前时,要告诉祖先说:‘我在尘世间已经自己洗了脸,洗了澡,洗除了尘世间的一切污垢,是干干净净地来的。”粗洗后,其儿女及其亲友们还要用鸡毛水为之大洗一遍。属年过花甲的老人去世,前来参加洗尸的人就更多。习惯上认为,年过六十而死,而死时又是拿着气的老人,死得吉祥,死得幸福。如年轻人能亲眼得见给老人洗澡,或能亲手摸一摸,则更认为是三生有幸。洗尸完毕,要给死者理发、梳头,然后全身涂上酥油(猪油亦可),更换寿衣。

④停尸。习惯上,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通常是睡在火塘边过夜。家中长者,即使平时睡在其他地方,但临终前必须把他搬抬至火塘边护理。火塘包括周围的一整块地盘,纳西语称作“佐”(tso33),意为“炕”。炕中央有一块大约两平方米的地盘,称作“刮”(kua31),意为“灶”或“火塘”。火塘周围供人睡觉的位置称作“爪”(tua33),意为“床”,睡觉和平时就座的位置有着严格规定,火塘左边为男床(亦即父床),右边为女床(亦即母床)。家有来往宾客,必须按其性别和习惯规定就座或入睡。火塘正上方叫做“格顾鲁”(g?31 kv55 lv33),意即“上八位”。居住在山区的纳西族,习惯在火塘边就餐,所以“格顾鲁”通常是款待贵客的位置。家中老人一旦去世,洗过尸后,也要将他停放在“格顾鲁”旁边的床位上,然后才能入棺。

按照古代沿袭下来的规矩,死者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一律停放在男床上。停放时,头一律朝下。纳西语称此作法为“施绵素冷轮,施肯素冷此,施捞素冷罢”(33 mi?31 s55 le33 ly31,33 k'33 s55 le33 ts'33,33 la31 s55 le33 pa55)。“素”(s55)就是“家神”的意思。火塘上方的一个角象征着家神的住所。所以将老人的尸体停放在“格顾鲁”旁边的位置,而且头一律朝下,所表示的意思是:死者的眼睛又朝家神看看,死者的脚又蹬朝家神,死者的手又去扶一下家神。尸体一旦停妥,即点上一盏香油灯,燃上几支香条,再用一碗鸡内脏和白米煮成的稀饭祭献于尸前。然后进行“送土锅”仪式。

⑤送土锅。纳西语称“送土锅”仪式为“知补片”(t'33 bv33 p'i55),意即:将死者用过的土锅等物丢出去。其作法是:先用一碗新饭把摆在死者面前的那碗鸡杂稀饭换下来,然后把烧水所用的土锅、三脚石、舀水瓢、柴根头、洗尸用的坐板和踏板、鬼火盆以及装有“引路鸡”和鸡毛的粪篱连同鸡杂稀饭一齐送往村外的祭秽处。“送土锅”队伍一出家门,即吹响牦牛角。意在通知邻友,死者洗澡更衣已毕,土锅已经送走。“送土锅”时所吹的牦牛角声,其次数也有规定,如果死者是男子,从出家门至祭秽处的整个路程共吹九声;如是女子,则共吹七声。土锅送到祭秽处以后,所送物品,要仿照家里的摆设重新摆设好。摆设完毕,即可返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