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 > 11

11

人类最初究竟怎样认识自身的起源?众所周知,世界上几乎每个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原始传说。可以说,人类最初对于自身起源的认识观念,就孕育在这些原始传说之中。同世界上各古老民族一样,居住在我国西南金沙江上游两岸广大地区的纳西族人民,也有着很多世代相传下来的****,并且还保存下来了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书。在这些象形文字和东巴经文献中,有着古代纳西族对于人类起源的朴素认识观念。这一点,我在《古代纳西族哲学思想初探》一文中曾经指出过。为能较全面地了解纳西族对人类起源的认识,本文拟以有关象形文字和东巴经记载为依据,对纳西族的人类自然产生说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从中不仅可以了解纳西族最初对于人类产生的猜测和想象,而且有助于考察人类最初对于自身起源的认识的一般规律。

东巴经是纳西族民间各种宗教仪式主持者——东巴在举行各种宗教法仪时吟诵的经书,俗称“东巴苔恩,to33 ba31 t'e33 γ33”,意即“东巴书”或“东巴的经书”。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主要记载在这种经书中。就已经翻译出来的经书看,记载人类起源最为详尽的是《崇搬图》。该书在纳西族中影响较深,流传最广,是研究纳西族先民对人类起源认识的一本十分重要的经典。该书译本很多,有《古事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创世纪》、《人类迁徙记》和《丛蕊刘偶和天上的公主》等名称。尽管译名不同,其中所叙述的内容则大体一致。我们主要依据《崇搬图》、《古事记》这两部比较准确的原始译本进行探讨。

一般来讲,不同内容的东巴经除保有一套传统的书写格式外,很多经典的开篇都有一套相同的例话,即都要从叙述天地、人类及万物的起源开始。如《崇搬图》就是这样开头的: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还是混沌的时代,先产生了隐隐约约的天地、日月、山水、树木的象征,随着天地的发展变化,然后产生了人类。又如《祝婚歌》说:“在人类诞生之前,先出现了天和地。”《古生土称和恒命素受传略》中又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刚开辟,日月星辰出现了”,接着,地上“出现了山和川,出现了树木和石头”,然后出现了“会量的神人,会算的神人,能干的人,有知识的人”。当然,仅就这一套例话,还不能看出古代纳西族人民究竟怎样认识人类起源的。不过,有一点却很明显,即东巴经凡有记述天地、人类及其万物起源的内容,都遵循着这样一个顺序,即先是宇宙混沌,然后是天地起源(开天辟地),接着是人类起源。有趣的是,在其他民族的****中,也是这样叙述的。这种叙述顺序上的一致性,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各民族原始传说和原始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至少暗示出:远古人类认为天地日月产生得最早,天和地产生以后,才有人类自身的起源,而不是先有神人,由神人去创造天地。这就是它比所有唯心主义创世说都高明的地方。

对于人类起源,《崇搬图》和其他东巴经有一段著名的记载。明朝时期,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给自己家族修纂《木氏宦谱》时,便以它作为自己家族世系的起源。民国年间,李霖灿先生在为“麽些人”(指纳西族)考证历史世系时,把它称之为“麽些人之人类原始说”。它在探索和回答人类起源问题上,较之其他民族的传说颇有独到之处。以下我们就以这段记载为根据来探讨纳西族对人类起源的认识。

兹将“人类原始说”原文抄录于下:

这段“人类原始说”,若以象形文字读音计,共有十一句。以下按图中所示,以汉文译音、纳西族拼音文注读音、译意逐句列出。

①按:这十一句经典译文的汉文译音部分,由于纳西语、汉语音系不同,故在注其读音时又夹杂有译音之汉字,如天、地、气、露、六、一等字,如此一杂乱,使人难以了解原意。但为保持资料原貌,仍照旧引出。参看时以拼音注音和译意为准。又纳西文部分,原为国际音标,现一律改用纳西族拼音文字注音。

在这十一句记载中,第九句的“海失海羡”(又译作“恨时恨蕊”)是人类原始的第一个记名,第十句的“海羡剌羡”(又译作“恨蕊拉蕊”)是第二个记名,第十一句的“剌羡谋(天)羡”(又译作“拉蕊美蕊”)是第三个记名。参照译本《崇搬图》,与这三个原始记名相衔接的还有七个记名。若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排列是这样的:

恨时恨蕊(h55 31 h55 zei33(即“海失海羡”)

恨蕊拉蕊(h55 zei33 la33 zei33)(即“海羡剌羡”)

拉蕊美蕊(la33 zei33 m33 zei33)(即“剌羡谋羡”)

美蕊楚楚(m33 ze33 ts'v33 ts'v31)

楚楚楚鱼(ts'33 ts'31 ts'33 y33)

楚鱼楚局(ts'33 y33 ts'33 ty31)

楚局局蕊(ts'33 ty31 ty31 ze33)

局蕊精蕊(ty31 zei33 dzi33 zei33)

精蕊崇蕊(dzi33 zei33 ts'o33 zei33)

崇蕊利恩(ts'o31 zei33 l55 γ33)

至此,“人类原始说”共有十个记名。

按照《崇搬图》的解释,在人类原始十个记名中,“恨时恨蕊,恨蕊拉蕊,拉蕊美蕊,美蕊楚楚,楚楚楚鱼,楚鱼楚局,这六代是还未具人形的原始生物。局蕊精蕊,精蕊崇蕊,二代是近于人类的原始动物,或许是人猿和原始人”。又据李霖灿先生说,到了“美蕊楚楚”(原译作“天羡从从”)一代,“确知其为人”。这些都是后人的推究,而且未必有多少科学根据。然而,不管怎样解释,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中,人并非一开始就成为人,而是直到第十代的“崇蕊利恩”才被看做是人类的真正始祖。但人类原始起源并非由他开始,而是由“恨时恨蕊”这个“还未具人形的原始生物”开始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人类原始的“恨时恨蕊”又是从哪里产生的?亦即人类产生的根源问题。

关于人类产生的根源,以至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发展问题,历史上曾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是一个不可猜度的“宇宙之谜”。古代世界各民族都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类及其生命是产生于一种超自然的“活力”——“隐得来希”(灵魂的同义语)。到了近代,法国的柏格森便把这种神秘的“活力”叫做“生的冲动”。特创论的主要代表***圣经的《创世纪》,则主张生命及人类是神造的,并且认为它们一经被创造,就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模一样,毫无改变。与此相反,很多古老民族则根据对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结构复杂的高等生物和人在内,都是自然发生的,是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我国古代就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说法。古代希腊哲学家卢克莱茨认为: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地球上先产生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和人类。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最早的动物都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从潮湿中产生出来,最初的动物生活在水中,身披鳞片,后来某些动物上了陆地,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外形,人是由鱼变来的。这些都是关于生命和人类起源的自然发生说,都是力图到自然界中寻找人类产生的根源的。纳西族关于人类产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人类自然发生说。不过,在象形文字东巴经中,这一点要比以上这些说法表现得更生动、形象、具体得多。东巴经的记载指出:人类最初是从蛋卵里孵出来的。那么,产生人类的蛋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是:“人类的胞蛋由天所生”,然后“由地来孵化”。这个提问和回答虽然很简单,但含义却非常深刻。天,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最早出现的概念之一。不过,它从来就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含义是指人们头上高高的苍苍然的天空。上古时代的人认为在上的天与在下的地,是两个最巨大最根本的存在,合称为天地。这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物的存在,亦即“物质之天”。天的另一个意义是指创造万物主宰一切的上帝,是有人格的神灵,亦即“主宰之天”。那么,这个产生人类胞蛋的“天”究竟该怎么理解?有人认为:“纳西人的意思是指人的命运由天决定”的“主宰之天”。其实并非如此。纳西族象形文字的产生,就其整个民族的历史来讲虽然已经是较晚的事情,但用象形文字东巴经所记载的“人类的胞蛋由天所生”、“由地来孵抱”的观念,无疑是对远古人们的观念的追述。远古时代的人当然不可能用这种十分抽象的“天”来回答人类产生的根源问题。相反,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举目可视的天空和大地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从而直观地认为,万物包括人类在内,不仅生存在天地间,而且最初就是在天地间生成。通观东巴经凡是叙述人类来源时所提到的“天”,实际上都是指“自然之天”。在“人类原始说”中,就以这样的形象来表示“自然之天”(读作“美,m33”)。此字像圆天而覆,正是自然之天的形象。与天相对的是自然之地,象形文字写作(读作“堆,dy31”)。此字像厚土的形状,正是自然之地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东巴经还认为自然之天地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把人类及生物的产生与天地发展的一定阶段联系起来。比如,在《什罗祖师传略》中,当谈到“东巴”们的祖师“丁巴什罗”的九代祖母和祖父时,认为是由“天和地起变化”,产生“金黄色的一个海子,金黄色的海子里,出现了一个金黄色的蛋”,由“金黄色的蛋起变化”,才产生出他们来的。不仅是人,神也是这样产生的。在叙述一个名叫“庚空都知”神的来历时东巴经这样说:最初是由“天和地来做变化,出现了三团白云,……三股黑风;云和风来做变化,出现了一滴白露;白露变化,出现了一个绿蛋……”然后从绿蛋里孵化出了“庚空都知”神。实际上,这里已经包含着自然天地发展演化而孕育出生命及人类的朴素而深刻的观念。

原始人类是从自然的天地中孕育出来的。但是,苍天在上,大地在下,最初是由什么东西作为连接天地的环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而发生化育呢?从象形文字所反映出来的原始观念看,纳西族的先民们大概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男女成双配合生出子女这个生物学的现象去作类比,从而神话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