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公母、男女或雌雄观,是纳西族的古老认识。古代纳西族抽象阴阳观念,主要是对男女、公母两性生理习性、作用和在自然界中的特殊地位的直观认识而获得。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类,除了有高矮、大小等个体差别外,更有男女(动物有公母)两性的天然区别。人类分男女,动物分公母,非同小可,二者既有生理上的不同特征,又有生活上的特殊习性和功能,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每一方都
包含有自己对立面的因子,双方相济为用,经过相互**或同一,产生新的人类或生命或事物,这些都是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体验并观察到了的。当然,古代纳西族对事物的直观不限于一事一物,也不限于人类本身。随着生活实践范围的扩大,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也随之增多。诸如天地、日月、山河、木石,也都摄入认识范围。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和深入,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即举目可见的世界万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它们的产生最初是由于什么的作用?这当中,最能发起纳西族先**想的是对立着的人类男女、动物公母两性(一分为二)及两性同一、**(合二为一)所产生的“内在力量”。于是,他们便用以物观物的类比方法,将男女、公母现象推及自然万物,以为自然万物皆有公母、雌雄,进而便从公母、男女、雌雄现象中概括出“阳阴”范畴来。
古代纳西族从对男女、公母的直观到阳阴范畴的抽象,其规律正和中国古代阴阳观念的起源类似。关于中国古代阴阳范畴及其起源,李约瑟在其《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就说过:
葛兰言(Gra,法国社会学家)的主张相当有价值。他说:
阴阳学说与中国初民社会里所呈现出来的两性差异有关;当每逢季节性的祭典,年轻人便在那里挑选自己的配偶并跳舞,以象征大自然永恒而奥妙的二元性。
这里深刻指出了阴阳与人类男女两性有关。所谓“永恒而奥妙的二元性”,在直观方面指男女两性,在抽象概括推广则指宇宙及万物中对立统一着的阴阳二性。
与此相同,范文澜《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一文中也说过:“最野蛮社会里,人除了找些果实和野兽充腹,相等重要的就是男女之间那个事,他们看人有男女,类而推之,有天地,日月等等,于是‘阴阳’成为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则。在《易经》里可以探求不少的消息。……现在的《周易》虽经后人增饰,但原始阴阳却也保存着。”
范文澜所说的古人用于解释一切事物原则的“阴阳”,“就是男女之间那个事”。用纳西族的情况来讲,就是纳西族先民借以抽象的“男人”、“女人”两性,乃至两性之间“那个事”所蕴藏着的“内在力量”。
至于“经后人增饰”的《周易》及《周易》中用于代表“阳”(—)、“阴”(--)这两个观念符号,后人也认为是受到男女两性的那件神秘元件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里就说:“我以为原始的易卦,是(男女)生殖器崇拜时代的东西;‘乾’(—阳)、‘坤’(--阴)二卦即是两性底生殖器底记号。”***先生也有同样意思:“八卦的根柢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一以像**,分而为二以像**,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的观念。……八卦就是这样得着二重的秘密性:一重是生殖器的秘密,二重是数学的秘密。”又说:“八卦的基础本来是建立在男女两性的象征,……所以《易经》的观念就根本是阴阳两性的对立。”
《中国思想通史》中也提到:
“易的作者乃创造奇偶的符号‘--’、‘—’,以代表阴(--)阳(—),这大概是由男女性别和关系上着想。”
由上引述可以看出,无论中国初民的“阴阳”“二元件”和《易》以“—”“像**”、以“--”“像**”的阴阳起源,还是纳西族先民以“卢”(男)代“阳”、以“色”(女)代“阴”,或是以字代“阳”,以字代“阴”,其材料最初都是摄取于民间,都是按照自己对男女、公母根本对立而又统一(**)现象的直观,然后经过对原材料的思维类比,综合、整理、概括和抽象而形成的。
前已述之,纳西族象形文字“卢”、“色”最初是指一男一女,以后便用来指代“阳”、“阴”。为什么要用象征男女的“卢”、“色”及其读音代替阴阳?这更多地要从象形文字创造发展的特殊规律来说明。
戴君仁说:古人造字,“多滥觞于象形。盖初造文字之时,先民观察,皆取于外界之实物实状,……故其形实,其义专”。“卢”、“色”的创造正是这样,最初取于男女实像,本义专指一男一女。一男一女即“卢”、“色”属实物象,在造字上很好办,但从隐含于男女或公母两性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阳阴或一分为二属抽象概念,它们在造字上应该用什么样的字来代表呢?从“卢”、“色”的创造、读音及原始含义的
演变反映出,纳西族先民是用借一种实物实像,或设一种特实的形象,便以此形象和此形象的读音含义代替同类事物或同类概念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的。因为“阳阴”范畴是从对男女、公母的直观中概括出来的,“阳阴”可以与公母、男女相比拟,所以只好用与“阳阴”相同类的“卢”、“色”(男、女)来代替“阳阴”。这便是象形文字用“卢”、“色”既代表一男一女,又代表“阳阴”的由来。这种“代替”,是纳西族象形文字发展到“借喻”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纳西族先民阳阴观念的产生时代已很难确考。但有两点可以肯定:其一,纳西族有自己对人类男女、动物公母现象的从直观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过程,这阳阴观念未必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其二,纳西族东巴经古语习惯,凡称“夫妻”和“男女”时,即以“妻”在前,“夫”在后,“女”在前,“男”在后。但记述“卢”、“色”时,则以“卢——色”(男女)或即“阳——阴”为序。为什么要把“卢”(阳)排在前,“色”(阴)排在后?这恐怕是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的缘故,因而在阳阴观念上保留下了以男(阳)为主的文化痕迹。换句话说,东巴经明确用“卢”、“色”两个象形文字及其读音代替“阳阴”,大概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确立之后的事情。
纳西族在以“卢”、“色”代替阳阴之后,其文字符号在造字上曾发生过一次微妙的演变,即用“—”、“--”取代了象形文字“卢”、“色”。众所周知,祖国古代有伏羲《易》和文王《易》,并有阴阳八卦图及太极图;其图外有八卦;这八卦的基本符号便是“—”、“--”,前者代表阳,后者代表阴。纳西族用以取代“卢”、“色”即阳阴的,就是这两个符号。其取代方法是将“卢”、“色”的读音和含义移植到“—”“--”上,读“—”为“卢,lu21”,代表“阳”;读“--”为“色,sei21”,代表“阴”。此移植、代替情况,方国瑜、和志武谓以“—”“--”代表“阳阴”,是纳西族后起的“独创的标音字”。亦即“格巴”字。说它是“标音文字”,一点也不错。不过,犹如说它是“独创的”,倒不如说它是对《易》八卦“—”(阳)“--”(阴)符号的直接借用,然后附之于原有阳阴概念的“卢”、“色”读音而已。
纳西族以“—”(阳)、“--”(阴)取代象形文字的“卢”、“色”,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卢”、“色”属象形文字,创造于唐代。它说明,纳西族阳阴观念以及代表阳阴的两个象形文字于唐代已经有之。而“—”、“--”既属《易》八卦用以表示阳阴的特殊符号,又属于纳西族后创的“格巴”字。这说明,纳西族明确借用“—”、“--”代替象形文字“卢”、“色”,当是远在阳阴观念形成、并用象形文字“卢”、“色”代表阳阴之后的事情。究竟“后”到什么时候?据学者研究,“格巴”文字大约创造于明代。由此推论,纳西族以《易》八卦中的“—”、“--”作为“格巴”字,并取其阳阴之义代替“卢”、“色”,是明代或明代以后的事。现今保留于纳西族地区的若干文化遗迹也可说明这一点。古代《易》八卦太极图既是解释宇宙的特殊符号,也是宗教上的装饰图案。纳西族民间就保存和运用着八卦图案,如居民建新房,必将事先画制好的双鱼形太极八卦图案钉在中梁上,用以镇魔压邪。新中国成立以前,纳西族地区有道宫道观,其壁画皆有太极八卦图。现今丽江黑龙潭五凤楼正堂天花板上的太极八卦图,虽经后人描摹,其原貌仍隐约可见。纳西族地区道宫道观均为明代前后所建,以太极八卦图中的“—”、“--”符号作“格巴”字,并取阳阴之义以代替象形文字“卢”、“色”,很可能是道教文化传入纳西族民间后,由当时的民间东巴接受道教文化,并模拟太极八卦图的“—”“--”符号而得。
阳阴观念为纳西族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古代纳西族从对自然界男女、公母现象的直观到阳阴观念的抽象,乃至用象形文字的一男一女称代阳阴,不仅反映了纳西族阳阴观念土生土长的过程,而且反映出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民族。从代表阳阴的象形文字的创造,到“—”、“--”符号的引用,不仅反映出纳西族阳阴观念最后达到与中国古代阴阳观念的交融合流,而且反映出纳西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改造、利用汉文化的民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