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纳西学论集 > 8

8

汉族的五行说,约在我国商周之际就已经开始形成了。这个学说,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史中占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纳西族,也曾有过原始的五行学说。这个五行说与汉族的五行说存在着很多类似之处,但又浓厚地保持着纳西族自己的特殊色彩。本文根据纳西族古典文献东巴经的记载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古代纳西族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它的原始面貌、基本内容作一初步探讨,并试图对纳西族和汉族的五行说做些比较和分析。

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民族。据汉文史书记载,纳西族的部分先民约在汉晋时代就已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并向阶级社会过渡了。在文化上,约在公元7世纪左右,其先民们便创造了一种称作“森究鲁究”(音译)的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由边从事生产、边负责民间各种宗教祭祀的“东巴”掌握。从那时以来,东巴们用象形文字写下了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东巴经”,并用象形文字的勾画手法画了不少神画卷和神画图。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古代纳西族人民很早就在畜牧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明了自己的原始历法。在天文学方面,他们已经知道二十八宿,并且有熟悉星座、善于推算年、月、日的专门人才。在数学方面,他们已经有个、十、百、千、万乃至万万(亿)的完整概念。在时间观念方面,他们已经有现在、过去、未来、昨日、今日、明日乃至去年、今年、来年等明确的概念。在空间概念方面,他们已经有明确的东、南、西、北、中等空间方位观念。在生产生活方面,他们很早就学会通过观察人的面部气色诊病,用火罐进行治疗,并在采集和使用药物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很早就掌握了一定的冶炼、锻造技术,并且使用铁、铜工具。所有这些生产、生活知识的积累,为纳西族人民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原始五行学说是古代纳西族人民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这种学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反映出来:一、从东巴经的部分叙事经书中零星地反映出来;二、古代东巴祭司在举行某些宗教仪式时,先要在一种称作“巴格图”的象形文字画图中推算和选择时日。有关五行说的丰富内容就是从这种画图中和对这种画图的实际运用中反映出来。

这种原始五行学说是一份很宝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很好地发掘和研究,但这种发掘和研究却存在着不少困难。这主要是:一、在这些原始五行思想中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但也有迷信成分,需要沙里淘金,通过细致的分析和鉴别才能发现其合理因素;二、象形文字东巴经和东巴画图中的五行思想,由于象形文字的不完备和晦涩难懂,翻译起来颇为复杂。近人虽然作了不少翻译,但翻译者、读经者对所译经典的具体内容,在理解和解释上互不相同,有的概念表述也不一致;三、汉族的五行学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理论。而纳西族的五行说,很多地方都和汉族的五行学说相渗透。但在此以前,还未曾有人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它。对纳西族丰富的五行思想进行研究,是需要很多人长期潜心从事的一项工作。本文只是一初步的尝试,错误之处,请读者教正。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而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现实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说,无论哪个民族,他们的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形成,除了与当时的物质活动有关之外,还与一定的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就存在于自己民族语言的外壳之中。因此,考察纳西族的原始五行说,首先还应当从考察东巴经对五行概念的原始称法开始。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写成的东巴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东巴经书的翻译,必须先由东巴经师用纳西古语读经,然后再经过注音、直译、意译等过程方能完成。在这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后人对东巴经中所记载的五行这个概念的读音、译法等都不尽相同。这里先就有关读法和译法略作介绍,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在东巴经中,专门用以称代五行的有四个特殊的象形文字,写作。对这四个象形文字,东巴经中保有着特殊的读法。但近人对它的读法和翻译并不一致。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四种读法和译法。

第一种,将第一个象形文字读作dzi33(音“勣”)。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飞”的假借字。这里借zzi的读音,直译作“勣”。第二个象形文字读作u?33(音“韦”)。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村”的假借字。这里借u?33的读音,直译作“韦”。第三个字读作ua33(音“凹”)。此字纳西语的本意是“五”,直译、意译就作“五”。第四个字读作sy31(音“随”)。此字在东巴经古语中是“锡”的假借字。这里借sy31的读音,表示“样”或者“种”。若将这四个象形文字连缀起来,即读作dzi33 u?33 ua33 sy31,意译便是“勣韦五样”或“勣韦五种”。

第二种,仍将第一个字读作dzi33,但直译则记作“精”。第二个字仍读作u?33,但直译则记作“为”。第三个字读作ua33,直译、意译仍作“五”。第四个字则读作sy31,直译、意译为“行”或“形”。这四个字连读作dzi33 u?33 ua33 y31,意译便是“精为五行”或“精威五形”。

第三种,除仍将第一个字读作dzi33,译作“精”,将第三、四个字读作ua33 y31,译作“五样”不变之外,将第二个字读作u33,直译和意译为“吾”或“五”。四个字连读便是:dzi33 u33 ua33 y31,意译作“精吾五样”或“精五五样”,或就读音而译作“精吾瓦徐”。

第四种,将这四个象形字就读音和含义而直接译作“五样精威”或“精威五样”。

以上四种读法和译法,第一、二个音节无论译作“勣韦”、“精威”、“精为”,还是“精吾”或“精五”,都是对东巴经古语dzi33 u?55的直接音译,只是由于各地东巴经师读音不同与翻译者不同而标音记字有所不同而已。第三、四个音节,也存在着读音、标音和记字上的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所谓u?55 sy31 ua33 sy31或ua33 y31,除了“瓦徐”是直接音译之外,所记的“五样”、“五种”、“五形”,指的都是“五行”这个概念。由此可见,后人对东巴经中称代五行概念的四个象形文字的读音、翻译虽没有什么严格规定,但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古代纳西族人民中,早已经有称代五行的语言。它的原始称法便是“精威五样”或“精威五行”(dzi33 u?33 ua33 sy21)。这在东巴经中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了。

以上读法和译法,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即所有已被翻译出来的东巴经,对ua33 sy31(“五样”或“五行”)前面所冠有的dzi33 u?33(“精威”)二音,都采取直接音译,而从未见意译。dzi33 u?33(“精威”)究竟应该作何解释?有说“精威”是藏语借音的,有说“精威”是藏语中的一种咒语的。近人李霖灿先生却认为:“勣韦(精威)有点像是所谓的‘五行’。所以有时干脆就直接把它翻译成‘五行五样’,有的却又把它翻译成‘五形五样’。”究竟所说孰是、确切含义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按照汉族的传统观念,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不过,较原始的称法和排列次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初还有过“五材”之类的称法。如《左传·襄公廿七年》记载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所说的“五材”,具体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在排列次序上,有史伯在论说五行时所说的:“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又,《尚书·洪范》中则认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就是说,五行在较早的时候其排列次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以土、金、木、水、火为序,有的则以水、火、木、金、土为序。到了战国以至秦汉时代,更有所谓“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的说法,对五行又各有自己的排列法。这种排列次序上的不一致,大约反映着各个时代人们对五行——即客观自然界中五种自然物质材料的性质、作用等的认识。

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和汉族的五行说一样,最初指的都是客观自然界的“五样”物质材料。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具体所指的“五样”物质材料和排列次序不同。犹如在理解和翻译东巴经时对精威五行的读音和译法不统一一样,近人对纳西族五行的内容和排列次序的看法也不一致,有时甚至同一本经书,也由于读经者和翻译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翻译。大体说来,有如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在部分东巴经中,精威五行的具体内容被译成金、木、水、火、土。如李霖灿先生所译《多巴神罗身世》一书中就认为:“精威五样”的具体内容“包含金、木、水、火、土。”和正才、周耀华所译同一本书,但名为《什罗祖师传略》的注释中也说:“精吾瓦徐(精威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其排列次序亦如此。但在译名为《碧庖卦松》一书部分译文中,则把它翻译并排列为“木、金、水、火、土五行”。同一经书,但李霖灿先生在译名为《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一书译文的注释中又认为:“麽些人的五行内容和汉人的相同,排列次序是s?r33木,mi33火,t33土,u31金,(按:该读音纳西语的本意是‘铁’),di31水。”

第二种,在《多巴神罗身世》一书部分译文注释中,则又认为精威五行在该经书中有时“是指风、木、火、金、土这五样”。

第三种,认为精威五行即“指木、火、铁、水、土五行”。今人周汝诚先生在考究东巴画图“巴格图”时也指出:“在这五行中,汉人曰木、火、土、金、水,而纳西族则谓为木、火、土、铁、水。”

如对以上各种译法稍加分析,便可以发现,第一种翻译无论在内容和排列次序上与汉族的五行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性,显然是翻译者在对精威五行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和翻译上受到汉族五行观念的影响,甚至以汉族的金、木、水、火、土取而代之。第二种解释则比较特殊,认为精威五行中有“风”一行,并且以“风”起首。这种情况在东巴经记载中极为少见。这种解释,似乎出自东巴经师在著述和解释传统经典时的标新立异。事实上,在很多东巴经中,讲的往往同是一件事情,但各自的说法则互有差别。另外,纳西族的古代文化中渗有****、苯教和汉族的道教等多种文化因素,或由于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对精威五行解释上的不一致,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认为精威五行的实际内容是指木、火、铁、水、土的第三种解释,则是根据有关东巴经记载和古代纳西族人民对精威五行的实际运用推论出来的。这种推论,不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很多东巴经记载中找到佐证。比如,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巴格”卜课法,即运用“巴格图”(有关“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思想,后面还将专门讨论)中所标注的阴阳五行推算世间事理。在一本名为《布杷过书》(又译“碧庖卦松”等)的东巴经中,当谈到“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的来源时就说:最初的时候,有一只“金黄色的巨蛙的皮子做变化,出现了东方甲乙木的巴格课,蛙血做变化出现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课;蛙骨做变化,出现了西方庚辛铁的巴格课;蛙胆做变化,出现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课;蛙肉做变化,出现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课。”这段文字,谈的是精威五行的来源,同时叙述了五行、五方、十天干等的互相配合。撇开这些问题暂不讨论,专就精威五行的原始内容来讲,无疑是指木、火、铁、水、土。这个内容和排列次序,在很多东巴经记载中都是一致的。

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最早出现于何时难以细考。不过,从东巴经读语方面看,精威五行中的“五样”(或“五种”)作为五行概念来运用,在纳西族人民中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精威五行最初是指木、火、铁、水、土五样物质材料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们查考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其中有“锡”字、“铜”字,也有“金”字,但东巴经记述精威五行时却不用其他金属,而用“铁”来代“金”。这是为什么呢?周汝诚先生在考察“巴格图”中的精威五行时曾经指出,这是因为古代纳西族人民认为:“尚没有铁,凡金属都不能采取。铁虽贱,而其用乃大于金。”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铁及铁器工具的使用,在纳西族人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东巴经中就经常提到农业上用的“白铁镰刀”、“锋利的白铁斧头”,战争中用的“白铁做的箭镞”、“铁匠打的铁盔帽”,炊爨用的“白铁做的铁三脚”等等。所以,这种以“铁”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说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两点:其一,纳西族的精威五行以“铁”不以“金”,说明古代纳西族人民对各种物质材料的重要性的认识,“盖以铁为金属之母”;其二,这种以“铁”不以“金”的精威五行说,是当时纳西族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换句话说,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是在当时的生产生活中铁已经居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纳西族人民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总结自己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形成的。

那么,古代纳西族人民是怎样认识精威五行的来源呢?从东巴经中反映出,古代纳西族人民对精威五行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两说:一是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二是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

(一)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

精威五行观念的形成,在古代纳西族人民中可能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说,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最初观念中,“五样”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样是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基元。对此,从有的东巴经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痕迹。例如,在一本称作《祭拉姆道场火化灶里杀鬼经》的东巴经中,当谈到东巴经师之妻“茨拉吉姆”死后要用火来焚化时就说,火化就要用火,“不知道火的来历,就不要胡乱编造它。铁的父亲出自……白土堆,铁的母亲出自……白土山,高山**起变化,变成白铁火链。盛产石头的海水起变化,变成石头的母亲,……海水岩石起变化,变出闪亮的白石头,白铁和石头起变化,变出一团火,火的出处来历这里产生”。又说,火化就要用木,“要用白干桦树木、翠绿柏树木、野檀香树木、黄栗树木来火化”。这里面所说的“树木”、“铁”、“火”、“土”等,都和“五样”相关。不过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哲学意义,它们只不过是人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对人的生活必不可少的几样具体东西罢了。

类似情况,在东巴经《祭拉姆道场烧木偶冥房经》里也有所反映。

如说:“不知道精威五行的出处和来历,就不要胡乱编造它。先是白的‘细针’做变化,在东方产生了五样中的木;红的‘树叶’做变化,在南方产生了五样中的火;黑的‘跳蚤’做变化,在西方产生了五样中的铁;黄的‘蔓菁粒’做变化,在北方产生了五样中的水;绿的‘松石’做变化,在天和地中间产生了五样中的土。”这段文字,虽然谈到精威五行同五方相配的问题(这一点暂不讨论),但就其本意来讲,只不过是想用比喻来说明“五样”中的任何一样最初都有自己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种比喻是东巴经在叙述某一具体事物来源时所惯用的手法。据东巴经师解释,所说“细针”变成“木”,是形容树木的来源最初只像细针一般细小,尔后才逐渐发展壮大。“树叶”变成“火”,形容树叶燃上火星,便可生**苗。“跳蚤”变成“铁”,形容铁类金属最初十分细微,经过积微成多,凝聚成铁。“蔓菁粒”变成“水”,形容水的形成最初也只像蔓菁籽粒一样微小,经过点滴汇集而成江河。“绿松石”变成“土”,比喻五光十色、荫绿长青的大地,最初由像绿松石般的东西镶嵌而成。

这些比喻,未免有些附会。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即上面引文中所说的木、火、铁、水、土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观念中,起初可能只把它们看作是对人的生活有用的具体材料。如所谓白铁出自白土堆,白石出自海水,火出自白铁和白石,说的是泥土中可以产生石头,石头中可以炼出铁,铁和石头可以燧**之类的道理。虽然对“五样”物质的这种认识仍没有摆脱朴素、直观的特点,但是力图把自然界对人有用的物质统统归结为木、火、铁、水、土,并力图说明它们的来源。这无疑反映了古代纳西族人民为力求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所作的努力,这也就是古代纳西族较为原始的精威五行说的认识基础。

精威五行在古代纳西族观念中的进一步发展,是把“五样”物质材料抽象化,把对“五样”的认识和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结合起来,推广去观察整个世界,把世界中包括“五样”在内的天地及万物,看作是一个有联贯性的整体,并从抽象思维的高度去探寻包括“五样”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来源。这个认识上的飞跃,就表现在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上。

古代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是和世界起源说紧密的联系的。因此,在探寻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之前,有必要将世界起源说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关于世界的最初起源和世界的最初状况,东巴经有很多记载。

“太古时候,……天和地还没有创造出来。”那时候,整个世界是“阴阳混杂未分”。

“从前的时候,天下混沌未分。”

“天和地,日和月,恒星和行星都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先是由上面(高空)出了一团声,由下面出来一股气,由那里(指‘声’和‘气’)生出……光光明明的一大团;由这一大团变化,出现了天下白色混沌的一大团,这白色混沌的一大团变化,出现了……白天、白地、白日、白月、白星、白宿,出现了白山、白谷、白岩、白湖……”

从以上引述中可以窥见,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中,宇宙世界最初是处在混沌不分、阴阳未判的物质状态中的。混沌世界经过发展变化,便逐渐分化出“气”(在东巴经记载中,把“声”也当作是与“气”相等同的物质性的东西)。由于“气”的变化发展,便逐渐产生出各具特殊形体和性质的天地及万物。这就是古代纳西族的世界起源说。这个起源说是力图用“气”、“声”这种不具固定形体的客观物质去说明天地世界和万物的形成。这是古代纳西族在世界起源说上所遵循的一条基本的认识路线。

精威五行——即木、火、铁、水、土,在古代纳西族人民的观念中,被看做是世界这个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东巴经在叙述世界及万物的来源时,通常都要用一种连环式的方法谈到这个问题。如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变化,……绿色的宝石出现了,……白色的天和地出现了,白色的日月星辰出现了,白色的山川和岩壁和海子出现了,……‘精威五样’出现了,……”

类似说法,在很多不同内容的东巴经里经常重复出现,而且在叙述上始终遵循着这个格式。如又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上方出了佳音,下方出了佳气,佳音佳气结合变化,出现了一滴白露,白露变化,出现了一个白蛋,白蛋变化,有了金木水火土(即木、火、铁、水、土)。”

如果我们把以上引文和前面关于世界起源说的资料联系起来,便可以发现以下两点思想。

1.精威五行是统一的世界整体的一部分,它的属性是物质的。有不少东巴经都反映了古代纳西族的这样一个认识,即世界最初浑然一体,从浑然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气”、“声”。天、地、日、月、星、山、河、谷,最初都胚胎于“气”、“声”。精威五行从性质上来讲,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它和天、地、日、月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2.精威五行是世界的原初物质“气”、“声”演变发展而自然产生的。我们知道,“气”(或“气”、“声”)在古代纳西族的世界起源说中,被认为是世界万物的物质根源,自然,作为世界大系统中一部分的精威五行,它的物质根源同样也是“气”。就它的具体产生来讲,也不过是混沌世界通过“佳音佳气结合变化”以至产生天地万物这一连续过程中的某一环节上的产物。这一点,和古代汉族文化中以五行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的说法就有所不同了。而这种把精威五行看做是五种物质材料,认为它是世界逐渐演变发展的产物的观点,无疑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二)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

精威五行自然产生说包含有对“五样”物质及整个自然界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但与自然产生说并存的是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说。这种说法就带有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了。

金黄大蛙,是纳西族古代传说中身上生有三条金色纹理的神蛙。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占卜法,就是用这种神蛙画图来画定八方方位、五行和十天干十二地支等,以便用它来推算阴阳,占卜吉凶。有关精威五行来源于金黄大蛙的说法,就是从东巴经《麽些族占卜起源的故事》(或译《碧庖卦松》等)一书中在叙述金蛙神图的来源时反映出来的。

据该经书记载,天上的占卜祖师“盘孜沙美”(神女)曾把占卜的方法赐与纳西族的祖先。她把三百六十种占卜的工具书都装在箱子里,并嘱咐求取占卜经书的蝙蝠使者在回归的路途中千万不能打开箱子看。蝙蝠使者不相信箱子里有占卜经书,便打开箱子看,结果所有占卜经书都被大风吹散了。其中最好的一部经书被金黄大蛙所吞食。蝙蝠使者请来了善射神蛙的“诗所多知”三兄弟,射死了金黄大蛙。该经书接着说,金黄大蛙死的时候:

蛙头朝着南方,尾朝着北方,身体朝着东方,肚子朝着西方死。金蛙八卦的来历嘛,就出在这里啦。

金黄大神蛙在要死的时候,说了五句咒语的话,精威五行就由这里变化出来。蛙的身体变出了东方的木,蛙的嘴巴变出了南方的火,蛙的骨头变出了西方的铁,蛙的胆变出了北方的水,蛙的肉变出了天地中央的土。所谓金蛙八卦就是由这里生出来的。

以上引文,在同一经书的不同译本《碧庖卦松》里又是这样记载的:

金黄大蛙临死时,叫了五声,就产生了木金水火土(木火铁水土)。……精威五行出处和来历就从此开始。

金黄大蛙死的时候,头向南方,尾向北方,箭镞(射死金黄大蛙的箭)向西方,箭尾向东方。其毛来变化,在东方出现了甲乙木的方位;其血来变化,在南方出现了丙丁火的方位;其骨来变化,在西方出现了庚辛铁的方位;其胆来变化,在北方出现了壬癸水的方位;其肉来变化,在天地中央出现了戊己土的方位。

这个故事,意在叙述古代纳西族的占卜起源和占卜所使用的工具。但其中谈到了精威五行思想,并认为精威五行最初来源于神蛙“叫了五声”。精威五行、五方、十天干等都由神蛙垂死而化生。这个故事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说东方是甲乙木的方位,南方是丙丁火的方位,西方是庚辛铁的方位,北方是壬癸水的方位,中央是戊己土的方位,和汉族的五行五方与十天千相配合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们就曾认为:东方属五行中的木,南方属五行中的火,西方属五行中的金,北方属五行中的水,中央属五行中的土。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对这种配合也有这样的介绍:“东方,木也。……其曰甲乙。……南方,火也。……其曰丙丁。……中央,土也。……其曰戊己。……西方,金也。……其曰庚辛。……北方,水也。……其曰壬癸。”看来,纳西族的精威五行说乃至五行五方说,在历史上曾经与汉族的五行说发生过某种联系。如果这个推测还不致大错的话,那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纳西族就与汉族文化有了密切的接触。五行说能在纳西族中保存下来,大概是通过纳西族的原始文化人——巫师们把它编造成具有自己民族的特点、需要和适合于自己思想认识基础的神话故事,并把它写进东巴经书而流传下来的。

另外,就这个故事中所说的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叫五声”这一点来讲,与自然产生说相比,显然是一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说法。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思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那么,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叫五声”的说法的积极内容又何在呢?这主要表现在它对自然界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解上。众所周知,在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都曾有过某一生物垂死化生世界的说法。较著名的如三国时吴人徐整著《三五历记》中所说的,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左、右目为日、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皮毛为草木。任昉的《述异记》又说:“昔盘古氏之死,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说法,只是化生世界的生物不同罢了。比如,有的是“老虎”(彝族),有的是“盘古盘生”(白族)等。这些****,都有世界发生论的意味。它们都反映着古代各民族原始的宇宙生成观,反映着古代各民族的“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在这一点上,纳西族的精威五行来源于神蛙说,在本质上与盘古化生世界万物说并没有什么区别。在古代纳西族看来,神蛙的各个不同部分可以变化为世界的各个部分,或者说,自然界的各种部分可以从金黄大蛙的头、尾、足、身等找到来源。这就是说,包括精威五行在内的世界一切事物,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对于精威五行以及世界五方的这种神话式的理解,无疑包含着古代纳西族人民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纳西族有一种古老的占卜法,即以一只青蛙画定占卜图式。这种图式,纳西语称作“巴格”(pa33 k?31)或“巴格贺空”(pa33 k?31 ho55 k'u55)。照纳西语意分析,“巴”(ba),意即“青蛙”,“格”(geq),原意为“鹰”,这里假借作“课”。若把“巴格”二音连缀起来,即译作“蛙课”或“青蛙占卜图式”。又,“巴格贺空”中的“贺”(ho)可译作“八”,“空”(ku)可译作“门”或者“方”。因为它是东巴经师用以排定精威五行和空间方位以及天干地支的占卜图,所以又有译作“金蛙八卦图”的。根据“巴格图”的实际内容,有人认为“巴格”可能系汉族“八卦”的音变;或以为藏语称“八卦”为“八卡”(pa33 k'a33),“巴格”可能系藏语“八卡”(pa33 k'a33)的音变。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巴格图”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如说,有一只金黄色的神蛙临死的时候:

蛙皮做变化,出现了东方甲乙木的巴格课;

蛙血做变化,出现了南方丙丁火的巴格课;

蛙骨做变化,出现了西方庚辛铁的巴格课;

蛙胆做变化,出现了北方壬癸水的巴格课;

蛙肉做变化,出现了中央戊己土的巴格课。

又说:

蛙身变出东方的木,

蛙嘴变出南方的火,

蛙骨变出西方的铁;

蛙胆变出北方的水;

蛙肉变出中央的土。

又说:

神蛙临死时:

蛙头向南方;

蛙尾向北方;

箭尾向东方;

箭镞向西方。

以上内容,在木里县纳西族祭司——“达巴”口诵经中又是这样说的:

青蛙的肝子变化,出现了木;

青蛙的心变化,出现了火;

青蛙的肺变化,出现了铁;

青蛙的腰子变化,出现了水;

青蛙的肚子变化,出现了土;

青蛙的头出现在南方;

青蛙的尾巴出现在北方;

青蛙的右脚出现在东方;

青蛙的左脚出现在西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