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唐朝天空:李国文散文集 > 关于鱼,关于熊掌

关于鱼,关于熊掌

只消提到鱼和熊掌,马上会想起孟老夫子这句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很赞成这种现实主义。

譬如,当文学家,就得舍去当政治家、企业家的念头,同样,当了政治家、企业家以后,还要当文学家,没有超常智慧,没有非凡才气,通常都是要出洋相的。所以,刘邦,一生只写一首诗,玩玩而已;乾隆,一生虽然写了四万首诗,其实等于什么也没写,同样也不过是玩玩而已。因此,一个文学家,去当官,去经商,去搞什么大文化,也只能是点到为止。忽然,他官越做越大,忽然,他钱越赚越多,忽然,他就秦砖汉瓦,唐彩宋瓷,在电视台大喷唾沫星子,那就大可怀疑他原来是否为文学家的料子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择其一,孟夫子两千三百年前的这番见解,至今仍具相当的真理性。一些同行所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无法两全的烦恼,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就是没有完全悟开这个道理而累心费力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市场行情,已无法了解了;也许当时黄河流域还有大量的野生熊类活动,猎取比较容易,因而价格相对便宜。作为美味佳肴的熊掌,其成本之高,鱼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吃过鱼,但不见得都吃过熊掌。因为,前者易得,后者难求,除有钱有势有权者,有这口福外,一般小萝卜头是享受不着,也享受不起的。所以,凡是能坐在那儿坦然享用熊掌者,肯定都是大人物。

早些年,我认识一位不大也不小的干部,他说他就吃过熊掌。他之所以吃到东北名菜“冬梅玉掌”,是沾了他给当秘书的那位首长的光,那自然是大人物了,大得连整个饭店都有三级地震那种晃荡感。当这道名菜端上来时,名厨跟进来了,餐厅经理也跟进来了。首长一尝,微笑,对身边作陪的省里负责人说,做得不错,味道也可以,就是,这只掌是冰箱货,怎么吃怎么觉得不如新鲜的入味,而且——喝一口茶,稍顿,才接着说下去——熊掌要想做得既劲道又滋润,非鲜货不可。遂放下筷子,表示兴味不大。

那名厨点头哈腰,对餐厅经理说,这位首长,是真正的吃家。

托了首长的福,我认识的这位朋友,得其所哉,大啖而特啖之,将那盘佳肴,一扫而光。讲完这段往事,他长叹一声,国文同志,我的首长得吃掉多少支熊掌,才能吃出那种细微差别的口感来呀!服了,服了!他赞佩不已。

孤陋寡闻的我,问他,那玩艺,吃在嘴里,到底是啥滋味?啥感觉?

他努力形容了半天,也不得要领。于是,我也就明白了,这位朋友为什么总是中间人物,就冲他这没水平的舌头,也休想爬得太高。

据我观察,在我们周围,这类能吃出熊掌是冰箱货的大人物,不多,也不大容易见到。而经常接触到的,多半是自己感觉到是大人物的人,张牙舞爪,神气活现,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看得你只闹心。在文坛上,此等货色,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比

比皆是。或以其哄抬物价的文名,招摇过市;或以其炒作而成的身价,不可一世;或以其出过一部弄潮小说,受到赏识;或以其写过几篇投机文章,风头忽健;便认为自己成为既吃鱼,又吃熊掌的大人物了。

一个小萝卜头,有了这种大人物感觉,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他从此不必仰脸看人;坏事,当别人开始仰脸看他的时候,就不免要抖擞(读如dè se),要显白(读如xiǎn bai),要拿劲,要烧包。这时,若是戴着白色高顶帽的厨师,过来向他请示:“先生,您看,先上鱼,后上熊掌,行不行?”他眼珠马上弹出老高:“不行,我就要一块上!”这等自以为是的大人物,其特点,就是敢“开牙”。

何谓“开牙”,这是一句颇流行于“愤青”口头上的北京话,意思是这家伙真敢张嘴,真敢大言不惭,真敢开条件索取,而且脸不红,心不跳。通常在说出这个词汇时,前面要加上“他妈的”这个定语,偶然也不加,即使省略掉,那语气也听得出来,可见此等人颇招人恨。

事实摆在那里,什么都想得到,什么好处都不能将他拉下,要了“东”,还要要“西”,要了“东西”以后,接下来还要席卷“南北”,自然便是这样一个结果:蛋糕盒子在那里摆着,盒子里面的奶油蛋糕不翼而飞,全让那些真敢“开牙”的家伙瓜分殆尽,连碎渣也不剩。因此,不能怪“愤青”骂骂咧咧,因为,道理再简单不过,社会全部的利益、资源、机遇、幸运,总量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有了,别人就没有,别人有了,你就只好空手。“愤青”看着这只空空如也的蛋糕盒子,能不瞪眼?

由于这个新兴词汇,我不禁想起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牡蛎》,那里面也有一个敢“开牙”的。

一对父子,在莫斯科的一条热闹的大街上行乞,儿子已经饿到神志昏迷的程度,他指着饭店门口的海鲜广告:“牡蛎!给我牡蛎!”这时,有两位戴高礼帽的先生站在他面前,瞧着他:“小孩子,你吃牡蛎?真的吗?这可有趣,你怎么吃法呢?”

于是,他们把这个小要饭的,领进那家饭店,给他要了牡蛎。

他狼吞虎咽地吃,最后,连坚硬的外壳也吃了。

“哈哈,他吃壳了!”人群笑了,“小傻瓜,难道这也吃得吗?”

这个在莫斯科大街上要饭的小乞丐,自然也算“开牙”一族。不过,他是上海话所说的“热昏”以后的谵妄,和那些在神志很清醒的状态下“开牙”者不同,不过,他颇走运,他吃到了。尽管最后连壳都吃了,出了洋相,但他吃的确实是产自法国马雷纳的牡蛎,挤汁的柠檬,是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运来的。

也许你会笑话这个饿昏头的孩子,真是个妄想狂,也许你会俏皮一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所有患妄想狂的癞蛤蟆,都是可以嘲笑的。生活方程式之复杂性就表现在这里,变数是层出不穷的,不可能会成为可能,可能也会变为不可能,到嘴的鸭子会飞,而莫斯科街上的这个

瘪三,当真地吃到了牡蛎。人间的许多天方夜谭,经过验证,倒并非全是虚无缥缈的神话。

这就是让你啼笑皆非的大千世界,这就是让你欲哭无泪的人间万象,在这个社会里,有的是对付你这等小角色的不变常规,但是,那些聪明的幸运儿,却总是能得到逸出常规的例外。昨天,他还坐在小板凳上,残羹剩饭,吮嘴舔舌,视人眼色行事;今天,扶摇万里,直上九霄,睥睨万物,不可一世。昨天,还像孔乙己那样寒伧,就茴香豆,捏个小酒,仰人鼻息;今天,嘴里嚼着肥美流汁的生蚝,成了什么都得到了的时代宠儿。

这都是我们大家目睹过的,像刚出炉的烧饼那样新鲜的天方夜谭。

故事到这里也就该结束了,但是,欲罢不能,因为时来运转的他,得意忘形的他,酒足饭饱的他,表演出色的他,不知为什么,鞠躬谢幕时,却在那张幸运的脸上,流露出那么一点点失落,那么一点点心虚,他发现黑压压坐满了观众的剧场里,掌声稀稀落落,让他沮丧到了极点。尽管打他爷爷那辈儿起,从未得到如此之多的荣誉、名声、实惠、利益,可是,他现在明白了,即使在这剧场里,他也没有得到全部,而这没有得到的部分,正是他最想要的百分之百呀!

呜呼,这就是孟夫子所说的“二者不可得兼”了。你吃了鱼,就不可能再吃到熊掌,而你若是吃到了熊掌,也就别想再吃鱼。在文学世界里,百分百的满堂彩,那就更非易事。这些年来,多少红得发紫,能把人吓个跟头的作家,无一不在嘘声中落荒而去,不知所终。有的更惨,还没来得及轰轰烈烈,倒彩声一片,不得不偃旗息鼓,吹灯拔蜡。

是文学,就是文学,不是文学,说下大天来,也不是文学。即使将这些名公的应景之作,每一个字都镀上黄金,拿到当铺去,柜台里的朝奉,只认镀上去的贵金属,而那些镜**月的文字,在坩埚里,不过灰烬而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