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清 > 默认卷(ZC) 乾隆摆宴

默认卷(ZC) 乾隆摆宴

这次皇帝请客的饭局,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菜肴之丰,食品之精,可谓盛况空前。可以想象,为了这次宴请,可忙煞了御厨房,当天该是如何的紧张热烈?该是如何的热火朝天?我估计,为开这四千人的饭,摆上四百张饭台,上千个火锅,厨师、采购、服务员、卫生保洁人员,所谓火头军这支队伍,往少里说,恐怕也得需要两千多人,而且得忙上两三个月,才能保证这顿饭不出纰漏。

五年以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恰逢这位皇帝的八十寿辰,那自然是更大的一次宴请。八月十二日,先进行宫廷寿筵,也就是所谓的“暖寿宴”。先是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王以下文武大臣、官员及绅民耆老,蒙古王公、贝勒,回部王公、伯克,金川土司,台湾生番及安南国王阮光平,朝鲜、缅甸、南掌等国使臣环跪称庆。然后,御重华宫,张乐设宴。

这还只能算是一次热身,正式宴会是十三日,帝八十寿诞的正日子,先于奉先殿举行庆贺礼,再于宁寿宫举行“千叟宴”。这次庆祝华诞盛大活动,当然仍旧由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和坤主持,他真会哄老爷子开心,想出很多花花点子。内外宫殿,仪式卤簿,大小仪物,喜庆装点,无不新办。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一路上,楼台饰以金银翡翠,华丽宏大,美轮美奂,戏装人物,栩栩如生。假山设以机关窍门,务求新奇,动其枢括,自动开阖,极尽奇巧。其奢侈靡费程度,更超过他六十、七十岁的生日庆典。这近六千人的连续好几天的大吃大喝,不用说,要比前几次宴请,组织更多的人力,动员更多的物力,至少得有四千个厨子,投入疯狂的煎炒烹炸之中。

牛羊肉、蔬菜、酒水、米面,源源不断地从东华门、西华门、地安门,往紫禁城里的光禄寺运去。

光禄寺,在封建社会里,就是为皇帝做饭的炊事班,也算得上是一个不上不下的衙门。既然是衙门,就有大大小小的官吏,既然有官吏,就有等级不同的阶别。据清人梁章钜的《称谓录》考据,光禄寺下设太官署、珍馐署、良酝署、掌醢署等机构,有主膳食的太官,有主饼饵的汤官,有主择米的导官,这都是一级主管。下面还有膳夫、尚食、庖人、酒人、品尝官等二级主管。按“尚食比郎中”的待遇,郎中相当于司局级,那么光禄寺是部级单位无疑。所以,皇帝的大厨,手下统率好几百个厨师,好几千个勤杂人员。

清人方濬师的《蕉轩随录》,其中《光禄寺厨役》一节,提到这个管吃饭衙门的历代编制,从来都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官僚机构。依《汉旧官仪》:“太官、汤官、奴婢各三千人”,这就是九千人。依明首辅徐阶《清查光禄寺厨役疏》:“嘉靖九年议准不足四千名方许收补,盖本以四千名为额数。后虽加添一百名,揆之事理,总当不过四千一百名”,这也至少有四千人。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官本位的社会中,帝国政府的任何一个机关,都处于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一直到谁也压缩不下来的恶性循环之中。

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冬天,乾隆的爷爷,曾经与大学士谈到明季之腐败,他认为最后导致明代亡国的根源,主要的原因:一败于宫廷奢靡;二败于官场冗员;三败于宦官擅权;四败于将相内讧。仅食国家俸禄的人员无限扩编一项,也使得这个政府不胜负担而垮台。这位皇帝统计,当时在紫禁城中,宫女有九千人,太监有十万人,尤其不可理解的,光禄寺做饭的有四千人。可是,在紫禁城里,“饭食恒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我想,康熙不会无中生有造前朝的谣。

任何一个政府的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的话,都不能不严肃地对待精兵简政这样一个话题。也许有鉴于此,《大清会典》规定,“膳房属下庖长四名,副庖长四名,庖人五十名,厨役二十八名”,另加内膳房厨役六十七名,通计不过一百五十三名。但实际上,到了乾隆当政,凭这区区不足二百位厨师,为圣上大办宴会,简直就成了笑话。纵使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以一当十,也无法完成这位皇帝,动不动就是四五千人的庞大国宴。连把碗、碟、筷、匙,一一放到宴席的台面上去,也是来不及的。

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政策比不上对策,上面的规定挡不住下面的灵活运用,各取所需,自然会有明的暗的办法,或巧立名目,突破编制;或假公济私,增加名额;或欺上瞒下,编外存员;或弄虚作假,暂借长用。这一切得以横行无阻,很大程度上由于乾隆晚年倦勤,虚荣日盛,不理政事,大权旁落;更由于和坤权奸当道,遮天蔽日,为非作恶,肆无忌惮。于是,可以想象,皇帝的厨房,与中国的任何机关一样,有人不做事,有事无人做。一方面,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一方面,永远感到人手不够,永远要求扩编加员。

即使英明如唐太宗这等样板皇帝又如何?《新唐书》的《曹确传》说:“太宗著令,文武官六百四十三。”《唐百官志》略略放宽一些:“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七百三十员。”而据杜佑《通典》:“唐文武官及诸色胥吏总三十六万八千六百六十八人。”这样悬殊的差别,实在太惊人了。英主尚且如此,其他统治者恐怕只能更加失控了。

更不用说年事已高的乾隆了,他才不在乎这点靡费。因为,他已摆宴上瘾。而且,要知道,人老了,就有了老的“五怕”和“五好”,他是非如此这般不可的:

一、怕冷清,好热闹;

二、怕冷场,好铺排;

三、怕冷落,好风头;

四、怕看冷脸,好听恭维;

五、怕人们对他冷淡,好大家向他致敬。

大概这是老年人的通病,也是绝大多数老人都难免的人性弱点。

上了年岁的乾隆,怎么能例外?如果早年还多少有过英武之气,也渐渐消逝殆尽;如果早年还多少有过的睿智之明,也终于磨蚀无存。因此,热衷于在紫禁城里,宴请王侯将相、文武百官,举办盛大庆典,招待边疆各族、宗室耆老,用这种办法,祛除“五怕”,满足“五好”,恐怕是这位老爷子不得不常常使用的办法了。

因为凡赴宴者,一边吃着满汉全席,一边喊着万寿无疆,不过都是动嘴的事,何乐不为?

老实讲,动嘴吃,不难;动嘴说,就更不难了。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在皇帝老子面前,要做起这种事来,最拿手了。拍马屁,谁不会?唱赞歌,谁不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