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清 > 默认卷(ZC) 乾隆摆宴

默认卷(ZC) 乾隆摆宴

平心而论,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开创性的民族,都是棍子敲在脑袋上,板子打在屁股上,或者,洋枪洋炮戳在心口,才肯变一变祖宗之法的。独独在烹调上,我们完全可以扬眉吐气,趾高气扬,全世界的人,都不能不膺服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五千年来这班能吃、好吃、善吃、懂吃的大小官僚们的嘴巴。而要评功摆好的话,光荣非皇上万岁那张嘴莫属。

读清人昭梿的《啸亭续录》,看到乾隆皇帝这种摆宴成瘾的癖好,实在深感这个世界上,拥有极大权力的统治者,竟能将其权力的使用,发挥到极致。竟能想出许多名目、道理、办法,把人找来陪他吃饭,在大宴小宴,便宴盛宴,赐宴召宴,贺宴寿筵上,寻找那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同声欢呼的感觉,以及被宴请者受宠若惊的感觉,战战兢兢的感觉……这可谓达到了极致境界。

所有这种种加在一起美滋滋的感觉,吃到嘴里的食物究竟是什么味道已无关紧要,而体现权力之顶天立地,才是摆宴的主旨。

在这本野史笔记中,乾隆办宴,有下列各种:

曲宴宗室——“每岁元旦及上元日,钦点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王、贝勒、公曲宴于乾清宫,及奉三无私殿。皆用高椅盛馔,每二人一席,赋诗饮酒,行家人礼焉。”

廷臣宴——“每岁上元后一日,钦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勋功者宴于奉三无私殿,名廷臣宴,其礼一如曲宴宗室礼。”

茶宴——“乾隆中于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大臣之能诗者,曲宴于重华宫。演剧赐茶,仿柏梁制,皆命联句以纪其盛。复当席御制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后遂以为常礼焉。”

宗室宴——“乾隆甲子,上宴王公及近支宗室百余人于丰泽园。乾隆壬寅,普宴宗室于乾清宫,凡三千余人,极为一时之盛。”

除夕上元筵宴外藩——“每年终,诸藩王、贝勒更番入朝,以尽执瑞之礼。上于除夕日宴于保和殿,一二品武臣咸侍座。新岁后三日,宴于紫光阁,上元日宴于正大光明殿,一品文武大臣皆入座,典甚钜也。”

大蒙古包宴——“乾隆中廓定新疆、回部、哈萨克、布鲁特诸部长争先入贡,上宴于山高水长殿前,及避暑山庄之万能树园中,设大黄幄殿,可容千余人。”

昭梿为嘉庆朝散秩大臣,因为他是近支宗室,八旗勋族,可以享受优渥待遇,不必认真上班做事。所以才得以喜好文墨,雅爱辞章,写下这部随笔。因为其中记述了很多有关皇家的礼仪庆典、章法制度方面的资料,还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他的先人,肯定也有过进宫与宴的光荣,参与盛会的功劳,所以,娓娓道来,记忆犹新。乾隆这个皇帝,史书称他“性喜夸饰”“好大求功”“晚年倦勤”“蔽于权幸”。这些中国历代老年统治者的毛病,他都拥有。后来,老是官员给他齐唱颂歌,看的都是熟面孔,听的都是老调子,老爷子嫌不够过瘾。于是,别开生面,让百姓也加入到礼赞大合唱中来,声势无疑更壮观,内容无疑更新颖,这就是昭梿笔下所描写的“千叟宴”了。

据昭梿说,千叟宴始于康熙:

癸巳年,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乾隆无论在次数上还是在人数上,都要胜其祖父一筹。前后共找九千八百多个老头子,跪在一个老头子前面,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那场面一定很壮观,但也不免滑稽。

当时,要一下子在京城地界找数千老头子,大概着实要让八门提督大伤脑筋。

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拿着请柬,颤颤巍巍的、步履蹒跚的、瘪嘴缩腮的、耳聋眼花的老头子,一个个穿着像装椁一样的朝服,向紫禁城迸发的场面,那肯定是一幅世界末日来临,木乃伊大巡行的景象。

可这些老掉牙的乾隆客人,一是得进皇宫之有幸;二是得睹天颜之激动;三是得吃华宴之感奋;四是得以远远地朝当今万岁爷磕一个响头之终生难忘,那雀跃之情,那欢呼之声,那喜极之血压升高,那失控的鼻涕泪水,整个皇城的各个角落,到处是暮气没落的老朽,到处是陈旧霉腐的古董。套用一句时髦的语言,这帮老东西,可真把老北京给“PK”了。

但是,虚荣好胜,喜谀夸功的十全老人,却得到空前的满足,自然是龙颜大悦了。

乾隆四十九年(1784),他就决定要开千叟宴,庆祝他登基五十年。以和坤为首的马屁集团,成立御诞筹备委员会,为迎合老爷子大张旗鼓的习性,规定四品以下,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始准入席,这样一算,人数已至三千。呈报上去,乾隆觉得人不多,不热烈,和坤马上领会意图,又将与会者的年龄标准降低,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者,俱准入席。这样,人数达到三千九百之多,老爷子微微一笑,“OK”了,批上两个字:“钦此!”很满意和坤的表现。

接下来,乾隆五十年(1785)的正月初六,帝御乾清宫赐宴,凡亲王、郡王、大臣、官员、蒙古贝勒、贝子、公、台吉、额驸、回部伯克、番部首领、朝鲜国使臣及士、商、兵、民等年六十以上者三千余人皆入宴。官员、兵、民年九十以上者、文武大臣年七十以上者,俱准其子孙一人扶掖入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