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上):战官渡本初败绩
曹操以七万兵力和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对阵,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攻多、以弱击强的战役。官渡一战,对曹操来讲,至关重要。秦、汉之际,得中原就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必先取中原。袁绍不除,中原不稳定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就是他一个永远的心腹之患。而且,袁绍在实力上占压倒优势,你不把他吃掉,他就会把你吃掉,这是早晚的事,一场生死决战,势不可免。所以,曹操进军洛阳之后,除吕布,逐刘备,拒袁术,抚孙策,都是在为彻底消灭袁绍作准备。
在黎阳相峙、延津交手以后,曹操便有信心寻找战机与袁绍决战了。
其实,曹操忌绍。在垄断住汉献帝后,最买账的还就是这个袁绍,赶紧封了一个太尉给袁绍。袁绍偏不领这分情,拒绝接受,曹操只好把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他。由此可见,袁、曹之差距,不完全是军事实力的强弱问题,哪怕在心理上,双方也是很不平等的。
《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群蜂起,莫不假其名。”“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因此他在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个人魅力、民情舆论上也比曹操有号召力。所以,曹操与袁绍决战,不仅打军事仗,还要打政治仗。
面对强大的敌人,排除曹营上上下
下的心理压力,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其实是在理论上巩固曹操的心防优势。而荀彧批驳以孔融为代表的畏袁思想,也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真实情况,在增强斗志,鼓舞人心上,起到很大作用。官渡之战的胜利,思想准备是相当充分的。
这场战争,袁绍所以兵败如山倒,是败在决策上。而决策失败,又和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性格分不开的。所以,许多决策的错误,包括我们身受体知的,无不可以从失败中找出个人性格的劣质因素。
两军对垒,当然也是双方统帅才智的较量。一个具有“矜愎自高,短于从善”许多劣质因素的袁绍,怎么能敌得过那礼贤下士,光着脚跳下床,来不及地迎接许攸的曹操呢?败局是注定了的,田丰、沮授早已知道自己必死的命运。
白马之战后,《三国志》称:“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曰‘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趋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从这段文字,看到:一、曹操在最前线,身先士卒。二、曹操习惯近战,“勿复白”
,“未也”,意在等待敌人靠近,这种需要胆略的沉着,见操之谋略和勇气。三、曹操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一见敌方“分趋辎重”,忙于抄肥,“公曰可矣”,遂猛攻狠打,卒取得胜利。而相持阶段以后,在乌巢劫粮的突袭行动中,他亲冒矢石,“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绍将淳于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遗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十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就这句“贼在背后,乃白!”就可体会曹操的无畏之势和英武之气了。
但劫粮的主意,却是出于袁绍手下谋士许攸之口。袁绍手下谋士很多,但互不相能,内斗不已,各保其主,因利相争。窝里哄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而越是凡庸的主子手下,这种争吵也越是利害。许攸因为此故,背袁投曹;这一次出卖,便让袁绍永世不得翻身了。
从发兵讨卓开始,袁绍就未有任何才禀的特殊表现。这和我们看到的许多无能碌碌之辈,连一句整话都说不下来,由于历史的误会,居然窃居人上,尸位素餐,是没有什么两样的。若能甘于凡庸,无所作为,在他治下的子民,也许是份福。而越是这样的货色,越不安生,越要弄出些不得人心的名堂。最后他身败名裂,陪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却一次次不停地反复着,不知何时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