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下):劫乌巢孟德烧粮
谋士许攸,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戏剧性的人物之一,从他三十回献计袁绍亮相,到三十三回身首分离退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可应了一句俗话,戏文不在长短,好看就好,角色不分大小,精彩就行。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能在历史转折关头,起过一点作用,留下一丝痕迹,也就不虚此行了。
在《三国志》中,许攸露面,却是大大早于众人的。他匹马单枪干革命的时候,刘、关、张还是失业青年,下岗职工,属于无名鼠辈,而他“光和末,黄巾起”,已经敢于与“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淝侯”。这种废立皇帝的事情,也只有董卓那样的野心家才干得出来,可见这个南阳许攸,具有怎样的胆量了。其间,“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所以《魏略》说的“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不甚可信,据《英雄记》,“初,绍去董卓出奔,与许攸及(逢)纪俱诣冀州”,许攸随袁绍逃冀州之前,就与曹操有来往,打交道了。所以,一定要知道许攸是老资格、老前辈,走过大码头,做过大买卖,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那么效忠袁绍,为什么也不那么买曹操的账了。
性格决定命运,正是有了这份本钱,才有了他的傲慢,他的自大,他的藐视一切,他的率意而为。碰上袁绍,能够容得了他,说明袁绍到底还
是大家出身,再怎么恼火他,总是有一点容人雅量。哪怕虚伪,至少他还虚伪得起来。曹操则不同,这个超强势的人,一旦视许攸的危险性超过安全系数,那就不会陪他玩了,吕伯奢的下场等待着他,决不手软。所以,袁绍一生杀人很少,曹操一生杀人很多,这一点,才智过人的许攸,竟然转不过这个弯,这大概就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了。袁绍再窝囊废,一口饭总有他吃的;曹操很精明,却会让人脑袋搬家。他以为自己为曹营立不世之功,曹操还不得感恩戴德。在胜负未决,难以为继之际,背袁投曹,当然是最佳时刻的弃暗投明。其实此刻的曹操,远不是他当初熟悉的曹操。南阳许攸,这一步迈出去,死神的丧钟就要为他敲响了。
《曹瞒传》:“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
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这一截文字,要比《三国演义》来得精彩。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大喜过望,他当然知道这个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在这关键时刻穿过火线,必定手里握有干货,没有见面礼,干吗冒生死危险前来?若不是曹操也在眉毛着火,难上加难之际,才不会情急之下,连鞋都来不及穿,光脚跑出来迎接。许攸马上识破这位老朋友在表演,向许都要粮的十万火急的求援信,在许攸手里,还装什么孙子?只是为了不使曹操下不了台,没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罢了。但许攸啊许攸!如此精明之人,竟因投诚心切,连最起码的讨价还价,也给省略了。
烧粮计划,袁营虚实,他老兄一口气和盘托出,曹操恨不得马上进入战斗,而卖主以后的许攸,竟无半点羞耻之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无负于袁绍。在《汉晋春秋》中:“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许攸走这一步,就别怪我不辞而别了。
许攸之死,这个结局是必然的。《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