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二十九回(下):碧眼儿坐领江东

孙策最后金疮进发,26岁死于非命,看来确实少年气盛。

他的谋士虞翻早劝过的:“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他答应过的:“君言是也!”结果,答应归答应,做归做,以至于毙命,这真值得那些言行两违者引以为戒。

孙策临终时交代孙权,“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他终于认识到凭一介膂力,独门武艺,未必保得了江东,扩而大之,军事实力强大,武装力量雄厚,对于江东的长治久安,只是一端,而非全部,人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于是,孙权的周围便有周瑜、张昭、鲁肃、张统、顾雍等能人贤士。周瑜所推荐的鲁肃称得上是东吴孙权的思想库,但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戏中,鲁肃的形象,因为要衬托诸葛亮,故而被描写成近乎呆气的老好人,显然有背历史真实。

没有真正的思想家,革命不成气候,有了这类空头的思想家,革命也不成气候。

高瞻远瞩,把握大局,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的鲁肃,表现出战略上的高明。他认为:荆州的刘表、黄祖,弱而可图;中原

的袁绍、曹操,强而难制。因此江东的进取方向,应向西而不是向北,据长江之险而守,徐谋天下大计。“孙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因为他从此有了主心骨。以积极进取的保全,来代替消极防御的自卫,鲁肃此举,奠定了吴在魏、蜀之争中相对从容的局面。在任何情况下,被动不如主动,即使在完全的劣势下,也不应该坐等一败涂地的结果,而无所作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构想,是鲁肃,而非诸葛亮最先提出来的。

“夫兵者凶器,战者危器也。”孙权改变了其父其兄好战逞强的形象,励精图治,深得民心。

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到孙权,“周瑜荐鲁肃,权即用肃继瑜。权怒甘宁粗暴,吕蒙谓斗将难得,权即厚待宁。刘备之伐吴也,或谓诸葛瑾已遣人往蜀,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操,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吴蜀通和,陆逊镇西宁,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妥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权又不自护其非。权欲遣张弥、许晏浮海至辽东,封公孙渊。张昭力谏,不听,弥、晏果为渊所杀,权惭谢昭,昭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

,昭犹辞疾,权烧其门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乃灭火,驻门良久,载昭还宫,深自刻责。”“权用吕壹,事败,又引咎自责,使人告谢诸大将,曰,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发有二色,以谓表里足以明露,尽言直谏,所望于诸君,诸君岂得从容而已哉!”

最为感人者,“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忧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

孙权的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三国志》说他“形貌奇伟,骨体不恒”,这种非同寻常的形容,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不同于众,也是他的一个特色。《三国演义》将这一回称之为“碧眼儿坐镇江东”,黄种人眼珠都是黑的,他怎么是绿的,难道具有白种人的血统?两汉期间,民族混居地区,彼此通婚现象普遍。作为江东第一家庭,孙坚、孙策拥有众多姬妾,其中当不乏来自西域、来自海外的美女娇娃,实属正常。因此,出现这样一个混血儿,也许并不突兀。虽然,曹操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说法,但并非对其容貌、身材、体态、外形的赞美,接下来的一句话,“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仍是出于政治家眼光的一种感慨。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