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夹缝之中求生存

夹缝之中求生存

第二十四回(上):国贼行凶杀贵妃

魏、蜀、吴三分天下,刘备一直是在颠沛流离之中,逐步拓展,最为步履艰难。

魏得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利(中原腹地悉归于曹)、人和(谋臣良将、贤俊鸿儒均集中在许都),吴守江东一隅,励精图治。只有刘备,茕茕独立,无所依傍。他在未入蜀前,先后依吕布,投曹操,奔袁绍,直到向刘表、孙权寻求庇护,不止一次地置妻子家室于不顾,兄弟分散,仓皇逃脱,流离失所。比之曹操,比之孙权,他处于困境中挣扎奋斗的时间要多得多。

官渡决战,曹操并不急于动手,先是引兵黎阳,两军对垒,然后相持两月,互不动手。看起来似乎是在摸底,是在试探,其实不然。一是袁绍方面,高层尚未统一思想,迟疑不决;二是曹操方面,外部存在许多麻烦,需要打理。曹操的除吕布,逐刘备,拒袁术,抚孙策,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彻底消灭袁绍作准备,预先扫清周围,免除后顾之忧也。看来袁绍确实比他老弟袁术高明不多,曹操和刘备已经撕破脸,他为什么不见缝插针,煽风点火,加油添醋,挑拨离间?只是一味地等着看笑话而不作为,真是不堪救药。

曹操扫清外围,先打次要之敌,然后集中兵力对付袁绍。部将们不理解:“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

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郭嘉这一番话,坚定了曹操暂时放下袁绍,先行攻打刘备的决心。

刘备其实是个军事白痴,《魏书》曰:“备谓操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按照刘备当时的薄弱兵力,根本不堪与曹操一战。所以,他抱有幻想,认为曹操未必真的要来收拾他,也未认真备战,确是事实。刘备又一次被扫地出门,抱头鼠窜而去。这对曹操来讲,去掉一大心腹之患。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抬举刘备,未必当真,这回说“备乃人杰也”,可能是领教其哭鼻子式的韬晦确是独门功夫。因此,一个有能力的人,可用,也可不用;但一个有野心的人,则必防。他煮酒论英雄的时候,高抬着刘备的同时,也许就戒备着这位皇叔了。所以,将其赶出东线徐州,是预料中事,否则,曹操没法安心在西线与袁绍决战。

袁绍确系曹操的第一号劲敌,但他已呈衰势的现状全在曹操掌握之中,否则曹操不敢有与之决战的信心。刘备虽非等量级对手,可却是生气勃勃的对手,不容稍有懈怠,因此必须在其羽翼未丰之前解决

,这也是人所尽知的战略。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实在是世象的准确描写。三国初期,袁绍实力最强,称得上是霸主,曹操渐渐壮大起来,当然不买账,于是,这两个人明摆着要决一胜负。刘备夹在当中难做人,如果他安心服低,侍候这两位中任何一位,饭总是有得吃的。然而他并不甘心当二等公民,就得游走于两强之间,于夹缝中求生存,寻出路。弄好了,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弄不好,走错一步,老本也得搭上。所以他不得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甚至放下身段赔笑脸,求这两位代为缓颊,明知曹操决不会轻饶,也不得不伪作谦恭,这就是刘备的厉害了。

在夹缝中求生存,当然也是一种磨砺。既要保存自己,不被吃掉,又要发展自己,以待来日。有求于他人的荫庇时,韬光养晦,保持最低姿态;利用列强彼此矛盾时,挑拨离间,可又不露痕迹。胯下之辱,称臣不贰,闻雷失筷,卧薪尝胆,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句民间谚语倒是准确地描绘了刘备在创业过程中的艰辛。由于根基薄弱,实力不足,地盘有限,资历、声望、影响、权威还不到一呼百应的地步,所以只能在苟安中徐图奋进,在迂回间寻觅生机,因为空隙总是有的,善于把握住机遇,便会脱颖而出,一展宏图大志。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