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真为吕布一哭

真为吕布一哭

第十九回(下):白门楼吕布殒命

真为吕布一哭!古往今来有多少盖世英雄,常常败于这种不经意的疏忽上。要是不打那顿瞌睡的话,谁又奈何得了他?

这事还是得先从陈宫说起,这个过于感情用事的谋士,出了很多解围的点子,或分兵合击,或断其粮道,立足点都在一个“打”字上。而从不考虑说和或议降的其他方案。一个谋士,不以谋主的意志为意志,而以自己的意志左右谋主,那就可能是一颗定时炸弹。其实,在最初交锋时,曹操诱降过吕布,“公有讨卓之功,今何自弃前功而从逆贼耶?倘城池一破,悔之晚矣,若早来降,共扶王室,当不失封侯之位。”当时,吕布并没有斩钉截铁地驳回去,说明他是听进去了,而且在思考曹操的建议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他没有把话说死,以“丞相且退,尚容商议”八个字回答,表明了他留有余地的态度。因为和或者降,对吕布来说,家常便饭,但陈宫反曹心切,水火不容,生怕吕布动摇退缩,从幕后跳到前台,站在吕布身旁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差点要了曹操的命。

吕布之死,拉开炸药引信的,正是他的猪队友陈宫。他这一箭,封死了吕布的退路。若当时劝吕布献城,难保曹操不会成为董卓第二。这对吕布来讲并非难事,如此,汉末的争霸局面则未可预料了。

接下来,先是严氏“将军前程万里,请勿以妾为念,言罢痛哭,布闻言,愁闷不决”。后是貂蝉“将军与妾作主,勿轻骑自出”,“布于是终日不出,只同严氏、貂蝉饮酒解闷”。活活画出吕布陷于生死情爱中,完全没了主意的尴尬状态。作为一军之帅,儿女情长,也许会被笑作太没出息,不是成事之辈的作为,然而,吕布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这种再正常不过的表现,要比刘备视妻子为衣服,置之不顾,说扔下就扔下,只管自己逃命要好得多。

围城之战,持续两月,围的人吃不消,被围的人更吃不消,此时此刻就是双方主帅意志的较量了。看谁能走准走稳每一步,不给对手钻空子,而且诱导对方犯错误,得以找机会下手。结果,吕布还是败在了酒上。人处于逆境,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神经质,就是沉不住气,最怕理智控制不住感情,最怕为些许小事而大发雷霆,于是激而生变,出不该出的纰漏,引发了可怕的军队哗变。曹军因此得以进城,得以近战,吕布从平明直打到日中,在曹兵稍退那刻,“布少憩门楼,不觉睡着在椅上”,于是,束手就擒。

其实,这次看似偶然的失误,却也是他完蛋的一种必然,不打瞌睡,他也会因为别的什么差错,而成为阶下之囚。他太英武了,太神勇了,至少在他的全部敌手中,还没有一个与他势均力敌。既然

无法正面将他扳倒,那就只有等待他自己犯错误时收拾他了。凡英雄多自信,多自信则缺乏周密细致的防范意识、不肯稍懈的警醒头脑。于是,这一顿瞌睡,就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众目睽睽之下,“人中吕布”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步。

因缚太急,吕布乞缓之,曹操说,缚虎不得不急。因被视为虎,吕布觉得有一线生机,遂说服曹操,“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而且,吕布说得更具体,“明公将步,令布将骑”,你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这样完美的组合,打天下还有何难?曹操有点动心,顾谓刘备,“何如?”刘备一句话,立刻断送了吕布的性命。

从去除眼前劲敌的心理出发,提醒曹操,“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借刀杀人,第一够毒,第二起效。但从长远的战略目标看,让曹操养虎遗患,引贼入家,对刘备将来的处境可能更为有利。可见此刻的刘备,既无雄图大略,更无远见卓识,只求分一杯羹即满足。其实,给吕布留一条命,将来倒霉麻烦的,必是曹而不是刘,何必劝曹杀吕呢?太短见,也太性急了。他后来叮嘱关、张“勿犯曹公军令”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甘心居下的跟班心态。织席贩屦,小本买卖,盯眼面前的算盘,生意人的小精明,在刘备身上,全得到最完全的体现。按老百姓的看法,刘备就是不够意思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