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十胜十败说

十胜十败说

第十八回(下):夏侯惇拔矢啖睛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一个持唯实力论,一个持以道御之的精神论,袁绍有实力,相信拳头的力量,曹操没有实力,只好依靠头脑和正义精神。

汉献帝建安初年,许都的曹操,有汉献帝这张牌,曾经以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责备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其实,这是一着臭棋,他中了保皇党挑拨离间之计,这些反曹派,恨不能他和袁绍交手,打得头破血流才好。后来,他悟过来了,在群雄互斗、征战不已的格局中,他并不是最强的。而他所惧的,正是比他强得多的袁绍,何苦去招惹他。“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从实力考虑,他对于刘备、吕布、袁术、孙策、刘表等,并不是非常在意。独对袁绍,曹操不敢不买账,于是,改变政策,拉拢过他,许诺过他,用献帝的名义,封官许爵。袁绍不领这分情,拉着脸子,端着架子。曹操只好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他,以求暂时的平

静。正好,袁绍也是个想当皇帝的野心家。《资治通鉴》建安四年载:“袁绍既克公孙瓒,心益骄,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宜应天人,称尊号。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皆言包妖妄,宜诛,绍不得已,杀包以自解。”一方面心怀祸胎做皇帝梦,一方面大义凛然灭国贼,这样的胃口,一个大将军怎能在他眼里?

两强对峙,各不相让。冀州,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许都,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操、绍决战,势不可免。此时此刻,第一枪没有打响以前,袁绍相当笃定,曹操不免忐忑。

曹和袁,反董卓时,还算志同道合,稍有情谊,但各霸一方,身强力壮以后,把对方吃掉,就是连做梦也放不下的事情了。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打的是兵员和粮秣。在地盘上,曹弱于袁,在实力上,绍强于操。所以,无论硬件、软件,舆论不看好曹操,包括曹操自己,也不看好能否与袁绍一战。“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然而,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真英雄,他不惧战,但也不求战,他要等待,他苦苦等待什么,就是等待他说过的以道胜之的“道”。袁绍之所以不能被称为英雄,强兵压境,气势汹汹,优势尽占,却不会用这强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时候,对于作为统帅的曹操来讲,进行这样一场大的战争,以弱胜强,以寡

敌众,不仅仅要思量军事实力问题,还必须在战略指导思想上,要做出涵盖着政治、经济的通盘考虑。这时,谋士们的任务,就是循着他的一贯思路,“以道御之”的“道”,从理论上予以证实并发展之。贾诩这位谋士,攻守有道,多有创见,知己知彼,料事如神,是一个很出色的战术参谋;而郭嘉、荀彧,乃人中之俊,则是具有高度战略眼光的智囊。郭嘉的十胜十败说,给曹操奠定了取胜的信心基础。

此时,郭嘉方28岁,即为曹操幕下谋士,可见曹操用人之不拘一格,不像一些老前辈总以乳臭未干为名排斥青年,甚至和青年人过不去。郭嘉曾投袁绍,见其“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遂改投曹操,时年27岁,受到重用。因为,他近距离地接触过袁绍,太了解这个名望甚隆、实力甚强、谋士甚多、兵将甚众的一方诸侯,不过是个花架子,便对曹操作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的必战论。《三国志·武帝纪》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全面盘算,精确衡量以后,得出结论:袁绍虽是庞然大物,但外强中干。由此看,谋士与主帅所见相合,则破绍必矣!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