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上):贾文和料敌决胜
贾诩,凉州姑臧人也。认定这一点,便知道为什么他的一句话,一个董卓倒下,四个董卓重来,导致真正的天下大乱。罪在谁?一般人咸推到偏执狂的王允头上,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应该说,后来成为曹操第一谋士的贾诩,是不能辞其咎的,所以,我不相信关于贾诩的完美无缺说。
历史,之所以不能全信,就在于这种选择性失明,往往起到很不好的诱导作用。所有有关汉末的史料,涉及这段董卓死后的再度战乱的,均言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害之甚,遗患之重,以致汉王朝一蹶不振,走向终结。而其始作俑者贾诩,没有受到一点质疑,这不是很值得奇哉怪哉的事情吗?
古凉州,地处陇西,自古就是不毛之地,由于胡汉杂居,争斗不断,习惯拳头讲话,动辄刀枪厮杀,因而当地民风,剽悍粗野,强横好斗,崇尚暴力,嗜血残忍。董卓的凉州兵令中原敬畏,以其能征惯战,烧杀抢掠而名。凉州人之横,横在抱团,一旦走出凉州,面对外部世界,特别看重乡党情谊。乡党,是一种因地域水土而形成的情感组合,大多数情况下不大起作用,而一旦外在压力加强,这组合也就产生相应的排他性。这就是董卓被点了天灯,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被近侍杀了,王允赦天下,独不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的原因。四条汉子一看势头不好,准备吹灯拔蜡拆戏
台,回凉州的当口,贾诩站出来拦住他们的去路。
贾诩之所以挺身而出,一是乡党情结,大家都是凉州人,这是最为主要之因素。其次,是贾诩对于关东士族压根儿不把西凉土豪放在眼里的心理反弹,因此他有一种不能让你王允赢得如此痛快的报复冲动,天下谋士多焉,我也来初试牛刀一番,让你们领教领教吧。
事情马上发生戏剧性变化。《三国志》曰:“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他先打出来的就是这张凉州牌,这是最有效用的催化剂,一场重新洗牌的游戏开始,一直到洛阳被糟蹋到连树皮都被剥光为止。当四条汉子想起来论功行赏时,诩“固辞不受”,固辞,说明他明白什么叫助纣为虐。后来到底离开四条汉子,投奔驻军在华阴的段煨,“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于是,这位谋士再一次跳槽,投驻军南阳的张绣。段煨也好,张绣也好,都是凉州人,你便了解这位谋士的大致轨迹了。
良禽择木而栖,贾诩投身曹营,乃迟早之事,而且他也只能有这样的选择,袁曹之间,他到底倾向关东士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呢,还是愿意跟没有什么根基的曹操呢?何况前在宛城,曹操已经向
他招手。他以“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而婉拒。这样,说服张绣与他同进退,既不轻率就之,也不傲慢拒之,让曹体会他的厉害,让张佩服他的英明,棋一步一步地走,饭一口一口地吃,这就是他的审慎和自尊了。
固然,见异思迁,朝秦暮楚,人格上站不住脚,未必能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但抱残守缺,顽固死硬,长一个花岗岩脑袋,也只是徒为他人嘲笑的话柄而已。贾诩为大谋士,肯定要走这一步,不请自来,未免有点掉价,一请就来,那就更欠矜持,他自然不屑为之。这位段位极高的棋手,采取了敌对交锋的直接进攻手段,在较量中,使对方认识自己的分量,领教自己的才能,俗谓之曰“不打不相识”,“不掰腕子不知手劲”,即此谓也。方今天下,英雄其谁,贾诩这样一个特立独行、识见卓越、韬略远深、机智灵敏的聪明人,会心中无数乎?当他目睹汉献帝成为曹操手中一张牌,握天子以令诸侯,怎么打怎么顺,全盘皆活之后,对这支绩优股,他能不投资吗?
他当然不是特别愿意与段煨、张绣这样的凡俗之辈共事,更看不上白白糟蹋了汉献帝这张牌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鸡犬之徒,乡党之谊,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所以他一定在曹操与他交锋中,打一个棋逢对手,将遇良相,才能为他最后走进曹营,铺垫下这种在数学上“负负得正”的正面效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