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上):吕奉先射戟辕门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成功因素有二,一是精彩的故事,二是生动的人物。《三国演义》所以家喻户晓,众口流传,就因为这部书中,既有吸引读者的故事,更有吸引读者的人物,而吕布,则是《三国演义》开场以来,最为光鲜夺目的人物形象,如果网上投票,无论他的形象分,还是他的武艺分,准会领先三国早期的列位英雄。因为读者捧起一本书,对于永远不会失败,具有超能力的菩萨神仙,敬之而不近之;对于永远不会出错,具有超权威的帝王将相,畏之而决不亲之,只是对于那些与我们差不多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感情,差不多同样的跌倒爬起过程,差不多同样的生老病痛经历,差不多同样的痛苦快乐体验的,感到亲近。吕布虽系书中的文学形象,但与老百姓沉浮于大千世界里,成则兴奋,败则恼丧,得则快乐,失则痛苦,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对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能够理解,便有共鸣。因为平等,便有共同语言。吕布,所以被读者特别关注,以至喜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混账事,随便认义父,轻易杀干爹,说话不认账,翻脸不认人,往往忽略掉,做视而不见状。而对他的爱情至上主义,为了貂蝉而敢绝死拼命的爱之冲动,对他的儿女情长,敢背着女儿多次突破重围而不计个人生死,这种对貂蝉的爱,这种对女儿的爱,就牢牢地植根于读者心里。
我还记得早年看过《辕
门射戟》这出小生行当的叶派京剧,那白衣白袍、白盔白甲的吕布一出场,满堂彩是不用说的了,坐在前排听戏的人,还有往台上掷送鲜花和红包,表示敬意者,可见吕布这个三国人物,是多么受人们的欢迎。其实质在于他这个人,既复杂,又简单,既很坏,又很好。说他坏,他也数不上算是《三国演义》中最反面的人物。说他好,他的反复无常,认贼作父,也很令人齿冷。他非常的擅战,但劳而无功,说他无功,董卓死在他手下,至少是为民除害吧?这一点不能不肯定;他非常的英勇,但有勇无谋,说他无谋,倒也不能认为他无脑,而射戟辕门,绝不能证明他的智商有多高。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袁术写信给吕布,邀其同攻刘备。吕布没有被他的甜言蜜语所打动。第一,他此刻要保护刘备,倒不是他多么热爱这个“大耳儿”,而是一旦灭了刘备,他就要单独面对袁术和曹操。第二,袁术在收买他,许诺送二十万斛大米,这样的金主,他也不敢贸然得罪,何况他们还是儿女亲家。第三,打刘备,非他所愿,不打刘备,没法向袁术交代,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据《后汉书》: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备,备求救于布。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灵等闻布至,皆敛兵而止
。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军侯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这一箭不但射出了吕布的神威,也射出中国历史上最具幽默感的,化干戈为玉帛的一箭,若是射不中呢?估计吕布连想都不曾想,他就是以这样的智商行事,而且赢了。
但此人太反复无常了,刚救刘备,转过脸去,因其“合兵得万余人,布恶之,自出兵攻备。备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这就是曹操高于吕布之处,这两个三国人物,智商绝不是一个等级上的。“或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矣!’遂益其兵,给粮食,使东至沛,收散兵以图吕布。”
这就是吕布的混账了,错事纰漏,层出不穷,与我们大家都不完美无缺,没有什么两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恐怕就是吕布能得到读者宽谅的原因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