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 政治家曹操与文学家曹操

政治家曹操与文学家曹操

第十六回(下):曹孟德败师淯水

这时曹操被称作丞相,稍早了些。尽管《三国演义》没有明写,但自汉献帝驾幸许都,曹操被以丞相视之,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曹操一生,只做丞相,是他的聪明处,但当这个帝王般的丞相,既不能把刘协当回事,因为他不过是名义上的帝王,又不能绝对不当回事,无论如何,帝王的冠冕是在刘协头上。所以,这分寸感还真不好拿捏。因为,这不仅是他和刘协之间的事情,是涉及帝王势力和曹操势力的较量,政治这东西,无处不在。拥帝派处于弱势,服软是肯定的,但不会太软柿子了。拥曹派绝对强势,欺软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做得太过分。所以如此应对,道理很简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保皇党可能各怀鬼胎,但在反对曹操这一点上,却是惊人的一致。

据《三国志》,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操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帝国运作的这套程序,是汉献帝和保皇党手中仅有的手段了,你做的是丞相之事,就是不给你丞相之名。不久,曹操任大将军,因袁绍不买他的账,只好把这职务让出去。这笔账,一般都被算到袁绍头上,焉知不是许都的保皇党,里挑外撅的结果?在他们眼里,怎么看曹操都不顺眼,曹操也不在乎,你们不过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而已。优势在我这里,我有耐心等。

于是,曹操又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建安九年,破袁尚,加领冀州牧。直到建安十三年,废三公,曹操才当上丞相。

所以,在《三国志》的一节引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许都并不太平的端倪。《世语》曰:“旧制,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显然,反曹派用这一套仪制,来整治曹操的嚣张,我觉得曹操从此不再朝请,倒不是厌恶繁文缛节,而是对于交戟叉颈的警惕性。政治家的曹操,是随时随刻的,而文学家的曹操,则是兴之所至的余兴罢了。

《三国志》称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裴注引《曹瞒传》:“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在《祀故太尉桥玄文》中,说到他和这位桥玄,后来在《三国演义》里被当作乔国老的老人,他们之间的那一份忘年之交,看到他人性的一面。“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士死知己,怀此无忘。”他还回忆生前的约定,桥曰,你以后经过我的坟墓前,不下车好好祭奠我的话,走不出三步路,我就让你肚子疼,你可别怪罪我。说明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让位于文学家的曹操时,也是蛮有幽默感的。

《曹瞒传》还说:“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这样一个性情中人的曹操,征张绣,不战而捷,遂大放松,大浪漫,甚至私纳绣叔张济之妻。从他笔下所写的“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可知是何等快活的境界了。这首很具浪漫色彩的小诗,是否出自曹手,值得怀疑,但《三国演义》没有就此大做反曹文章,恐怕也是有点不大相信果是曹作,但从该书第十六回所写:“一日操醉,退入寝所,私问左右曰:‘此城中有妓女否?’操之兄子曹安民,知操意,乃密对曰:‘昨晚小侄窥见馆舍之侧,有一妇人,生得十分美丽,问之,即绣叔张济之妻也。’”如果此诗确系阿瞒所写,大概也是“曹操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那些日子里的笔墨。

这一段风流债,他付出的代价不小,曹操哭而奠子,“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这眼泪,就是政治家曹操的临场表演了。而《三国志》里,他是这样总结的:“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

知道错误,承认失败,曹操不怕公之于众,正是他的厉害。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