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千字文 > 默认卷(ZC) 说墙

默认卷(ZC) 说墙

逶迤起伏的万里长城,曾经是华夏和夷狄的分界线。英文叫做“GreatWall”,直译过来,就是“大墙”。这一个“墙”字,倒是把握国人爱筑墙的要义。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发数十万戍卒,修长城,到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历朝历代,从帝王到老百姓,在这墙上没少下功夫。清人凤韶《凤氏经说·墉墙》定义曰:“古者屋下柱间墙曰墉,屋外四周墙曰垣,垣即所谓宫墙也。垣、墉皆得称墙,而墉不得称垣。”无论为墉,为垣,为墙,只要能使空间一分为二的措施,都意味着内外的区隔,人我的轸域。中国人对筑墙一事,特别来劲,其目的就是设限,你是你,我是我,泾渭分明,不可越雷池一步。

北京城里,那磨砖对缝、敦实厚密的四合院,为什么所有的外墙窗户,既高且小?为什么所有的对外门户,虽设常关?这就是长城精神的体现。长城的精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隔”。所以,四合院的要害,就是用四堵墙与外部世界隔开来。王公贵族的府邸,高官显宦的豪宅,是用围墙围起的大型四合院;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是用城墙、护城河围起的巨无霸四合院。由此可知,无论是物质上的起到分隔、间隔、区隔作用的墙,也无论是精神上的起到隔离、隔膜、隔阂作用的墙,这种内向的,自恃的,扃锁的,局限的居住方式,祖宗八辈子地关在这四堵墙中,久而久之,对居住者的思想,意识,观念,精神,会不会产生《淮南子》所言“井鱼不可以语天,拘于隘也”的影响呢?四合院给人留下印象,无非有四:一,重门叠户,莫测高深;二,内敛外藏,自我封闭,三,关门独大,狭隘局促;四,壁垒心态,害怕开放。因此,中国人的墙筑得越高,将自己关起来的程度也越大。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逻辑推断,墙,这个东西,壁立于前,环伺左右,只有堵心的感觉,哪有开阔的胸怀呢?没有开阔的胸怀,还能有远见卓识的辨别力,还能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还能有放眼世界的高蹈境界,还能有攀登高峰的冲击精神吗?

明清两代,之所以闭关锁国,自我隔绝于世界文明;之所以禁锢桎梏,畏之避之于时代潮流,之所以愚昧保守,顽固抵制于现代科学;之所以老大自居,落后挨打于帝国列强……与紫禁城里的最高统治者,跳不出四合院那四堵墙的束缚拘囿,恐怕有着莫大的关系。更何况,紫禁城的墙,更高,更厚,更坚固,更严密呢!

紫禁城对那些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来说,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墙,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的墙。走出有形的墙,也许不难做到,要想走出精神的墙,却非一件易事。自己筑起的墙,固然自囿其中,别人筑起的墙,更是令君止步。而且,自己所筑的墙,易拆,别人为你筑起的墙,那就很难突破。

明代有个荒唐皇帝朱厚照,民间传说他寻欢作乐,时常微服潜行,溜出城外。有一出京剧《游龙戏凤》,就写他在荒村野店,与民间女子李凤姐,打情骂俏的故事。朱厚照当然不敢说他是当今皇上,只说他是住在那个大圈圈套小圈圈,小圈圈套黄圈圈中的人氏。虽然,正德皇帝走出黄圈圈,但是,他无法甩开那像影子一样紧跟着他,尾随着他,像空气一样包围着他,裹从着他的人墙。最终,还得乖乖地被扶上鞍,架上马,回到那黄圈圈里的金銮殿上。

别说这位帝王,摆脱不了人墙,那些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达官贵人,他周围的幕客、股肱、刀笔、衙役,还仗着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呢!即或一个县令,他身边的跟班、亲信、党徒、下属,还指着他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呢!至不济的保甲长里正之流,他左右的奸佞、无赖、棍徒、混混,还靠着他没碴找碴,无事生非呢!所以,他在那里,墙在那里,他乌纱帽一天不摘,这墙一天不倒。但哪一天你被御史官参奏了,你被锦衣卫抄家了,那墙一倒下来,放心吧,很可能先就砸死了他。

道理很简单,权力即诱惑,越大的权力,越大的诱惑,这诱惑,不但诱惑着那些握有权杖的官员、干部、领导、首长,更诱惑着那些想分得一杯羹,想啃得一根骨头,想挤进权力的盛宴,谋得一席座次,想人五人六,捞一顶乌纱帽顶戴起来的小人。这些权力的追随者,官场的企羡者,像候鸟一样,哪儿的水草最肥美,就往那儿扑过去;像游鱼一样,哪儿的饵食最丰沛,就往那儿洑上去。

更何况,一个国家干部,一个地方首长,一个单位领导,直到一个部门的第一把手,他的老婆孩子,他的大秘小秘,他的三亲两好,他的左膀右臂,他的旧雨新知,他的顶头上司,他的后台支撑,他的栽培对象,以及小舅子的相好,小姨子的情夫,儿女亲家的软性攻势,铁杆弟兄的江湖义气,也会结成或紧或松的人墙,把你包围起来。

权在,墙在,权不在,墙也不在,而且船要下沉的时候,最先逃出的总是耗子。所以,为政者自己不筑墙,也不让别人给自己筑墙,而且远离耗子,这才是正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