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李国文千字文 > 默认卷(ZC) 赵佶与高俅

默认卷(ZC) 赵佶与高俅

中国老百姓总结出来,皇帝太能干,未必是好事,因为太能干的皇帝,就要建功立业,往往不恤民力而穷折腾,老百姓难免要付出代价。相反,皇帝窝囊,庸懦,无大志向,吃喝玩乐,也许不是什么坏事,由于没什么本事,自然也就少生事。少生事,老百姓至少能落个安生。不求其有,但求其无,这是中国人的现实主义。

再则,老百姓也不太在意皇帝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而人祸的周期,十年、数十年也说不定,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水浒传》第二回,那段对于宋徽宗还在做端王时的介绍:“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施耐庵的话语中,虽有贬义,并没把赵佶描写成一个反面人物,只是一个花花公子而已。

然而,赵佶十八岁那年,他的兄长,宋哲宗驾崩,无子嗣。一顶御轿,将他抬进宫里,继帝位。是好还是坏,是走正路还是入邪道,是兢兢业业还是吊儿郎当,是正经八百还是荒淫无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和大宋江山息息相关了。赵佶,艺术智商极高,政治智商极低,大致与白痴相等。唯其政治智商极低,所以与一个会踢球的无赖小人,一拍即合。

据说,高俅早年曾为苏东坡门下的小吏,似乎未见多么被重用,才跳出苏门,投奔哲宗皇帝的妹夫小王都尉家,做个亲随。当赵佶一眼看到“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高俅,两人一见如故,只是相见恨晚,马上引为知己。小人与小人的苟合,是不需要台词的。赵佶看高俅,高俅看赵佶,王八看绿豆,对眼就行。官场中,凡腐败、贪污、不法、堕落等等分子,与其上下级,与其左右手,与其同道、同僚、同事、同好者进行勾搭时,其间必然有一种不言自明,互相感应的磁场,无须认知,无须中间人,无须语言交流,只要身处磁场之中,立刻就能相知相契的本能,很快像暹逻双胞胎联成一体。据科学家实验,某间房子里存有一块蛋糕,五百米方圆街区里的老鼠,在第一时间内,就会得到这个食物信息,而且,相互策应的鼠眼,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协同动作的四肢,在地沟中蠢蠢欲动,一齐向这块香喷喷的蛋糕游走接近。这种觅食趋饵的动物本能,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原始动力。

金圣叹批《水浒》,看到这里,把惊堂木一拍,“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高俅即欲不得志,亦岂可得哉!”小人和小人相遇,天下还有不完蛋的道理?什么人跟什么人在一起,是有规律可寻的。有赵佶,才有高俅,而有了高俅,就必然会有赵佶。这些年来,凡被双规,凡被法办,甚至最后处以极刑的党政要员,从来没有一个是独行侠,只他一个人干坏事。只要提溜出一个,必然像挖土豆似的,总是一窝或一串给端出来,总是一群趋利忘义者的自然组合。

初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和以他为首的小集团,影响也只是事关区区局部而已。何况他是王子,一个有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一个在文学艺术领域探索追求,多方涉猎,兴趣广泛,学有所成的作家诗人,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即或击鞠投壶,日御一姬,也是无伤大雅的。因为,一个小员司,小役吏,小官人,小文秘,只有唯唯诺诺,等因奉此,循规蹈矩,谨小慎微,要想写出才气横溢,纵横捭阖的大文章也难。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我们没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赵佶本来没有做皇帝的准备,也没有受到做皇帝的训练,加之,他文人气质,艺术家风度,花花公子的脾性,浮浪子弟的作风,他一登帝位,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就和与他习性相同,趣味相似,爱好相类,性格相像的一班小人结伴,大宋江山不完蛋,焉有他哉!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国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朝廷立成觅食趋饵的鼠类天下。

高俅的发迹,有点偶然,但也必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如民谚所云,“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