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仅带着几个贴身侍卫,身着朴素的布衣,扮成寻常商旅模样,悄然回到了渭州。他们首先来到了距离渭州城不远的一个小村落——青山村。
刚踏入村子,李承乾就感受到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氛围。村道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偶尔能听到孩童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的声音。路边的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李承乾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院子里一位老者正坐在石凳上编着竹筐。看到陌生人进来,老者并未惊慌,而是热情地起身相迎:“几位客官,是路过口渴了吧?进来喝口水歇歇脚。”
李承乾笑着谢过,与老者攀谈起来:“老人家,看您这精神头不错啊,现在日子过得可好?”
老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道:“好啊,好得很呐!多亏了陛下的好政策,前几年这村子穷得叮当响,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现在可不一样咯,不仅有了足够的粮食,还能靠做点小买卖赚点钱。”
李承乾心中一喜,接着问:“您说的做小买卖,是指什么呀?”
老者指了指旁边摆放整齐的竹筐,说道:“就像我编的这些竹筐,以前只能自己家用,现在啊,有商人专门来收,说是运到城里能卖个好价钱呢。村里还有些人跟着师傅学了手艺,做起了木工活,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咯。”
李承乾又问:“那孩子上学的事儿,现在解决得怎么样啦?”
老者一拍大腿,说道:“这也是陛下的功劳啊!村里新建了学堂,孩子们都能去念书识字。我那小孙子可喜欢上学了,每天回来还跟我讲学到的新知识呢。”
告别老者后,李承乾继续在村子里转悠。他看到一群年轻人正围在一位师傅身边学习木工手艺,每个人都学得认真专注。其中一个叫小虎的年轻人看到李承乾,热情地打招呼:“大叔,您来看看我们做的木工活怎么样?”
李承乾走上前,仔细端详着他们制作的桌椅,质量上乘,工艺精细,不禁赞道:“做得真不错啊!你们这手艺学成了,以后可都是养家糊口的本事。”
小虎笑着说:“是啊,以前我们都不知道干啥能挣钱,多亏了官府请师傅来教我们手艺,还帮我们联系买家。现在大家都有了一技之长,生活越来越好了。”
离开木工学习点,李承乾来到了村子的果园。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位果农王大哥看到李承乾,热情地递过来一个果子:“客官,尝尝我们村种的果子,可甜了!”
李承乾接过果子,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散开,他称赞道:“真甜呐!这果树种得好啊。”
王大哥开心地说:“这都是按照陛下派人教的法子种的。以前我们不会种,种出来的果子又小又酸,卖不上价钱。现在按照新法子种,果子又大又甜,好多商人都抢着来收,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呢。”
李承乾与王大哥聊了许久,了解到果园的规模不断扩大,村里还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水果,进一步提高大家的收入。
从果园出来,李承乾看到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起,手中熟练地编织着草席。旁边一位年轻的姑娘看到李承乾,笑着说:“大叔,您看我们编的草席好看不?这也是官府教我们的,编好了有人来收,能补贴家用呢。”
李承乾看着精美的草席,点头称赞:“好看,你们手可真巧。”
一位年长的妇女接过话茬:“以前农闲的时候,我们都闲着没事干,现在好了,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点钱,多亏了陛下为我们着想啊。”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李承乾看到村子里炊烟袅袅,一片祥和的景象。他深知,渭州的村落确实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这只是大唐众多地区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他去关注和治理。
李承乾在青山村看到的繁荣景象,让他心中稍感欣慰,但他深知,不能仅凭一个村子就断定渭州己全然焕然一新。于是,他决定再前往距离青山村较远的绿水村看看。
绿水村地处渭州边缘,与青山村相比,地势更为崎岖,交通也相对不便。当李承乾一行人抵达绿水村时,天色己渐渐暗了下来。村子里显得格外安静,偶尔传来几声犬吠。
他们走进村子,发现这里虽也有一些新建的房屋,但整体氛围却不如青山村那般充满活力。李承乾看到一位年轻的村民正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便上前搭话:“兄弟,看你刚从地里回来,今年收成咋样?”
年轻村民抬头打量了一下李承乾,叹了口气说:“唉,收成倒是比以前好了些,可还是有些难啊。”
李承乾心中一紧,忙问:“怎么个难法?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年轻村民无奈地说:“我们这儿离城远,路又不好走,种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只能便宜卖给那些来村里收的贩子,挣不了几个钱。而且,我们想跟着学手艺,可师傅也不愿意跑这么远来教我们。”
李承乾皱了皱眉头,继续问道:“那官府没管这些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