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接着以自己建党以来的亲自经历的事实和经验,痛斥、控诉了共产国际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所犯下的一系列严重错误,以及他为了服从国际纪律和中央多数人的意见,放弃自己的意见,违心执行国际指示所犯的错误。,q?i~s`h-e+n′p,a¢c!k^.-c¨o.m?多次沉痛谴责自己:“主张不坚决的我,遂亦尊重国际纪律和中央多数意见,而未能坚持我的提议。”
这个总结,极大地强化了他1929年以后的政治立场,对任何势力、政党、集团不再做任何妥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真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回到了1920年建党以前的年代。这样的人生,有利也有弊;利者,作为一个思想家,有利于自己天才思想的产生和发挥,而能排除任何压力的干扰和压迫;弊者,作为一个实践家,他必然曲高和寡,难以团结民众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思想家永远是孤独者。
该文逐条批驳了决议开除他的理由。如决议说:“根本无诚意去认识自己在中国大革命时代之机会主义领导的错误……便必然不可免的要继续过去的错误路线。/小_税!宅` /冕,费.岳-读-”陈对此反驳说:“其实我正因为根本的诚意的认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的真正错误所在,和决心反对现在及将来继续过去的错误路线而被开除了。”
决议指责陈“不满意共产国际的意见”,“根本便不愿赴莫斯科去接受国际的训练”。这一条倒是说对了!陈坦白地说:“我所受国际机会主义的训练已经受够了,以前因为接受国际意见,而做了许多错误,现在因为不满意国际意见而被开除了。”
他斥责决议“似是而非”地篡改他给中央信中关于当前形势和策略的论述,并把“这也算是开除我的理由”;讥讽中央把他的正确意见如在中东路问题上,“以反对国民党误国政策的口号来代替拥护苏联的口号”也当作“开除我的理由”之一;指责中央在八七会议后“不许我参加任何会议,未曾派我任何工作”。直到1929年10月6日,忽然决定要他“在党的政治路线之下,在中央担任编辑工作”,并“限定你一周内作篇反对反对派的文章”。-我*的¢书*城¢ -首`发·陈表示:“我此时已根本承认托洛茨基同志的主张是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我如何能说和自己意见相反的假话!”
陈说:“我们只知道托洛茨基同志是坚决的反斯大林、布哈林机会主义政策的,我们不能听斯大林派的造谣,便相信和列宁携着手创造十月革命的托洛茨基同志真有反革命的事实”,真如“斯大林派李立三等对于我们的造谣”一样。于是中央便说我们“已经离开革命,离开无产阶级,走向反革命”而将我们开除了。
等等。
然后,陈独秀指出中央开除他的实质:“中央开除我的党籍,这些无理由的理由,都不过是表面的官样文章。实际是讨厌我在党内发表意见,批评他们继续过去机会主义、盲动主义……的破产政策。”
陈独秀最后沉痛地表示:对于八七会议和六大以来的中央错误路线“我当时为党的组织纪律拘囚,不得已取了消极态度,而未能积极的超越组织对中央的毁党政策作坚决的斗争,致党走上了崩溃的道路,这也是我应负的责任……我是怀着错误的见解,还是幻想新的中央受到许多事实的教训,将能够自己醒悟过来,未必盲从国际的错误路线到底”;“直到经过蒋桂战争及五卅纪念运动,我深深的感到中央牢不可破的继续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明明是不会自己改变的了,非有自下而上党员群众合法的公开的讨论和自我批评,是不能纠正领导机关严重的错误路线了。然而党员群众都在组织纪律的拘囚与钳制之下,一时陷于‘敢怒而不敢言’的状况。此时我实在不忍眼见无数同志热血造成的党,就这样长期的在严重错误路线之下破灭消沉下去。不得不挺身出来,自从八月初起开始向党发表意见,以尽我的责任”。“有些同志劝阻我说:‘像你这样不避忌讳的批评他们,他们将来会借故开除你的党籍。’我知道这个,然而我爱党的心逼迫着我一定要走向不顾计到我个人利益的道路”;“我宁愿受今天被李立三等少数人开除我的党籍,而不愿眼见党的危机而不力图拯救,将来要受党员群众的责备。我宁愿心安理得的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受恶势力几重压迫,不愿和一切腐化而又横暴的官僚分子同流合污”。
同时陈又号召全党同志:“我们每个党员都负有拯救党的责任,应该回复到布尔什维克精神与政治路线,一致强固的团结起来,毫不隐讳的站在托洛茨基同志所领导的国际反对派即真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之下,坚决的不可调和的,不中途妥协的和国际的及中共中央的机会主义者奋斗到底……以拯救党拯救中国革命。”[78]
这篇八千多字、摆事实、讲道理、情智并茂的《告全党同志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份特殊文献。它是对斯大林控制下的共产国际和当时“左”倾又没有民主的中央中共的批判是深刻的,而且至今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 * *
[1] 《中央关于城市农村工作指南》,1928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第334页。
[2] 《中央通告第五十九号》,192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第326、327页。
[3] 《中央通告第五十九号》,192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第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