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1934湘江:系统狂造军火 > 第105章 红色铁流,初生的装甲力量

第105章 红色铁流,初生的装甲力量

情报的阴影尚未完全驱散,根据地的心脏——兵工厂,却己悄然孕育着另一场更为大胆的躁动。\b!i·q¢i¨z*w¨w?.*c^o!m¨

“铁乌龟!咱们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铁乌龟?”

这话,几乎成了兵工厂技术骨干们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在与日军数次交锋中,那些喷吐着火舌、碾压着阵地的钢铁怪兽,给根据地军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缴获的几辆残破九五式、九七式轻型坦克,更是被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陆沉当然明白这种渴望。他手中那份从系统中兑换出来的【坦克设计初步(T-34早期型参考图纸,严重阉割版)】,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他的抽屉里,像一团燃烧的火种。T-34,那是何等传奇的存在!即便只是“严重阉割版”的早期图纸,也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然而,现实冰冷。以根据地目前这点可怜的工业家底,想要照猫画虎造出哪怕是最简陋的坦克,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发动机、变速箱、悬挂系统、厚装甲板的轧制与焊接……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别说T-34,就是造个像样的拖拉机都费劲。

“陆厂长,这图纸上的玩意儿……乖乖,太复杂了!”老齐,这位兵工厂的首席钳工兼“土专家”,戴着老花镜,对着那份简化了无数遍的图纸,咂舌不己,“光这发动机,怕是比飞机引擎还难伺候!”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s.h′u?q·u?n′d_n¢s..^c,o·m-”陆沉召集了林浩、老齐以及几个核心技术员,摊开了那份图纸,也摊开了自己的思路,“我们不求一步到位,先解决有无问题。能不能先搞个‘装甲拖拉机’,或者干脆叫‘土坦克’?”

“土坦克?”林浩的眼睛亮了,“您的意思是,先有个壳子,能动,能打枪?”

“对!”陆沉点头,“动力、行走、防护、火力,西大要素,我们一项项攻关。先易后难,能用缴获的就用缴获的,能简化的就简化。”

发动机,无疑是最大的瓶颈。根据地能造出的马力最大的,还是给“飞蝗”无人机配套的小型汽油机,离驱动十几吨的钢铁疙瘩差着十万八千里。陆沉将目光投向了仓库里那些缴获的日军卡车、坦克发动机残骸。这些大多损坏严重,但或许能拼凑修复出一两台。同时,他也在系统中搜寻,看是否有【大功率柴油/汽油机(简化版)】的兑换可能。可惜,工业点数依旧捉襟见肘。

“老齐,发动机的修复和仿制,就交给你了。先从日军的‘五十铃’卡车柴油机入手,那玩意儿相对皮实。”陆沉拍板。

“成!我带人试试!”老齐也不含糊,带着一帮徒弟,一头扎进了油污和零件堆里。

装甲钢的试制,则交给了兵工厂新成立的“特种钢冶炼攻关小组”。/s′i,l,u/x-s¨w..-o\r_g\负责人是位从白区辗转来到根据地的老工程师,姓秦,秦振华,五十出头,沉默寡言,但一手冶炼技术却是实打实的。他们参照陆沉提供的【高强度合金配方(炮钢、装甲钢方向)】的零星资料,利用兵工厂那几座小小的平炉,开始尝试冶炼和热处理能抵御机枪子弹和炮弹破片的薄装甲板。一炉炉钢水在简陋的工棚里翻腾,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原料的损耗和时间的流逝。

焊接,是另一个难题。传统的铆接强度不足,气焊效率太低。陆沉回忆着后世的知识,开始指导工人尝试电弧焊。没有专业的焊条,他们就用土法自己配制药皮;没有大功率焊机,就用几台小型发电机并联。刺眼的弧光在车间里闪烁,伴随着呛人的烟雾,工人们戴着简陋的防护面具,摸索着这门新技术。

“陆厂长,成了!这柴油机……它喘上气了!”半个多月后,满身油污的老齐,像个孩子一样冲进陆沉的办公室,脸上黑一道白一道,只有牙齿是白的。

陆沉赶到发动机车间,只见一台被修复一新的日军卡车柴油发动机,在一阵剧烈的抖动和浓浓的黑烟之后,发出了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虽然声音听起来有些“声嘶力竭”,功率也远未达到标定值,但它确实能稳定运转了!

“好!好啊!”陆沉也忍不住拍手称快。这台发动机的成功修复,无疑为“土坦克”项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有了动力核心,其他工作也加快了进度。秦振华的小组在经历了数十次失败后,终于冶炼出了一批厚度约10毫米,勉强能抵御7.7毫米机枪弹近距离射击的“土制装甲钢”。虽然性能远不及日军坦克装甲,但聊胜于无。焊接组也基本掌握了电弧焊技术,虽然焊缝歪歪扭扭,气孔也不少,但总算能把钢板焊接到一起了。

又是一个月过去。在兵工厂一个巨大的工棚内,根据地第一辆“土坦克”的雏形终于显现。它首接采用了缴获日军卡车的底盘和悬挂,只是进行了加固。车体由那些“土制装甲钢”焊接而成,外形方方正正,棱角分明,与其说是坦克,不如说是一个移动的铁盒子。炮塔更是简陋,一个可以手动旋转的圆筒状结构,上面预留了武器射击孔。

“这家伙,可真是……够丑的。”林浩围着这台“钢铁巨兽”转了好几圈,憋出这么一句。

“丑是丑了点,但看着就结实!”赵钢也闻讯赶来,摸着那冰冷的钢板,眼神发亮,“这要是开出去,小鬼子的歪把子肯定打不穿!”

“名字想好了吗?”陆沉笑着问。

“就叫‘铁牛’吧!皮实,耐用,还能干活!”一个满脸油污的年轻工人抢着说。

“好!就叫‘铁牛一号’!”陆沉一锤定音。

测试的日子很快到来。“铁牛一号”的驾驶员是从汽车队挑来的老兵,胆大心细。在众人的注视下,他启动了那台修复的柴油机。

“轰隆隆……吭哧……吭哧……”

伴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噪音和滚滚黑烟,“铁牛一号”颤颤巍巍地动了起来。它以不超过每小时十公里的“龟速”,在试验场上歪歪扭扭地爬行着,履带碾过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车体上临时安装了一挺“暴风一号”重机枪,炮塔位置则空着,计划将来安装一门截短的37毫米战防炮,或者干脆是一门大口径迫击炮。

虽然它外形丑陋,性能低下,噪音巨大,但当它真的动起来的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这是根据地自己造出来的第一辆“坦克”!哪怕它只是个“铁王八”,也足以载入根据地的史册!

陆沉看着那蹒跚学步的“铁牛一号”,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一台机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根据地工业力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

然而,就在根据地为“铁牛一号”的初步成功而欢欣鼓舞之际,赵钢带来了紧急军情。

“陆厂长,情况不妙!”赵钢的脸色异常凝重,“我们截获多份情报,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至少三个师团的兵力,配属了大量炮兵和航空兵,正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我们根据地核心区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铁三角’包围圈!看样子,是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摧毁我们!”

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凝固。三个师团!这几乎是日军在华北地区能够调动的机动兵力的极限了。如此大规模的攻势,其决心之大,准备之周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扫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