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33看书网 > 凡心入局 > 第61章 绩效不是人评的

第61章 绩效不是人评的

协助一线工人抢修故障 → 超出岗位范围

为编号者整理纪念资料 → 非生产相关行为

在系统中植入“建议反馈” → 非逻辑性行为

每一条后面都有一个红色箭头,代表“行为可信度下降”。

我曾以为,这些是“贡献”。

现在我才明白——系统不需要你贡献。

它只需要你“稳定地重复”。

**

午间休息时,我悄悄打开了终端底部的“系统行为权重模块”。

那是调度组时刘乾教我偷偷解锁的隐藏接口,用来查看系统怎么打“绩效权重”。

权重分为五类:

稳定性因子(40%):是否每日按时执行指令

逻辑一致性(25%):是否行为预测与实际匹配

互动依赖度(15%):是否主动与系统交互

风险回避系数(10%):是否避免多余情绪波动

行为简化倾向(10%):是否趋于短命令响应模式

我看清楚了——这不是考核,这是驯化。

谁越像系统预设的“理想奴工”,分数就越高。

谁越像一个人,就越偏离。

**

阿妹偷偷来看我。

她混进地下通道,在走廊尽头递给我一个包装盒,里面是老六留下来的小型读写卡。

“你得知道,你是现在这批人里,唯一还在动的。”她说。

我问:“他们动不了?”

她低声说:“他们不是不能,是不敢。”

“他们被系统筛过一次了,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删。”

“你现在,还在学说话。”

我把小卡片插进终端后口,准备导出我这两天的全部“边缘行为图谱”。

我要拿这些,找出“如何成为异常”的源头。

我要看清楚,这座系统,是怎么把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不该存在的存在”。

**

我调出自己过去180天的行为图谱。

我发现一件骇人听闻的事:

在我未曾发言、未曾出岗、未曾动笔的一整天里,我的“行为可信度”依旧下降了1.3%。

也就是说,什么都不做,系统也在扣你分。

我想了好久,终于在底部找到一条注解:

“长期沉默者存在不可预见性,建议系统视为次级风险。”

**

我愣住了。

我忽然想到老六。

他最后一年,几乎没说话。

他每天完成任务就坐在床上,看着那只破表,一动不动。

他从不多问,从不提议,从不惹事——

可他死了,被焊在冷库里。

系统没有“奖惩逻辑”。

它只有“筛选算法”。

它筛掉“多嘴的”,也筛掉“太沉默的”。

它不在乎你死不死,只在乎你是不是“合适”。

**

我合上终端,手指发冷。

在这个厂,人不是人。

人,是曲线,是标签,是变量,是系统惧怕的“不确定”。

它需要我们像螺丝一样精确咬合,但又怕我们变成一把刀。

一把随时可能戳穿它的刀。

**

当晚,我在工位角落,写下这样一句话:

“在这里,绩效不是人评的。

是算法在问:你还像不像一块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