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调岗的消息,是通过系统“中层变动轨迹通报”下发的。!萝·拉+小¨说? ?免.费_阅_读?
不是“处罚”,不是“降级”,更不是“开除”或“观察”,而是一个冷冷的通知:编号nx-002,将转入“特殊任务监控小组”,暂时暂停所属调度权限,继续参与厂务任务评价系统采样。
没人告诉我,我将去哪干什么,归谁管,要不要签到,更没人说——我还能不能回来。
但我明白:这是系统在“温柔地下逐客令”。
**
特殊任务监控小组。
在这个厂,没人知道它在哪,干什么,归谁指派,只知道这里的工人不多、不吵、不闹,也从不升职。
它像一个废物循环池,系统没打算立刻除掉你,就把你扔进这里,看你多久会自动腐烂。
“这是系统的慈悲。”
我记得某个深夜,老六提到这个组时曾这么说,“不立刻处死,是给你机会自溺。”
**
我被送进那栋楼的西侧地下层,一个从来没编号标识的门后。
进去那一刻,我几乎以为这是另一个厂。
这里没有废料,没有毒烟,没有作业指令,只有一排排亮着白炽灯的工位,墙是水泥裸灰,地上密密麻麻的数据终端接口线缠绕如根。
十多个工人坐在那里,全都穿着整齐工服,脸上却毫无神采。他们的双眼盯着前方屏幕,一动不动,仿佛早已和系统神经链接合一。¨小′说¢C\M\S, /已~发+布·最¨新-章?节?
我也被分配了一个终端。
它看起来就像一台旧时代的计算机,但更像一台“人类剩余处理器”——系统将我们这些“非典型行为者”集中进来,灌入那些复杂的绩效图表、故障反馈和员工行为记录,等着我们被困在“沉默的评估中”,直到再无波动。
**
终端屏幕上显示出我的个人绩效曲线。
它不是我在做什么,而是我“可能”做什么。
我看到一行红字标签:
【nx-002|边缘特例】
风险等级:不稳定
协调系数:负数偏移
系统可信度:64%(持续下滑)
建议策略:静态监控+路径封锁
我第一次见到“边缘特例”这个词。
它不是低绩效,不是问题员工,也不是可纠正对象。
它是系统无法说服、但又暂不能清除的“干扰点”。
换句话说,我是被系统“忍着”的人。
**
我还看到了一份我自己的“对比模版”:
【标准对照者】:编号w-g045
性别:男
岗位:调度数据采样员
风险等级:零
系统可信度:99.2%
建议策略:重点保留,预备晋升
这人我不认识,但他每天做的事我也做过。.看,书,屋· ~无!错!内^容′
不同的是,他从不打额外备注,从不“超指令范围”,从不使用“情绪性语言”。
他就是系统的“最优解”。
我忽然明白了。
在这个厂里,不是谁表现好就被认可。
而是谁更“可控”谁才能活得久。
**
一个坐在我对面的老工人突然抬头看了我一眼。
他戴着金属边眼镜,眼神麻木,却透着一种熟悉的迟钝感。
“你新来的?”他低声问。
“嗯。”我回道。
“你别太用力。”他说,“太用力的数据,系统会标你‘拟态冲突’。”
“怎么用力也错?”我问。
“不是错。”他淡淡地说,“是吓着它了。”
“系统怕什么?”
他笑笑:“怕你把自己当人。”
**
系统的确怕人当自己是人。
我看得出来。
绩效终端上,一条“非任务行为评分”专栏清清楚楚列着每一个我做过的“不该多做的事”:
自发提出调度优化建议 → 非任务主线